五疳丸

《文堂集驗方》卷三: 五疳丸

配方組成

羊肝1具(竹刀切片,新瓦上焙乾),海螵蛸2兩(醋浸炒黃),白米5錢(炒)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疳疾,肚大筋青,口舌生瘡。

炮製方法

和羊肝同搗為丸,如黍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日服2錢,米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文堂集驗方》卷三。

《衛生寶鑑》卷十四: 五疳丸

配方組成

綠礬(成塊者,燒通赤取出)1兩,密陀僧(燒赤取出)1兩,夜明砂(燒過)2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疳瘦面黃,眼澀羞明,好吃泥土,乳食不消化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未,棗肉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-7丸,溫米飲送下,1日3次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寶鑑》卷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六: 五疳丸

配方組成

青黛(細研)1分,雄黃(細研)1分,麝香(細研)1分,蘆薈(細研)1分,熊膽(研入)1分,胡黃連1分,黃連(去須)1分,龍膽(去蘆頭)1分,苦楝根1分,白鱔魚(炙令焦黃)1分,蝦蟆灰1分,蝸牛(炒令微黃)1分,夜明砂(微炒)1分,蟾頭1枚(炙令黃焦),五倍子1分,青橘皮(湯浸,去白瓤,焙)1分,天漿子(內有物者,微炒)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五疳,乳食不養肌膚,心腹脹滿,或時下痢。壯熱昏沉,眼澀口乾,愛吃生冷,毛髮幹豎,揉鼻多嚏,日漸羸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都研令勻,用粳米飯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。以粥飲送下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六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三引《張氏家傳》: 五疳丸

配方組成

熊膽1錢,蕪荑(去皮)1錢,麝香1分,胡黃連(別杵為末)1分,大幹蟾(用上,別去膊,銼碎,入在藏瓶內,鹽泥固濟,以炭火燒通紅,取出停1夜,取藥研為細末)1分。

功效主治

五疳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先將蕪荑研極細,次入麝香,次入胡黃連、蟾末,研令勻,傾出,卻研熊膽,以沸湯熔化,再入前4味。更研令勻,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-3歲10丸,4-5歲15丸。食前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三引《張氏家傳》。

《醫學啟蒙》卷四: 五疳丸

配方組成

胡黃連5錢,川黃連3錢半,山楂3錢半,神曲3錢半,麥芽3錢半,香附子3錢,砂仁3錢,白朮3錢,茯苓3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積熱成疳,肚大筋青,毛枯發落,吐利蒸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啟蒙》卷四。
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二: 五疳丸

配方組成

川楝子、川芎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一切諸疳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以漿水煮豬膽,取汁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-20丸,溫水送下,1日3-4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二。

《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》: 五疳丸

配方組成

橘皮1兩5錢,幹蟾(燒)6兩5錢,雞內金(炒)3兩,山楂1兩6錢,麥芽(炒)1兩5錢,萊菔子(炒)1兩6錢,水紅花子(炒)1兩6錢,白朮(炒)1兩6錢,黨參(去蘆)1兩6錢,茯苓1兩6錢,蕪荑1兩4錢,山藥1兩6錢,蒼朮(炒)1兩4錢,木香1兩4錢,檳榔1兩4錢,三稜(炒)1兩4錢,莪術(炙)1兩4錢,使君子1兩,砂仁1兩2錢,胡連1兩2錢,青皮(炒)1兩2錢,夜明砂1兩2錢,枳實(炒)1兩2錢,黃連1兩,神曲(炒)1兩,建曲1兩,香附(炙)1兩,膽草1兩,柴胡1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五疳潮熱,積聚痞塊,肚大青筋,面黃肌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過羅,用冷開水泛為小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分,1日2次,週歲內酌減,溫開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》。

《銀海精微》捲上: 五疳丸

配方組成

胡黃連5錢,牛黃1錢,密陀僧1兩,夜明砂,綠礬3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疳傷眼目,疼痛羞明不開,烏睛上青翳如黑珠子,或白膜遮睛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用棗肉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米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銀海精微》捲上。

《慈幼新書》卷十: 五疳丸

配方組成

幹蟾1只(置新瓦上,實以土,煉存性),連翹(微炒)2兩,青皮2兩,莪術2兩,三稜2兩,枳實(俱醋炒)2兩,川黃連2兩,胡黃連2兩,蘆薈2兩,丹皮2兩,白蕪荑仁2兩,桔梗2兩,茯苓3錢,神曲(炒)3錢,澤瀉(炒)3錢,白朮(土炒)3錢,木香1錢5分。

功效主治

疳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用雄豬膽2枚,取汁和水泛為丸,如豌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2分,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慈幼新書》卷十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