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地黃2錢,赤芍藥2錢,羌活(去蘆)1錢,當歸(去蘆)1錢,甘草1錢。
小兒生下,滿身面目皆黃,狀如金色;或面赤身熱,眼閉不開,大便不通,小便如梔子汁,滿身生瘡。
上為極細末。
忌酒、面、五辛之物。
用燈心煎湯,食前服。乳母宜服。
《準繩·幼科》卷一。
地黃汁1碗,藕汁1碗,生薑汁1盞。
小產後,其惡露被熱蒸斷不行;亦治死胎不下。
令和暖,分3-4次溫服。微有寒,煎20沸服之。
《傷寒總病論》卷六。
生地黃汁3合,生薑汁3合,訶黎勒4分(末),白蜜1匙。
小兒心腹滿,吃食不下。
上相和調勻。
分溫服之。微利尤良。
《外臺》卷三十五引《廣濟方》。
生地黃汁6合,蘆根1握,生麥門冬1升(去心),人參8分,白蜜3合,橘皮6分,生薑8分(一方雲生薑汁1合)。
虛熱,嘔逆不下食,食則煩悶。
上切。
忌蕪荑、生冷麵、炙肉、蕎麥、豬肉、蒜、粘食。
以水6升,煮取2升,去滓,下地黃汁,分3次溫服,如人行4-5裡更進1服。
《外臺》卷六引《廣濟方》。
生地、丹皮、天門冬、黃芩、地骨皮、白芍。
肝腎精竭,血燥勞瘵,及血分有火之鼻衄。
《傷寒大白》卷二。
生地、熟地、枸杞子、地骨皮、黃芩、天門冬、芍藥、黃耆、甘草各等分。
血熱所致吐血、衄血、下血、溺血。
每服7錢,水2鍾,煎8分,去滓,空腹服。
《簡明醫彀》卷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