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葉石膏湯

《顧氏醫徑》卷五: 竹葉石膏湯

配方組成

竹葉、洋參、麥冬、梨皮、綠豆、花粉、生草、石膏、風斛、知母、蔗汁、黑豆、玉竹、燈心。

功效主治

痧後煩渴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顧氏醫徑》卷五。

《麻症整合》卷三: 竹葉石膏湯

配方組成

竹葉、石膏、知母、花粉、麥冬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麻發於心肺,肺虛胃熱,口乾咳嗽,心煩。

使用方法

加米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麻症整合》卷三。

《痘科辨要》卷九: 竹葉石膏湯

配方組成

石膏自1-5兩,知母自1-2錢,竹葉30片或100片,粳米、麥門冬自2-5錢,玄參2錢,薄荷2錢,西河柳1兩許(1方加當歸5錢)。

功效主治

麻疹火鬱毒深,邪熱壅於胃,乘於肺。疹視色紫赤而如煙火,肌膚乾枯暗晦,喘滿氣急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痘科辨要》卷九。

《幼科直言》卷五: 竹葉石膏湯

配方組成

煅石膏、連翹、黃芩、花粉、甘草梢、薄荷、柴胡。

功效主治

肺熱鼻流紫血者。

使用方法

竹葉5片為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科直言》卷五。

《治痘全書》卷十三: 竹葉石膏湯

配方組成

石膏、知母、麥冬、木通。

功效主治

痘家煩躁咳逆者;熱瀉,小便赤澀,口燥咽乾,壯熱不惡寒。

使用方法

加竹葉1握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治痘全書》卷十三。

《辨證錄》卷九: 竹葉石膏湯

配方組成

石膏1兩,知母3錢,麥冬1兩,甘草1錢,茯苓2錢,人參5錢,竹葉100片,粘米1撮。

功效主治

胃火沸騰,大便閉結,煩躁不寧,口渴舌裂,兩目赤突,汗出不止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1劑火瀉,2劑便通,改用清肅湯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辨證錄》卷九。

《正體類要》卷下: 竹葉石膏湯

配方組成

淡竹葉1錢,石膏1錢(煅),桔梗1錢,木通1錢,薄荷1錢,甘草1錢。

功效主治

胃實火盛,口渴唇乾,口舌生瘡,小便赤;一切痛疽兼煩渴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為引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正體類要》卷下。

《玉案》卷二: 竹葉石膏湯

配方組成

石膏5分,人參2錢,甘草7分,麥門冬1錢半,淡竹葉14片,糯米1撮。

功效主治

溫病表症已解,邪毒未除,熱結在內,心胸頓滿,渴甚飲水無度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加薑汁2匙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玉案》卷二。

《傷寒論》: 竹葉石膏湯

配方組成

竹葉2把,石膏1升,半夏半斤(洗),麥門冬1升(去心),人參2兩,甘草2兩(炙),梗米半升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、溫病、暑病之後,餘熱未清,氣津兩傷,虛羸少氣,身熱多汗,嘔逆煩渴,唇乾口燥,或虛煩不寐,舌紅少苔,脈虛數。現用於中暑、糖尿病、小兒夏季熱等出現氣陰兩傷證候者。

注意事項

忌海藻、羊肉、菘菜、餳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1鬥,煮取6升,去滓,納粳米,煮米熟,湯成去米,溫服,每服1升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傷寒論》。

《痧證匯要》卷四: 竹葉石膏湯

配方組成

石膏5錢(煨熟),知母3錢,甘草1錢,粳米1撮。

功效主治

溫病身熱,自汗口乾,脈來洪大,及霍亂傷暑發痧。

使用方法

加竹葉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痧證匯要》卷四。

《症因脈治》卷二: 竹葉石膏湯

配方組成

石膏、揀冬、竹葉、人參、半夏、知母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外感燥痰之症,發熱唇焦,煩渴引飲,喘咳短息,時作時止,吐咯難出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症因脈治》卷二。

《症因脈治》卷二: 竹葉石膏湯

配方組成

知母、石膏、揀冬、竹葉。

功效主治

火衝眩暈,暴發倒僕,昏不知人,甚則遺尿不覺,少頃汗出而醒,仍如平人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症因脈治》卷二。

方出《廣筆記》卷三,名見《古方選注》卷下: 竹葉石膏湯

配方組成

蟬蛻1錢,鼠粘子(炒,研)1錢5分,荊芥穗1錢,玄參2錢,甘草1錢,麥門冬(去心)3錢,幹葛1錢5分,薄荷葉1錢,知母(蜜炙)1錢,西河柳5錢,竹葉30片(甚者,加石膏5錢,冬米1撮)。

功效主治

痧疹發不出,喘嗽,煩悶,躁亂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廣筆記》卷三,名見《古方選注》卷下。

《痧疹輯要》卷二: 竹葉石膏湯

配方組成

竹葉3片,紅花3分,生地2錢,煅石膏3錢,花粉8分,陳皮5分,甘草5分,黃連5分(微炒),殭蠶5條,連翹6分,玄參1錢,牛蒡子6分,桑皮1錢。

功效主治

痧疹見形2-3日,肉色紅,出不透快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痧疹輯要》卷二。

《傷暑全書》卷下: 竹葉石膏湯

配方組成

石膏(研)1兩6錢,法半夏2錢5分,人參2錢,甘草(炙)2錢,麥門冬(去心)5錢5分,淡豆豉2錢,糯米1合。

功效主治

伏暑,內外發熱,煩躁大渴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用水1鍾,加青竹葉、生薑各5片,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傷暑全書》卷下。

《誠書》卷六: 竹葉石膏湯

配方組成

淡竹葉7片,軟石膏3錢,大黃(煨)1錢半,陳皮1錢,藿香葉2錢。

功效主治

繭唇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為引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誠書》卷六。

《醫學整合》卷二: 竹葉石膏湯

配方組成

沙參、麥門冬、半夏、石膏、甘草、竹葉、粳米、生薑。

功效主治

胃火鬱積口臭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整合》卷二。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十五: 竹葉石膏湯

配方組成

竹葉、石膏、人參、麥冬、甘草、生粳米。

功效主治

陽明瘧。陽明症,頭痛鼻幹,渴欲引飲,不得眠,先寒灑析,寒甚久乃熱,甚則煩躁,畏日月火,先熱去汗出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十五。

《保嬰撮要》卷十五: 竹葉石膏湯

配方組成

竹葉3錢,石膏(煅)3錢,甘草2錢,人參2錢,麥門冬5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胃經氣虛內熱,患瘡作渴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加生薑,水煎服,嬰兒母同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保嬰撮要》卷十五。

《幼科直言》卷二: 竹葉石膏湯

配方組成

石膏、生地、桔梗、紅花、薄荷、竹葉、黃芩、陳皮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痘瘡見苗,以至起長,一切火盛熱症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科直言》卷二。

《幼科直言》卷四: 竹葉石膏湯

配方組成

竹葉5片,石膏3錢(煅)。

功效主治

胃熱嘔吐,或三焦受熱,或傷熱物,或受熱藥,夏月受暑氣,嘔吐黃痰,或乾噦,或煩躁,唇紅面赤作渴,大便不利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兼服六一散或抱龍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科直言》卷四。

《醫略六書》卷十八: 竹葉石膏湯

配方組成

竹葉1錢半,石膏3錢,人參6分,麥冬3錢(去心),半夏1錢半(制),甘草3分。

功效主治

中暍,暑傷三焦,熱熾陽明,大熱煩渴,脈洪虛數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去滓熱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略六書》卷十八。

《醫學傳燈》卷下: 竹葉石膏湯

配方組成

麥冬、知母、石膏、人參、粳米、燈心、生薑、竹葉。

功效主治

癉瘧,大熱引飲,汗多,脈來洪大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傳燈》卷下。

《症因脈治》卷一: 竹葉石膏湯

配方組成

石膏、知母、麥冬、甘草、竹葉、人參。

功效主治

中熱症,陽明燥熱,發熱昏沉,悶亂口噤,煩躁大渴,神識不清,遺尿便赤,外無表症;麻疹沒後煩渴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症因脈治》卷一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