曲末6兩,乾薑6兩,當歸末3錢,厚朴2兩,人參2兩,阿膠2兩,甘草(炙)1兩半。
冷痢。
上為末。
以水1大升,煮膠令消,煎取半合為丸,如小豆大,曬乾。每服60-70丸,微以水溼,以乾麵拌丸,令著面上厚薄勻調,先煮1升湯令極沸,下藥,即將匙抄取,及暖吞之,日3夜1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一一引《肘後方》。
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皂莢1兩(去黑皮,塗酥,炙令黃焦,去子),菖蒲3分,桂心3分,川烏頭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柴胡3分(去苗),人參3分(去蘆頭),黃連3分(去須),赤茯苓3分,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川椒3分(去目及閉口者,微炒去汗),厚朴2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。
積聚,心腹脹滿,食少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食前溫酒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八。
乾薑(炮)1兩半,吳茱萸(湯洗,焙,炒)1兩半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半,黃芩(去黑心)1兩,蜀椒(去目併合口,炒出汗)1兩,熟乾地黃(焙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大黃(銼,炒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白朮1兩,赤芍藥半兩,人參半兩,石韋(去毛)半兩,桃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黃)35枚,薏苡仁2兩。
婦人月水不調,繞臍痛,手足煩熱,兩腳痠疼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溫酒送下,1日2次。未知稍加,以知為度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一。
乾薑1兩半,芎2兩,芍藥2兩,前胡(熬)1兩,乾地黃(熬)1兩,桃仁(熬,去皮尖兩仁者)1兩,茯苓1兩,人參3兩,當歸3兩,杏仁(熬,去皮尖兩仁者)1合,樸消1合,蜀椒(汗)1合,蠐螬(熬)1合,(庶蟲)蟲(熬)1合,虻蟲(去翅足,熬)1合,水蛭1合(熬)。
婦人瘕結脅肋下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食前以飲服3丸。可增至10丸。
《千金翼》卷五。
乾薑10兩,赤石脂6兩。
胃中冷不能食,或食已不消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,1日3次,不拘時候。稍加至30丸。
《千金翼》卷十九。
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桂心半兩,柑子皮3分(湯浸,去白瓤),細辛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款冬花3分,紫菀3分(洗,去苗土),附子3分(炮裂,去皮臍)。
上氣咳逆,多唾食少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以姜、棗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二。
乾薑2分(炮裂,銼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巴豆3枚(去皮心,研,紙裹壓去油),吳茱萸1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。
乾霍亂。心腹痛,氣短急,四體悶,不吐利。
上為末,入巴豆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5丸,以粥飲送下。須臾更以熱茶投之。當吐利即愈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四十六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○二。
乾薑1兩,芎1兩,茯苓1兩,消石1兩,杏仁1兩,水蛭1兩,虻蟲1兩,桃仁1兩,蠐螬1兩,(庶蟲)蟲1兩,柴胡2兩,芍藥2兩,人參2兩,大黃2兩,蜀椒2兩,當歸2兩。
婦人寒熱羸瘦,酸消怠情,胸中支滿,肩背脊重痛,腹裡堅滿積聚;或痛不可忍,引腰小腹痛,四肢煩疼,手足厥逆,寒至肘膝;或煩滿,手足虛熱,意欲投水中,百節盡痛,心下常苦懸痛,時寒時熱,噁心,涎唾喜出,每愛鹹酸甜苦之物,身體或如雞皮,月經不通,大小便苦難,食不生肌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丸,空心飲送下。不知,加至10丸。
《千金》卷四。
乾薑1兩(炮裂,銼),葛根1兩(銼),白朮2兩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甘草1兩。
酒癖痃水不消,兩脅脹滿,時復嘔吐,腹中如水聲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以粥飲送下,1日3次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九。
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川椒半兩(去目及閉口者,微炒去汗),食茱萸半兩,羚羊角屑半兩,射干1兩,馬藺子1兩(微炒),人參1兩(去蘆頭),桂心1兩,細辛1兩,白朮1兩,赤茯苓1兩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訶黎勒皮1兩。
五噎,喉咽壅塞不通,胸膈憂恚氣滯,胃寒食少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以生薑湯送下。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。
乾薑1兩(炮裂,銼),黃連2兩(去須,微炒),當歸1兩(銼,微炒),烏梅肉2兩(微炒),熟乾地黃1兩,木香1兩。
產後冷痢,久不愈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以粥飲送下,1日3-4次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九。
乾薑(炮)3分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3分,當歸(切,焙)3分,阿膠(炙燥)1兩,龍骨1兩。
腸胃風冷,飧洩注下,腹痛不止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棗湯送下,日午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四。
乾薑1兩(炮裂,銼),麥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,附子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細辛1兩,川椒半兩(去目及閉口者,微炒去汗),遠志半兩(去心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食茱萸1兩。
五膈氣,心痛,咽中如有物,吐之不出,食飲漸少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以生薑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。
乾薑(炮)半兩,白礬(燒灰)半兩,白石脂2兩,熟乾地黃(焙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人參1兩,烏賊魚骨1兩。
室女經水過多,連綿不絕,臍腹疼痛。
上為末,醋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空心、食前用溫酒或米飲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一。
乾薑6分,附子4分。
傷寒。
上為末,苦酒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忌豬肉。
1服3丸,1日3次。
方出《肘後方》卷二,名見《外臺》卷二引《深師方》。
乾薑1分,桂心1分,礬石1分(熬令汁盡),半夏1分,蜀椒1分。
胸中寒熱、心痛、清唾滿口,數數欲吐,食不化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大豆許。
忌生蔥、羊肉、餳。
每服2丸,1日3次。不知稍加,以知為度。
《外臺》卷七引《範汪方》。
乾薑(炮)2兩。
冷勞,氣痢等疾。
上為末,熔黃蠟拌和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空腹粥飲送下。未愈,日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一。
乾薑(炮)1兩,黃連(去須)1兩,黃柏(去粗皮)1兩,熟艾(炒)3分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3分,烏梅肉(炒)3分,甘草(炙)半兩。
膿血痢,日久不愈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食前米飲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六。
乾薑(炮)1兩,附子(生,去皮臍)1兩,赤石脂1兩,黃連(去須)1兩。
冷痢,久不愈。
上為末,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米飲送下,1日3次。加至30丸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五。
乾薑(炮)1兩半,黃連(去須,炒)1兩半。
飧洩色白,食不消化,氣痢瀉,裡急後重。
上為末,先以酒1升,微火煎,候可丸,即丸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米飲送下,日午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四。
乾薑(炮裂)1兩,白礬(熬令汁盡)1兩,川芎1兩,半夏(生薑汁同炒黃)1兩,白朮2兩。
妊娠痰飲,浸漬膈脘,目運頭旋。
上為末,煮棗肉為丸,如小豆大。
每服15丸,溫淡生薑湯送下,不拘時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六。
乾薑(炮)3分,白朮3分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3分,桂(去粗皮)3分,五味子3分,甘草(炙,銼)半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兩,麻黃(去根節)1兩。
上焦虛寒,氣短,語聲不出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至30丸,溫酒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四。
乾薑(炮)半兩,人參半兩,黃芩(去黑心)半兩。
小兒洞痢,晝夜不止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3丸,米飲送下,空心,日午、夜臥各1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九。
乾薑、細墨各等分。
崩中漏下,青黃赤白。
上為細末,醋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
《雞峰》卷十六。
乾薑(炮)1錢,巴豆(去心,炒黃,研)1錢,大黃(溼紙裹,甑上蒸)1錢,人參1錢(去蘆)。
憂愁中傷,食結積在腸胃,故發吐利。
上除巴豆,餘為末,同研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用溫脾湯吞下1丸,米飲亦得。
《本事》卷四。
吳茱萸2兩,小麥2兩(熬),杏仁2兩(去皮、熬),乾薑2兩,好豉2兩(熬),蜀椒2兩(去目,汗)。
胃反,大吐逆,不得食飲,胸痛羸瘦。
上藥治下篩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7丸,1日3次。
《醫心方》卷九引《效驗方》。
乾薑1兩,阿膠1兩,伏龍肝(細研)1兩,白石脂2兩,熟乾地黃2兩。
婦人久赤白帶下,臍腹冷痛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食前以熱酒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三一。
乾薑(炮裂)1兩半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胡椒桂(去粗皮)1兩。
脾胃俱虛,內挾風冷,噦逆上氣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5丸至20丸,食前濃米飲送下;如嘔噦冷沫,濃煎燒生薑橘皮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七。
乾薑(炮)半兩,葛根半兩,枳殼(去瓤,銼,麩炒)半兩,橘紅半兩,前胡(去苗,淨洗)半兩,白朮1兩,半夏曲1兩,甘草(炙)1分,吳茱萸(湯泡7次,焙)1分。
酒癖停飲,吐酸水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米飲送下。
《本事》卷三引《聖惠》。
乾薑(炮)1分,半夏(湯浸,去滑,焙)2兩,丁香半兩。
膈氣痰結,上焦冷氣,吞酸吐沫,嘔逆不食。
上為末,以生薑自然汁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5丸,煎木瓜、鹽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