煅石膏31g,輕粉(炒)3g,冰片1.5g。
慢性溼疹,區域性潰瘍及搔癢者。
上為細末。
撤布,外敷藤黃軟膏。
《中醫面板病學簡編》。
白朮錢半,白芍藥(炒)錢半,白茯苓2錢,澤瀉1錢,厚朴(薑汁炒)1錢,黃連(炒)1錢,乾薑(炒)5分,烏梅肉(煎用2錢,為丸用3錢)。
洩瀉。
上加生薑3片,水鍾半,煎1鍾,食前服。神曲糊為丸服更妙。
《扶壽精方》。
遠志(去心)、蓮肉、白茯苓各等分。
小便遺澀痛,赤白濁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-3錢,空心用好酒調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十三。
白朮、茯苓、芍藥各等分。
感溼氣,四肢懶倦,小便少,或下利,大便走洩,神思沉困,飲食減少;孕婦洩瀉。
水煎服。
《雜病廣要》引《醫林集要》。
白及1兩,白蘞1兩,白礬(煅)5錢。
一切腫毒,諸瘡疼痛。
上為細末。
用時入藥於水碗中即沉底,外用桑皮紙託水搭於患處,熱則再易,連搭連易,直待其腫處冰冷,將藥敷上。立時即消。
《回春》卷八。
杭粉1兩,石膏3錢,輕粉5錢。
漆瘡。
上藥各為末。韭菜汁調敷,紙蓋;如無菜汁,涼水調敷。
《外科正宗》卷四。
白芍5錢,川芎5錢,梔子3錢,茯神3錢,天花粉3錢,當歸5錢,白豆蔻2枚,南星1錢,菖蒲1錢,枳殼1錢。
大怒之後,又加拂抑,事不如意,忽大叫而厥,吐痰如湧,目不識人。
水煎服。
《辨證錄》卷五。
白薇1錢,白蘞1錢,白芍1錢。
遺尿滑脫之有熱者。
上為細末。
酒調服。
《嵩崖尊生》卷十三。
白礬3錢,硼砂2錢,冰片5分。
炎性瞼腫,暴發赤癢。
上為細末。
秋梨1個去皮核,搗塗之。
《眼科臨症筆記》。
砒霜、粉霜(2物先研細末)、石灰(研細,羅2次用)各等分。
小兒走馬急疳蝕唇,牙齒臭爛,逡巡狼狽者。
上相合,先左研千下,卻右轉研千下,當極細膩如粉。
慎勿多用,恐毒入腹,無令咽津。此藥兒小者難用。
每用以雞羽尖摭少許,掃瘡上,其瘡便幹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二十。
陳蘿蔔子、地枯蔞(即蘿蔔種)、三白葉(生溪澗邊,葉如藍,頂上三葉白)。
腳氣。腳偏大如柱,皮肉不仁,時發寒熱。
上為末,糊為丸,
每服50丸,空心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四四引鮑氏方。
白牽牛(略炒)2兩,白朮半兩,桑白皮半兩,陳皮半兩,木通半兩。
膀胱蘊熱,風溼相乘,陰(疒頹)腫脹,大小便不利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薑湯調下,空腹服。初進1服,未覺再進。
《三因》卷十四。
紅絨(毛曷)子(燒灰)1錢,珍珠(煅)1錢,冰片1分。
小兒牙疳,紅白口瘡。
上為細末。
先用淨米泔水洗,後上藥。
《良朋彙集》卷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