膃肭臍丸

《聖惠》卷九十八: 膃肭臍丸

配方組成

膃肭臍1兩(酒刷,炙微黃),附子3分(炮裂,去皮臍),石斛3分(去根,銼),鹿茸1兩(去毛,塗酥,炙微黃),牛膝3分(去苗),肉豆蔻3分(去殼),山茱萸3分,桂心半兩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白茯苓半兩,沉香3分,蛇床子半兩,覆盆子3分,黃耆半兩(銼),熟乾地黃1兩,檳榔3分,木香3分,巴戟3分,澤瀉半兩,補骨脂3分(微炒),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肉蓯蓉1兩(酒浸1宿,颳去皺皮,炙幹),菟絲子1兩(酒浸3日,曬乾,別搗為末)。

功效主治

腑臟虛弱,肌體羸瘦,下元冷憊,腰膝疼痺,心腹脹滿,脾氣乏弱,不思飲食,面無顏色,虛損不足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以溫酒送下,晚食前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十八。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八: 膃肭臍丸

配方組成

膃肭臍1對,麋茸(去毛、酒浸1宿,炙)5兩,鹿茸(去毛,酒浸1宿,炙)5兩,蓯蓉(酒浸1宿)5兩,當歸3兩,茯神(去皮心)3兩,硃砂(蜜煮)3兩,牛膝(酒浸1宿)3兩,五味子3兩,巴戟(去心)3兩,青鹽(炒)1兩,陽起石(酒煮1日)2兩,沉香2兩,附子3兩(炮,去皮),菟絲子5兩(淨酒浸1宿)。

功效主治

虛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用膃肭臍並鹿角膠為膏子,丸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0-100丸,食前鹽酒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六: 膃肭臍丸

配方組成

膃肭臍(酒浸,微炙)1兩,鹿茸(去毛,酥炙)1兩,肉蓯蓉(酒浸,切,焙)1兩,牛膝(酒浸,切,焙)1兩,人參1兩,木香1兩,獨活(去蘆頭)1兩,天麻1兩,白朮1兩,防風(去叉)1兩,巴戟天(去心)1兩,麝香(研)1兩,鐵粉(研)1兩,五味子1兩,石斛(去根)3分,沉香(銼)3分,白茯苓(去黑皮)3分,遠志(去心)3分,菖蒲(米疳浸,切,焙)3分,山芋3分,蓽澄茄3分,丁香3分,肉豆蔻(去殼)3分,訶黎勒皮3分,檳榔(銼)1兩半,熟乾地黃(焙)1兩半,萆薢1兩半,松花1兩半,丹砂(研)2兩,赤石脂(研)2兩。

功效主治

元髒虛冷,腰膝無力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同羅令勻,煉蜜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-30丸,空心、食前溫酒送下,粟米飲亦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六。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八: 膃肭臍丸

配方組成

膃肭臍1對(酒煮爛用),大附子(炮,去皮臍)2兩,五味子2兩,川烏(炮)2兩,菟絲子(酒浸,焙乾)2兩,鹿茸(蜜炙)1兩半,麋茸1兩半,鹿角膠1兩半,沉香1兩,青鹽(別研)1兩,陽起石(火煅)1兩,葫蘆巴(炒)1兩,鍾乳粉1兩,麝香1錢。

功效主治

虛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用膃肭臍杵爛和藥,將所煮膃肭臍、酒煮山藥末為糊,丸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0丸,空心酒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八。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八: 膃肭臍丸

配方組成

膃肭臍1對,鹿角膠2兩,鹿角霜2兩,麋茸2兩,熟地黃1兩,葫蘆巴1兩,菟絲子1兩,巴戟(去心)1兩,鍾乳粉1兩,乳香1兩,沒藥1兩,當歸1兩,牛膝1兩,蓯蓉1兩,茴香1兩,天雄1兩,附子1兩,沉香半兩,硃砂2錢,麝香1錢。

功效主治

虛損。

炮製方法

先將膃肭臍酒浸1宿,煮爛,杵成膏,將浸藥酒化麋鹿膠同為膏子,次下乳香、麝香、沒藥、硃砂、乳粉研為末,將餘藥研為細末,再於幹缽內同研千百下,別用羊白腰子3對,羊白脊髓5條,酒煮熟爛,研為膏,用膃肭臍,麋鹿角膠,搜拌藥末成劑得所,若稍幹打酒糊些小,同搜成劑,入臼杵三五千杵,丸如梧桐子大,窨1宿,慢火上焙乾,用無油罐子盛,紙密封上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-50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八。

《濟生》卷一: 膃肭臍丸

配方組成

膃肭臍1對(酒蒸熟,打和後藥),天雄(炮,去皮)2兩,附子(炮,去皮臍)2兩,川烏(炮,去皮尖)2兩,陽起石(煅)2兩,鍾乳粉2兩,獨體硃砂(研極細)1兩,人參1兩,沉香(不見火,別研)1兩,鹿茸(酒蒸)1兩。

功效主治

五勞七傷,真陽衰憊,臍腹冷痛,肢體痠疼,腰背拘急,腳膝緩弱,面色黧黑,肌肉消瘦,目眩耳鳴,口苦舌幹,飲食無味,腹中虛鳴,脅下刺痛,心常慘慼,夜多異夢,晝少精神,小便滑數,大腸溏洩,時有遺瀝,陽事不舉,但是風虛痼冷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用膃肭臍膏入少酒,臼內杵和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0丸,空心鹽酒鹽湯任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濟生》卷一。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六: 膃肭臍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(爁去毛,酥炙)1兩,當歸(去蘆,酒浸)1兩,破故紙(炒)1兩,杜仲(姜制,炒去絲)1兩,五味子(去枝)1兩,附子(炮,去皮臍)1兩,舶上茴香(炒)1兩,沉香(不見火)半兩,膃肭臍(酒浸)半兩,龍骨(煅)半兩,鍾乳粉半兩,熟乾地黃2兩(洗)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蜜和酒打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鹽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六。

《聖惠》卷九十八: 膃肭臍丸

配方組成

膃肭臍1兩(酒刷,炙微黃),蓽澄茄1兩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澤瀉3分,芎3分,沉香1兩,石龍芮3分,肉豆蔻3分(去殼),牛膝1兩(去苗),蛇床子3分,薯蕷1兩,覆盆子1兩,巴戟3分,檳榔1兩,桂心1兩,木香1兩,麝香1兩(細研),白朮3分,遠志3分(去心),石斛1兩(去根,銼),補骨脂1兩(微炒),山茱萸3分,肉蓯蓉1兩(酒浸1宿,颳去皺皮,炙幹),母丁香半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麝香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漸加至40丸,空心以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十八。

《局方》卷五: 膃肭臍丸

配方組成

膃肭臍1對(慢火酒炙令熟),硇砂(研飛)2兩,精羊肉(熟切碎爛,研)1斤,羊髓(取汁)1斤,沉香4兩,神曲4兩(炒。以上6味,用無灰好酒1鬥,同於銀器內,慢火熬成膏,候冷入下項藥),陽起石(用漿水煮1日,細研飛過,焙乾用)2兩,人參(去蘆)2兩,補骨脂(酒炒)2兩,鍾乳粉(煉成者)2兩,巴戟(去心)2兩,川芎2兩,肉豆蔻(去殼)2兩,紫蘇子(炒)2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2兩,木香2兩,蓽澄茄2兩,葫蘆巴(炒)2兩,天麻(去苗)2兩,青皮(去白)2兩,丁香2兩,茴香(舶上,炒)2兩,肉桂(去粗皮)2兩半,檳榔2兩半,蒺藜子(炒)2兩半,大腹子2兩半,山藥1兩半,蓯蓉(洗,切片,焙)4兩,白豆蔻(去殼)1兩,大附子(炮,去皮,臍,用青鹽半斤,漿水1鬥5升煮,候水盡,切,焙乾)8兩。

功效主治

五勞七傷,真氣虛憊,臍腹冷痛,肢體痠疼,腰背拘急,腳膝緩弱,面色黎黑,肌肉消瘦,目暗耳鳴,口苦舌幹,腹中虛鳴,脅下刺痛,飲食無味,心常慘慼,夜多異夢,晝少精神,小便滑數,時有餘瀝,房室不舉,或夢交通,及一切風虛痼冷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煎膏內搜成劑,於臼內搗千餘杵,丸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空心溫酒送下;鹽湯亦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局方》卷五。

《聖惠》卷九十八: 膃肭臍丸

配方組成

膃肭臍1兩(酒刷,炙微黃),鹿茸1兩(去毛,塗酥,炙微黃),肉蓯蓉1兩(酒浸1宿,颳去皺皮,炙幹),菟絲子1兩(酒浸3日,曬乾,別搗為末),陽起石1兩(酒煮半日,細研,水飛過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茴香子1兩,桂心3分,山茱萸3分,獨活3分,天麻3分,幹蠍3分(微炒),人參3分(去蘆頭),石斛1兩(去根,銼),芎1兩,木香1兩,補骨脂1兩(微炒),白朮3分,蓽撥3分,熟乾地黃1兩,牛膝3分(去苗),遠志1兩(去心),鐵粉1兩(細研),檳榔1兩,硃砂1兩(細研,水飛過),麝香半兩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腎臟風虛冷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諸研了藥合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十八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