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草、桔梗、訶子、木通。
風寒失音。
水煎,入生地汁少許服。
《醫林繩墨大全》卷八。
生地1錢,元參1錢,枳殼1錢,桔梗1錢,牛子1錢,丹皮1錢5分,防風1錢,連翹1錢,山甲2片,銀花1錢,公英3錢,甘草5分。
結喉癰,生於項前結喉之上,腫甚則堵塞咽喉,湯水不下。
水煎內服。外敷洪寶膏,潰後用烏雲散蓋膏。
《外科真詮》捲上。
甘草5分,桔梗1錢5分,川貝母1錢5分,百部1錢5分,白前1錢5分,橘紅1錢5分,茯苓1錢5分,旋覆花1錢5分。
表寒束其內熱,致成哮喘。
水煎服。
《醫學心悟》卷三。
桔梗3錢,川芎3錢,天花粉3錢,麥冬3錢,甘草1錢,黃芩1錢。
春溫。春月傷風,頭痛鼻塞,身亦發熱。
水煎服。
《辨證錄》卷五。
甘草1錢半,桔梗1錢半,元參1錢,赤藥1錢,生地1錢,防風1錢,荊芥7分,薄荷7分,山豆根1錢,連翹1錢,黃芩1錢,北細辛3分,羌活6分,獨活7分,白芷8分。
喉腫痛。
水煎服。
《會約》卷七。
甘草1錢,桔梗3錢。
痘疹咽喉腫痛,不能飲食者。
加豬膚皮,水煎服。
《痘麻紺珠》。
射干、牛蒡子(炒)、元參、連翹(去心)、麥門冬(去心)、梔子(炒)、苦桔梗、甘草(生)。
痘疹熱毒壅遏肺竅,痘未灌漿而音已先啞者;或痘毒不能發越於外,火熱壅塞膈間,上衝咽喉腫痛,甚而不能呼吸,飲食難入。
水煎服。
《金鑑》卷五十八。
桔梗、甘草、牛蒡子(炒,研)、射干、荊芥、升麻。
痘瘡咽喉腫痛。
《片玉痘疹》卷五。
牛蒡子(炒)、苦桔梗、生甘草、射干。
痘疹嗆水。火盛熱毒壅於會厭,咽門腫痛,水不易入,溢於氣喉,氣噴作嗆。
水煎服。
《金鑑》卷五十八。
生地15g,元參15g,桔梗9g,枳殼9g,銀花31g,連翹31g,丹皮9g,蒲公英31g。
口炎。
水煎服。
《中醫面板病學簡編》。
桔梗3錢,甘草1錢,甘菊2錢,青黛2錢,茯苓3錢,白附子8分,天花粉2錢,白芷5分。
肺風,渣鼻瘡。
水煎服。
《洞天奧旨》卷九。
甘草、豆根、力子、麥冬、蔞仁、桔梗、元參、連翹、荊芥。
麻症咽喉腫痛不食。
《麻症整合》卷四。
連翹1錢,甘草1錢,桔梗1錢,射干1錢,牛蒡子1錢,黃連(酒炒)1錢,黃芩(酒炒)1錢。
麻疹後餘毒喉病。
水煎服。外用苦參3錢,殭蠶2錢為末吹之。
《會約》卷二十。
荊芥、貝母、大力、薄荷、細辛、桔梗、甘草。
乳蛾,喉生大白泡。
水煎服。外用人指甲煅、研,吹上即破。
《醫學整合》卷二。
桔梗3錢,甘草1錢,防風1錢,荊芥1錢,薄荷1錢,黃芩1錢,元參1錢。
喉痺。
上銼。水煎,食後頻頻噙咽。
《濟陽綱目》卷一○六。
甘草、桔梗、款冬、貝母、前胡、枳殼、白茯、五味、麥冬各等分。
產後咳久不止,涕唾稠粘。
如產後吃鹽太早者難治。
加淡竹葉15片,水煎,食後溫服。
《萬氏女科》卷三。
桔梗8分,甘草1錢2分,牛蒡子6分,射干6分,防風4分,玄參4分。
咽喉腫痛。
水1鍾煎服。或加生薑1片。
《景嶽全書》卷六十三。
生甘草5分,苦桔梗1錢半,嫩蘇梗1錢半,紫菀1錢半,白前1錢半,橘紅1錢半,制香附1錢半,旋覆花1錢半。
梅核氣,咳逆無痰,喉間如含炙臠,咯之不出,咽之不下,燥痰粘結喉頭。
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。
桔梗1錢,白及片1錢,橘紅1錢,甜葶藶(炒)1錢,甘草節1錢5分,川貝母1錢5分,米仁5錢,銀花5錢(加絲瓜筋2、3錢亦佳)。
肺癰咳嗽,吐膿血,胸中及右脅疼痛,不能右臥者。
水煎服。
《醫方簡義》卷四。
甘草、桔梗、桑皮、丹皮、陳皮、黃芩、白芍、烏梅肉、使君子肉。
小兒肺胃溼熱,鼻內出蟲者。
生薑1片為引。兼服抱龍丸。
《幼科直言》卷五。
桔梗1錢,甘草1錢,升麻1錢,連翹1錢,防風1錢,牛蒡子1錢,黃芩(酒炒)1錢。
大毒流行,咽痛喉痺。
水煎,加薄荷3葉,煎8分,食後細細呷之。
《保命歌括》卷六。
甘草(炙)3錢,桔梗1錢5分,荊芥1錢5分,牛蒡子(炒)1錢5分,貝母1錢5分,薄荷3分。
外感風熱,咽喉腫痛,或生懸癰、口菌及大頭天行;喉痺,君相二火衝擊,咽喉痺痛;纏喉風,咽喉腫痛脹塞,紅絲纏繞,口吐涎沫,食物難入,甚則腫達於外,頭如蛇纏;走馬喉風,又名飛瘍,喉舌之間,暴發暴腫,轉腫轉大;纏舌喉風,硬舌根而兩旁爛;懸癰,脾經蘊熱所致,生於上顎,形如紫李;蝦蟆瘟,頦下漫腫無頭;大頭天行,頭面盡腫;口菌,由火盛血熱氣滯而生,多生在牙齦肉上,隆起形如菌,或如木耳,紫黑色;風火鬱熱初起之咳嗽。
水煎服。
《醫學心悟》卷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