茴香3兩(炒,香),川烏頭1兩(去皮尖,銼如骰子,用鹽半兩炒黃,去鹽),蒼朮2兩(米泔浸1宿,用竹刀颳去黑皮,切碎,用蔥白1握,炒黃去蔥)。
耳聾並眼暗。腎經虛寒,元氣損弱,神衰力怯。
上各為細末,酒和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忌豬、羊血。
每服50丸,空心、食前鹽湯送下,1日2次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二三引《楊氏家藏方》。
蒼朮8兩(泔浸),牛膝2兩,地黃4兩。
山嵐瘴氣,時氣瘟疫,並異鄉人不伏水土,面黃羸瘦,不思飲食,一切勞氣痰病。
上為末,醋糊為丸。
每服30丸,空心酒送下。
《袖珍》卷一。
天南星(生,去皮)5兩,半夏(沸湯泡七遍)5兩(2味碾為細末,用生薑自然汁和,不可太軟,但手捏得聚為度,攤在篩內,用楮葉蓋之,令發黃色,曬乾收之,須是5-6月內做曲,如醬黃法),香附子(略炒,於磚上磨去毛)5兩。
中脘氣滯,胸膈煩滿,痰涎不利,頭目不清,溼痰身重而軟,倦怠困弱。
上用南星、半夏曲餅子2兩,淨香附子1兩,同為細末,水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至30丸,食後、臨臥薑湯送下。
《百一》卷五。
甘菊花1兩,蒼朮(米泔浸,去油)2兩,椒紅2兩。
上為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-50粒,食前茶、酒送下。
《傳信適用方》卷二。
側柏葉8兩(烘乾),當歸(全身)4兩,榧子仁2兩。
頭髮脫落。
上為末,水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忌鐵器。
每50-70丸,黃酒、鹽湯任下,早、晚各1服。
《醫統》卷一○八。
雄黃、白礬、檳榔各等分。
腹內有蟲疼痛。
上為末,飯為丸,如黍米大。
每服5分,食遠白水送下。
《壽世保元》卷五。
首烏1兩,蒼朮2兩(米泔浸1宿用),茴香1兩,香附子2兩,椒1兩(炒),川楝子肉1兩,牡蠣1兩(煅),白姜1兩(炒)。
耳聾,目暗;婦人脾血疾。
上為末,為丸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用鹽湯送下,空心服;小腸氣,用霹靂酒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一九引《仁存方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