雄黃丸

《袖珍小兒》卷四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5錢,信石3錢(白者),半夏1兩,白礬3錢,巴豆1錢(去心膜油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諸般喘嗽,鹽醋等齁哮吼。

炮製方法

先將白礬同信末二件拌勻,焙乾,再研再炒,入前藥末內和勻,糊為丸,如粟米大,辰砂為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-7丸,臥時用桑白皮湯吞下;或茶清亦可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袖珍小兒》卷四。

《銀海精微》卷下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全蠍2錢,雄黃2錢,盆硝1錢5分,乳香2錢,沒藥2錢,薄荷1錢,川芎1錢,冰片1分。

功效主治

偏正頭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口噙水,搐吹鼻內,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銀海精微》卷下。

《聖惠》卷十六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5兩(細研),硃砂5兩(細研),雌黃5兩(細研),蒼朮1兩,虎頭骨1兩,鬼督郵1兩,鬼箭羽1兩,鬼臼1兩,羚羊角屑1兩,馬蹄1兩,川烏頭1兩,天雄1兩半,蕪荑1兩,菖蒲1兩,皂莢1兩,芎1兩,麝香1兩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時氣瘴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都研令勻,以蜜蠟1斤,青羊脂3兩,和丸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晨昏燒1丸,闢氣毒,以絳袋子盛1丸帶之,及懸於門戶上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3分(細研),人參1兩(去蘆頭),安息香1兩,川椒1分(去目及閉口者,微炒出汗),川大黃3分(銼,微炒),鐵粉半兩(細研),沉香3分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薯蕷3分,附子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白茯苓半兩,硃砂3分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五臟風虛,六腑邪熱,風熱相搏,令人寐即驚恐憂恚,寤即恍惚怔忪,忽恐忽喜,恆怖如狂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以人參茯苓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3分(細研),牛黃1分(細研),麝香1分(細研),白附子3分(炮裂),蛜(蟲祁)半兩(微炒),天麻2兩,白殭蠶半兩(微炒),天南星3分(醋煮10沸,炙幹),白花蛇肉1兩(酒浸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急風及破傷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入研了藥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1兩,龍齒1兩,鐵粉半兩,黃丹半兩(與雄黃同炒轉色)。

功效主治

風癇,發作不定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同研如粉,以粳米飯和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以牛乳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三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半兩(細研,水飛過),麝香1分(細研),天麻2兩,烏蛇1兩(酒浸,去皮骨,炙令微黃),天雄1兩(炮裂,去皮臍),當歸3分,川烏頭1兩(炮裂,去皮臍),芎1兩,五靈脂1兩半,獨活2兩,虎脛骨1兩(塗酥,炙令黃),天南星1兩(炮裂),敗龜1兩(塗酥,炙令黃),幹蠍1兩(微炒),白殭蠶3分(微炒),安息香2兩,桂心1兩。

功效主治

歷節風,骨髓疼痛,攣急,久不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豬、雞、魚、犬肉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食前以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九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(研)3分,當歸(銼,炒)3分,蘆薈(研)1分,麝香(研)1分,檳榔(銼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狐惑。微煩,默默欲臥,毒氣上攻,咽乾聲嘎,下蝕溼(匿蟲),或便膿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煮麵糊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-20丸,食前溫粥飲送下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四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1兩,煉成松脂3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,身體如蟲行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同研如粉,煉蜜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空心及晚食前用薄荷湯送下;桃膠湯下亦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四。
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六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五四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獨顆蒜10枚,雄黃1錢,杏仁1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)。

功效主治

鬼氣。情志好悲,或心亂如醉,如狂言驚怖,面壁悲啼,夢寐喜魘,乍寒乍熱,心腹滿,短氣不能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研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空心以粥飲送下。靜坐少時,鬼毛自爪甲中出矣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六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五四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一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半兩(細研),雌黃半兩(細研),代赭半兩(細研),硃砂1兩(細研,水飛過),蝦蟆1枚(塗酥炙令黃),麝香半兩(細研),天靈蓋半兩(塗酥炙令微黃,為末),巴豆20枚(去皮心研,紙裹壓去油),青黛半兩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傳屍骨蒸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用軟飯和搗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空心以溫水送下。以利下惡物及蟲為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六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1分,水銀1分,硃砂3分(細研,水飛過),膩粉3分。

功效主治

瘰癧久不愈。服此藥於小便中出,似魚脬魚腦,臭穢,人近不得。

炮製方法

上研細,令水銀星盡,用雞子白和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空心以蔥白湯送下,以愈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二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1兩(細研),臘月野狐肝1兩,阿魏1分,硃砂半兩(細研),猢猻頭骨1兩,天靈蓋半兩,麝香1分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間日瘧及每日發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藥末令勻,於5月5日午時煉蜜和丸,如豇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於發前,以緋帛系1丸於中指上,男左女右,時時嗅之。後更以醋湯下1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六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1兩(細研,水飛過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桔梗半兩(去蘆頭),藁本半兩,附子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麥門冬1兩(去心,焙),川椒半兩(去目及閉口者,微炒去汗),巴豆半兩(去皮心,別研,紙裹,壓去油)。

功效主治

諸疰病,及中惡,鬼邪客忤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入研了藥令勻,煉蜜為丸,如小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以溫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六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(細研)1兩,珍珠(細研)1兩,白礬(燒令汁盡)1兩,牡丹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藜蘆(去蘆頭,炙)1兩,桂心1兩,蜈蚣1枚(微炙去足),巴豆半兩(去皮心細研,紙裹壓去油)。

功效主治

諸屍癥積,及中惡心痛,蟲疰鬼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入研了藥及巴豆都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以粥飲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(別研)1兩,天南星(生用)1兩,續斷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烏頭(炮去皮臍)1兩,茵芋(去粗莖)半兩,天雄(一半炮裂,去皮臍,一半生用)1兩半,羌活(去蘆頭)1兩,白附子(炮)1兩,木香1兩。

功效主治

肝中風。四肢攣急,身體強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溫酒送下,日3夜2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。

《外臺》卷二十八引《小品方》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(研)4分,巴豆4分,莽草(炙)4分,鬼臼4分,蜈蚣3枚(炙)。

功效主治

蠱注。四肢浮腫,肌膚消索,咳逆腹大如水狀,漏洩。死後注易家人。食蟹中毒,煩亂欲死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藥成,密器封之,勿令洩氣。

注意事項

忌生魚、生菜、豬肉、蘆筍、冷水,暖食將養。

使用方法

宿勿食,服如小豆1丸,不知,加1丸。當先下清水,蟲長數寸,及下蛇,或如壞雞子,或白如膏。下訖,後作蔥豉粥、鴨羹補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二十八引《小品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五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(研)半兩,丹砂(研)半兩,麝香(研)半兩,木香3分,龜甲(醋炙)3分,鱉甲(去裙襴,醋炙)3分,虎頭骨(酥炙)3分,羚羊角(鎊屑)3分,犀角(鎊屑)3分,白薇3分,玄參3分,當歸(切焙)3分,知母(焙)3分,防風(去叉)3分,麻黃(去根節)3分,龍膽(去苗)3分,牡蠣(燒赤)3分,豬苓(去黑皮)3分,柴胡(去苗)3分,茯神(去木)3分,升麻3分,檳榔(銼)3分,地骨皮3分,赤芍藥3分,梔子仁3分,黃連(去須)3分,烏梅肉(炒)3分,阿魏3分,桃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研)3分,安息香(研)3分,萎蕤3分,龍齒3分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遠年勞瘧,結成癥瘕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除別研者外,搗羅為細末,令研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空腹白粥飲送下,未發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五。

《三因》卷十六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通明雄黃1兩,川烏頭(生,去皮尖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八般頭風,及眩暈,噁心吐逆,諸藥不治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滴水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煨蔥白茶清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三因》卷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半兩(細研),硃砂半兩(細研,水飛過),鐵粉半兩(細研),獖豬膽2枚,熊膽1分,鯉魚膽2枚,烏牛膽半枚,青羊膽2枚,麝香1錢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癲癇,發動無時,心悶吐沫。

炮製方法

上以諸般膽汁相合令勻。即入諸藥末,和丸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以金銀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六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(研)1分,丹砂(研)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時氣熱毒,下痢赤白;及下部毒氣,下細蟲如布絲,長四五寸,黑頭銳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空心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六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(細研)1分,蘆薈(細研)1分,青黛(細研)1分,硃砂(細研)1分,龍膽(去蘆頭)1分,黃柏(微炙,銼)1分,黃礬(燒令通赤)1分,當歸(銼,微炒)1分,白礬(燒令汁盡)1分,細辛1分,莨菪子(水淘去浮者,水煮牙出炒令黃)1分,甘草(炙微赤,銼)1分,麝香1錢(細研),蚱蟬3-7枚(微炒,去翅足),幹蠍1枚(塗酥炙令黃),幹蟾1枚(塗酥炙令黃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急疳,羸瘦下痢,口內生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令勻,以麵糊和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以粥飲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六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1分(細研),硃砂1分(細研),麝香1分(細研),細辛半兩,人參半兩(去蘆頭)。

功效主治

瘰癧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令勻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食前以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七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1錢,牛黃1錢,硃砂1錢,麝香半錢,青黛1錢,夜明沙1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蛔疳出蟲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細研如粉,以水化蟾酥和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以茶送下。當有蟲出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二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半兩(細研),牛黃半兩(細研),牡蠣半兩(燒為粉),珍珠末1分,巴豆3枚(去皮心,研出油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啼,發啼即熱,朝夕惕惕,大便或青或黃赤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和丸,如黍米粒大。

使用方法

小兒1月或50日,未發時,飲服3丸,母抱臥,炊1鬥米頃,兒當寐,身體輕汗出,即解;1服不解,可再服。若小兒傷乳不安,腹中有痰乳,當微下如假卵雞子、鳥屎、鼻涕,勿怪,便住服藥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1錢(細研),麝香1錢(細研),牛黃1錢(細研),硃砂1錢(細研),膩粉2錢,巴豆7枚(去皮心研,紙裹壓去油),半夏2錢(湯洗7遍去滑),天漿子10枚(內有物者),水銀1錢(用棗肉研令星盡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急驚風,牙關緊急,筋脈抽掣,腰背強硬,口內多涎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水銀膏同研令勻,煉蜜和丸,如黍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丸,以溫酒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(研)半兩,丹砂(研)半兩,牛黃(研)半兩,天南星(牛膽內製者)半兩,白殭蠶(生用)半兩,天麻(生用)半兩,麝香1分,金薄15片,銀薄15片(與麝香同研)。

功效主治

心脾中風。舌強不語,涎潮昏塞,不省人事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和丸,如雞頭實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丸,溫薄荷汁化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四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1分(別研細),巴豆(去皮心膜,醋熬令赤黃,淨洗壓去油,取末)2錢,鬱金(末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因風致驚,眼斜反張,手足瘈瘲,背急發搐。

炮製方法

上研勻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-7丸,荊芥湯送下,臨臥服。若當病發,煎槐膠、薄荷酒調下1錢或半錢,當吐利風涎痰涕等;小兒每服1-2丸,冷荊芥湯送下,以利為效,仍節乳食,無令兒飽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二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1分,硫黃1分,硃砂1分,麝香半兩,阿魏半分,桂心2分(末),乾薑1分(生用),巴豆1分(去皮心,以水2升,煮水盡,壓去油,研如面)。

功效主治

寒瘧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以醋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未發前,以綿裹1丸,安在兩耳中;及男左女右,以緋帛系1粒於臂上。1粒可治7人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二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六三引《餘居士選奇方》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1錢,雌黃1錢,信1錢,巴豆5粒,半夏半兩(湯浸7次)。

功效主治

喘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糊為丸,如椒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熱物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。臨臥清茶送下。小兒加減與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六三引《餘居士選奇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六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(細研)1分,麝香(細研)1分,黃連(去須)1分,胡黃連1分,蘆薈(細研)1分,硃砂半兩(細研,水飛過),蟾頭1枚(炙令焦黃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五疳羸瘦,毛髮幹黃,吃食不恆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都研令勻;以豬膽汁和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歲1丸,以新汲水送下,1日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六。

《準繩·瘍醫》卷二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巴豆14粒,麝香少許,全蠍1錢,牙皂1錢,雄黃1錢,大黃1錢,鬱金1錢。

功效主治

疔瘡。大便閉實不通,或心腹痛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米糊為丸,如綠豆大,硃砂為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-7丸,茶清送下。以利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準繩·瘍醫》卷二。

《醫心方》卷二十六引《靈奇方》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、丹砂、赤石脂各等分。

炮製方法

上治,和松脂為丸,如小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吞雌黃丸3丸,雄黃丸1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心方》卷二十六引《靈奇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九十八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2兩,磁石2兩,硃砂2兩,硫黃2兩,牛黃1兩(細研),麝香半兩(細研)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前4味各於乳缽內細研,水飛過,於淨瓷器中貯之。

使用方法

欲修合時,須5月5日,收採青艾嫩者,納1擔以來擇取,用水淨洗,木臼中爛搗,於淨布中絞取汁,可5升以來,先泥一爐,致銀鍋,以慢火煎令成膏,斟酌稀稠得所,即先下磁石,攪令勻;次下硃砂,又攪令勻;次下雄黃,又攪令勻;良久,去鍋下火,即下硫黃,又攪令勻;次下牛黃,又攪令勻;次麝香,須細意熟攪,要藥味勻。候可丸即丸,如綠豆大。每服5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八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1分,蜣螂1分(研),不灰木1分(以牛糞火燒令赤),威靈仙1分,朝生花1分,鼠1枚(去頭取血)。

功效主治

箭鏃不出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鼠血,並煉蜜和丸,如黃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納瘡口,其箭頭不計年遠自出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七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(研)半兩,丹砂半兩,藜蘆(去蘆頭,炙)1分,鬼臼1分,巴豆(去皮心膜,研去油)1分。

功效主治

蠱毒。百蟲齧,毒氣內攻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和丸,如小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乾薑湯送下。逐下惡物並蠱毒為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七。

《聖惠》卷十六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1兩(細研),赤小豆2兩(炒熟),丹參2兩,鬼箭羽2兩。

功效主治

時氣病,轉相染易,乃至滅門,傍至外人,無有不著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空心以溫水送下。可與病人同床傳衣,不相染也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六。

《赤水玄珠》卷二十六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5錢,半夏1兩,神曲1兩,白曲1兩,巴霜49粒(另研)。

功效主治

癖積痰嗽嘔吐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滴水為丸,如綠豆大,用米糠拌炒赤色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丸,加至10丸,嘔吐,薑湯送下;痰嗽,齏菜汁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赤水玄珠》卷二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五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2分(細研),牛黃1分(細研),龍腦2分(細研),麝香半兩(細研),白殭蠶1兩(微炒),天南星1兩(炮裂),白花蛇2兩(酒浸,去皮骨,炙微黃),天麻1兩,白附子1兩(炮裂),天雄1兩(炮裂,去皮臍),幹蠍1兩(微炒),半夏半兩(湯洗7遍去滑),蟬殼半兩,獨活1兩,膩粉半兩,犀角屑半兩,槐膠1兩,芎1兩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和丸,如豇豆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動風物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粒,以溫酒嚼下。如心煩壅悶,驚風,即以荊芥薄荷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五。

《蘭臺軌範》卷四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。

功效主治

暑毒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蒸餅和藥。

使用方法

甘草煎湯送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蘭臺軌範》卷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四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(研)1錢,丹砂(研)1錢,龍腦(研)1錢,麝香(研)1錢,烏蛇(去皮骨,生用)半兩,白附子(生用)半兩,天南星(去黑皮,生用)半兩,白殭蠶(去絲,生用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心氣不足,風邪乘之,神魂不安,驚怖悸動,目睛不轉,不能呼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再同和勻,煉蜜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薄荷酒化下。如中風涎潮,牙關不開者,先用大蒜1瓣,搗爛,塗兩牙關外腮上,次用豆淋酒化1丸,揩在牙齦上,即便開口,續用薄荷酒化服2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四。

《普濟方》卷九十九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(別研)1兩,雌黃(別研)1兩,珍珠末(別研)1兩,丹砂(別研)2兩,水銀2兩(先以蒸熟棗肉2兩研,馬尾羅內擦過,用柳木椎研令青色,水銀星盡為度),鉛丹(點醋炒)。

功效主治

風癇失性,發則顛倒欲死,作牛吼、馬嘶、雞鳴、羊叫、豬嗥等聲,臟腑相引,氣爭掣瘲,吐沫流涎,久而方蘇。並理五驚諸癇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各研如粉後,用棗肉膏研,不見水銀星為度,更入棗膏,入臼更搗千杵,丸如大麻豆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-3丸,人參茯苓湯送下,日2夜1,食後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九十九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九七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1分(細研),虎脂1分(銷令溶),砒霜1分(細研),天靈蓋1分(生用),猢猻頭骨1分(生用),硃砂1分(細研),安息香1分(細研),公鼠糞1分,白芥子1分,黃丹1分,綠豆粉1分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瘧,寒熱發歇不定,痰逆不下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藥勻,入虎脂並煉蜜為丸,如皂莢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男左女右,以緋帛系1丸於中指上,時時嗅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九七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六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2錢,麝香半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牙齒黑蛀,氣息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軟飲和為挺子,安在牙內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六。

《醫學正傳》卷六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1錢,鬱金1錢,巴豆14枚(去殼),麝香少許,皂角1錢,全蠍1錢。

功效主治

疔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滴水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茶清送下,亦看大小虛實斟酌加減丸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正傳》卷六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六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半兩(細研),川椒目半兩(微炒去汗),鬼臼半兩(去須),莽草半兩(微炙),芫花半兩(醋拌炒令幹),木香半兩,藜蘆半兩(去蘆頭),白礬半兩(燒令汁盡),獺肝半兩(微炙),附子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蜈蚣2枚(微炙去足),斑蝥10枚(糯米拌炒令黃色,去翅足)。

功效主治

五蠱吐血,傷心腹中,或氣塞咽喉,語聲不出,氣欲絕,飲食吐逆,上氣,去來無常,有似鬼祟,身體浮腫,心悶煩疼,寒顫,夢與鬼交;及狐貓作魅,卒得心痛,上攻胸膈腹脅間,痛如刀刺狀,經年著床不起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入研了藥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空心粥飲送下,以利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六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三七引《仁存方》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半兩,兔糞3兩,天靈蓋1兩(酥炙黃),鱉甲半兩,木香半兩,輕粉1錢。

功效主治

傳屍癆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法酒1升,大黃半兩,熬膏為丸,如彈子大,硃砂為衣。

使用方法

五更初服,以童子小便同酒1盞,化1丸服之。如人行20裡久,吐出蟲如燈心,或如爛瓜李,或如蝦蟆,未效再服,以應為度。蟲紅火燒之,又用油煎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三七引《仁存方》。

《醫學心悟》卷五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明雄黃5錢,鬼臼(去毛)5錢,丹砂(研末,水飛)5錢,元胡索7錢,川芎7錢,半夏1兩(薑汁炒),麝香1錢。

功效主治

鬼胎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心悟》卷五。

《直指》卷二十一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瓜蒂1錢,明礬1錢,華陰細辛1錢,雄黃半錢。

功效主治

鼻齆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以雄犬膽汁和丸。

使用方法

綿包塞鼻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直指》卷二十一。

《治疹全書》卷下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明雄黃。

功效主治

悶疹痰喘,因潮不盡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不拘多少,搗末,飯中蒸7次,為細末,蒸餅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丸,酒漿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治疹全書》卷下。

《齊氏醫案》卷六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明雄1兩,丹參2兩,赤小豆2兩,鬼箭羽2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每早空心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齊氏醫案》卷六。

《外臺》卷二十八引《古今錄驗》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(研)2分,硃砂(研)2分,藜蘆(炙)2分,馬目毒公2分,皂莢(炙,去皮子)2分,莽草(炙)2分,巴豆(去心皮,熬)2分。

功效主治

蠱毒中藥欲死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大豆許。

注意事項

忌生豬肉、冷水及蘆筍、狸肉。

使用方法

服3丸,當轉下,先利清水,次出蛇等。當煩悶者,依常法可用鴨羹補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二十八引《古今錄驗》。

《外臺》卷十五(註文)引《範汪方》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鉛丹2兩(熬成屑),珍珠1兩,雄黃(研)1兩,水銀(熬)1兩,雌黃1兩,丹砂半兩(研)。

功效主治

五癲。牛癲則牛鳴,馬癲則馬鳴,狗癲則狗吠,羊癲則羊鳴,雞癲則雞鳴。五癲病者,腑臟相引,盈氣起寒,厥不識人,氣爭瘈瘲吐沫,久而得蘇。風癲失性,顛倒欲死,五癲驚癇。

炮製方法

上搗,和以蜜,又搗三萬杵,乃為丸。

注意事項

忌生血物。

使用方法

食前服胡豆大3丸,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五(註文)引《範汪方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三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(研)1分,黃連(去須)1分,木香1分,麝香半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疳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三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一六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、乾薑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便滑數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加至30丸。空心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一六。

方出《肘後》卷四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九三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6分,麝香3分,甘遂2分,芫花2分,人參2分。

功效主治

卒大腹水病。

炮製方法

搗,蜜和丸,如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丸,加至4丸,即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肘後》卷四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九三。

《雞峰》卷十一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1兩。

功效主治

肺癆咳嗽。

炮製方法

入瓦盒內不固濟,坐盒子於地上,用土培之,周匝令實,可厚2寸,以炭1斤,簇定頂,火煅之,三分去一,退火待冷,出之細研如粉,用蟾酥和丸,如粟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杏仁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二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1兩,虎頭骨3分(微炙),麝香1分,猴孫頭骨3分(微炙),白龍腦1分,大蛇頭1枚(微炙),乳香1分,降真香1兩(末),煎香1兩,白膠香1兩,鬼臼1兩(去毛,為末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諸般驚叫顫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用熟棗肉和丸,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初在兒前先燒1丸,次用綠絹袋子,帶1丸於身上。小兒從初養下,便與乳母帶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二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七引《全嬰方》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南星1錢,雄黃1錢,半夏1錢,巴豆半錢(去油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咳嗽,氣粗有痰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糊丸如芥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3歲10丸,生油浸過,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七引《全嬰方》。

方出《本事》卷五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九八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白蕪荑1分,貫眾(颳去黑皮)1分,狼牙根1分,椿東引根白皮1分,槐東引根白皮1分,蝟皮(炙焦)1分,雄黃(水飛)半兩,白鱔頭(炙焦)1個。

功效主治

腸痔在腹內,有鼠奶下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臘月豬脂和丸,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綿裹內下部,1日3易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本事》卷五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九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一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(研)2兩,水銀2兩,鉛(熬成汁,與水銀結作沙子)3兩,珍珠末(細研)1兩,丹砂(研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五種癇,牛癇即牛聲,馬癇即馬嘶,狗癇即狗吠,羊癇即羊鳴,雞癇則雞鳴,愈而復作。五癇病者,臟腑相引,邪氣盈起,寒厥不識人,手顫口吐沫,須臾如蘇,復作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和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丸,金銀薄荷湯送下,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一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七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(細研)1分,熊膽(細研)1分,黃連(去須)1分,青黛(細研)1分,麝香(細研)1分,細辛1分,乾漆(搗碎炒令煙出)1分,蘭香子1分,狗頭骨灰1分,蛇蛻皮(微炙)1分,蜣螂(微炒)1分,蘆薈(細研)1分,龍膽(去蘆頭)1分,蝸牛殼(炒令微黃)1分,地龍(微炒)1分,蟬殼(微炒)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鼻疳,羸瘦壯熱,多睡昏沉,毛髮焦黃,體無潤澤,蟲蝕口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,都研令勻,以軟飯和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以冷水送下,日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七。

《雞峰》卷二十二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砒霜半分,雄黃半錢,雄黑豆47個(揀小者,去皮研之)。

功效主治

瘰癧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同研勻,滴水為丸,如黃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看口大小,用藥入在瘡口內;或未破以針剔見血,貼藥丸在上,以膏覆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二十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三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(研)半兩,凝水石(燒,研)半兩,白礬(枯,研)半兩,水蓼(銼)半兩,丹砂(研)半兩,砒霜(研)半錢,鉛丹(研)1分,雞子皮(燒灰)1分,大黃(炒,銼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疳痢,經年不止,進退不定,狀如白膠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和勻,以蟾酥和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-2丸,石榴皮湯送下,生薑湯亦得,早、晚食前各1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三。

《千金》卷九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1兩,雌黃1兩,曾青1兩,鬼臼1兩,珍珠1兩,丹砂1兩,虎頭骨1兩,桔梗1兩,白朮1兩,女青1兩,芎1兩,白芷1兩,鬼督郵1兩,蕪荑1兩,鬼箭羽1兩,藜蘆1兩,菖蒲1兩,皂莢1兩。

功效主治

時疫,中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絹袋盛,男左女右帶之。卒中惡及時疫,吞如梧桐子1丸,燒一彈丸於戶內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九。

方出《肘後》卷四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八七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、巴豆。

功效主治

胸痺之病。令人心中堅痞急痛,肌中苦痺,絞急如刺,不得俯仰,其胸前皮皆痛,不得手犯,胸滿短氣,咳嗽引痛,煩悶自汗出,或徹引背膂。

炮製方法

先搗雄黃,細篩,納巴豆,務熟搗相入,丸如小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不效,稍益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肘後》卷四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八七。

《仙傳外科集驗方》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鬱金半兩,雄黃半兩,大戟1兩,芒硝1兩,巴豆40粒(去殼,不去油)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-9丸,用巴豆半粒擂爛,冷白湯送下;如要打痰,以桑白皮、杏仁煎湯冷吞下即行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仙傳外科集驗方》。

方出《肘後》卷一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○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(研)1兩,大蒜(研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卒中飛屍、遁屍、沉屍、風屍,腹痛脹急,不得氣息,上衝心胸,及攻兩脅,或螺塊踴起,或攣引腰脊。

炮製方法

上搗爛和丸,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熱酒化下,須臾未差,更服。有屍疹者,常宜預收此藥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肘後》卷一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○。

《直指》卷八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(研)1分,白礬(煅)1分,木香1分,生葶藶子1分,馬兜鈴(去殼)3錢半,雞內金3錢半,淡豆豉3錢半,信砒(鋒芒瑩者,生用)1錢半。

功效主治

喘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米漿煮糊為丸,如胡椒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加至7丸,茶清稍冷,臨臥送下。次日飲食勿用熱。綠豆生嚼,解砒霜毒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直指》卷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一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半兩,龍腦半分,蠍梢(炒)7枚,防風(去叉,銼)半兩,膩粉半錢,天南星(炮)1枚,白附子2枚,丹砂1錢,麝香半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風癇瘈瘲,壯熱涎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用水浸炊餅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3歲兒服1丸。荊芥、薄荷湯化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○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(研)1分,丹砂(研)1分,麝香(研)1分,桂(去粗皮)1分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枚,檳榔1枚,鹿茸(酒炙去毛)1分,乾薑(炮)1分,防風(去叉)1分,白茯苓(去黑皮)1分,天南星(炮)1分,黃耆(銼)1分,半夏(洗去滑)1分,白附子(炮)1分,白殭蠶(炒)1分。

功效主治

風齒腫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空心酒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○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(研)1兩,丹砂(研)1兩,礜石(煅)1兩,牡丹皮1兩,巴豆(去皮心膜,麩炒,研出油盡)1兩,藜蘆(去蘆頭,炙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蜈蚣(去足,炒)1條。

功效主治

五屍瘕積,及中惡心痛,蠱注鬼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小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丸,米飲送下,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七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(研)1兩,鬱金1兩,巴豆半兩(去皮心膜,研如膏),生面2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熱氣壅,大便不通。

炮製方法

上同研細,滴水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-3丸,食後臨臥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七。

《雞峰》卷十一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2兩(研),好醋2升(慢火熬成膏)。

功效主治

久患心痛,時發不定,多吐清水,不下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以幹蒸餅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丸,空心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(研)1分,羌活(去蘆頭)1分,獨活(去蘆頭)1分,膩粉(研)1錢,人參半兩,蘆薈(研)半兩,烏犀角(鎊)半兩,牛黃(研)半兩,烏蛇(酒浸,去皮骨炙)1兩,白殭蠶(炒)1兩,白附子(炮)1兩,天南星(炮)1兩,幹蠍(酒炒)1兩,槐膠(研)1兩,天麻1兩。

功效主治

破傷風。身體強直,口戰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者和勻,以酒煮蔥根2莖,熟後去蔥,別入槐膠末1兩,煎如稠膏,和藥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丸,空心、午時、臨臥溫酒送下。漸加至4-5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二引《嬰孺方》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4兩,雌黃4兩,丹砂3分,野丈人3分,徐長卿3分,大黃5分,羚羊角5分,麝3棗大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疰病,諸蠱魅精氣入心入腹刺痛,黃瘦骨立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青羊脂和丸。如黍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百日兒每服3丸,酒送下,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二引《嬰孺方》。

《直指》卷二十五引蘇軾良方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、明白礬(生研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蠱毒及蟲蛇畜獸毒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端午日研細,溶黃蠟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丸,熟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直指》卷二十五引蘇軾良方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1分,鉛霜半分,蟾酥半錢,乳香1分,硃砂1分,熊膽半分,牛黃1分,蠍梢半分(微炒),麝香半分,白礬灰半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急驚風,四肢抽掣,牙關緊急,頭熱足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以糯米飯和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以溫水化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七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1分,硃砂1分,黃丹半兩,巴豆10枚(去皮心,研,紙裹壓去油),麝香1錢。

功效主治

腎臟積冷氣攻心腹,疼痛氣欲絕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粉,用軟飯和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以熱灑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七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(細研)半兩,鬼臼(去毛)半兩,莽草半兩,丹砂(細研)半兩,巴豆(去皮心研,紙裹壓去油)半兩,獺肝(炙令黃)半兩,蜈蚣1枚(炙微黃),蜥蜴1枚(炙黃)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是鬼胎,致腹中黑血數下,腹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丸,空腹以溫酒送下,日再服。後當下利;如不利,加至3丸。初下清水,後下蟲如馬尾狀無數,病極者下蛇蟲,或如假卵雞子,或如白膏,或如豆汁,其病悉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半兩(細研),珍珠末半兩,麝香1錢(細研),牛黃1錢(細研),巴豆20枚(去皮心研,紙裹壓去油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中惡心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研令勻,入棗瓤及煉蜜和丸,如粟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以薄荷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六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半兩(細研),麥門冬1兩(去心焙),天門冬1兩(去心焙),皂莢半兩(去黑皮塗酥,炙微黃焦,去子),莽草半兩(微炙),鬼臼半兩(去須),巴豆半兩(去皮心,研,紙裹壓去油)。

功效主治

轉疰絕門,族族盡,轉逐中外,復易親友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小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丸,空心以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六。
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六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三八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3兩(細研,水飛過),清漆3匙,米醋9升。

功效主治

惡氣走注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於5月5日,以糠火煎一復時,待可丸即丸,如小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以溫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或蛇蠍螫傷,塗之立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六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三八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半兩(細研),硃砂半兩(細研,水飛過),麝香半兩(細研),牛黃半兩(細研),石膏半兩(細研,水飛過),蕤仁半兩(湯浸,去赤皮),牡蠣粉半兩,巴豆半兩(去皮心膜,壓去油),甘遂1分(煨,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7歲以下,食癇壯熱,無辜痃癖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和丸,如黍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以粥飲送下,如利2-3行勿怪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三: 雄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半兩(細研,水飛過),麝香1分(細研),天麻1兩,桂心半兩,當歸3分,幹蠍半兩(微炒),石菖蒲1兩,烏蛇2兩(酒浸,去皮骨,炙令微黃),天南星1兩(炮裂),白殭蠶半兩(微炒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牛膝1兩(去苗)。

功效主治

諸風冷入臟腑,骨節疼痛,筋脈拘急,耳內蟬聲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研入雄黃、麝香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於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三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