龍膽瀉肝湯

《羊毛溫證論》: 龍膽瀉肝湯

配方組成

龍膽草3錢,黃芩2錢,山梔子2錢,木通1錢,車前1錢,銀柴胡1錢,甘草1錢,當歸2錢,生地黃5錢。

功效主治

溫邪病退,餘毒留於肝腎,脅痛耳聾,口苦咽乾,筋痿陰汗,陰囊腫痛,白濁便血,忽寒忽熱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去滓,下黃蜜3錢,和勻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羊毛溫證論》。

《醫鈔類編》卷二十二: 龍膽瀉肝湯

配方組成

膽草1錢,連翹1錢,生地1錢,澤瀉1錢,車前仁5分,木通5分,黃芩5分,當歸5分,梔仁5分,甘草(生)5分,大黃(生用)2錢。

功效主治

纏腰火丹,色紅赤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鈔類編》卷二十二。

《蘭室秘藏》卷下: 龍膽瀉肝湯

配方組成

柴胡梢1錢,澤瀉1錢,車前子5分,木通5分,生地黃3分,當歸梢3分,草龍膽3分。

功效主治

肝經溼熱,喉口熱瘡,陰癢腫痛,小便赤澀,遺精白濁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,都作1服。

使用方法

用水3盞,煎至1盞,去滓,空心稍熱服,便以美膳壓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蘭室秘藏》卷下。

《溫熱經解》: 龍膽瀉肝湯

配方組成

龍膽草1錢半,酒芩1錢,澤瀉1錢,生地6錢,北柴胡3分,車前子1錢,青皮7分,黑山梔1錢,甘草1錢。

功效主治

火邪傷人,耳聾目瞑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溫熱經解》。

《醫方集解》引《局方》: 龍膽瀉肝湯

配方組成

龍膽草(酒炒)、黃芩(炒)、梔子(酒炒)、澤瀉、木通、車前子、當歸(酒洗)、生地黃(酒炒)、柴胡、甘草(生用)。

功效主治

肝膽火盛之脅痛,口苦目赤,耳腫耳聾;肝膽溼熱下注之陰腫陰癢,小便淋濁,尿血,帶下等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集解》引《局方》。

《麻症整合》卷四: 龍膽瀉肝湯

配方組成

膽草、赤芍、歸尾、川芎、蒙花、黃芩、決明、蟬蛻、荊芥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肝火,目赤痛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麻症整合》卷四。

《竹林女科證治》卷三: 龍膽瀉肝湯

配方組成

龍膽草5分(酒炒),人參5分,天冬5分(去心),甘草5分,黃連5分(炒),梔子5分(炒),知母5分,黃芩7分,柴胡1錢,五味子3分。

功效主治

暴怒傷肝而動火,產戶不閉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、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竹林女科證治》卷三。

《治疹全書》卷下: 龍膽瀉肝湯

配方組成

膽草、山梔(炒)、知母(鹽水炒)、黃連(酒炒)、甘草、柴胡、牛蒡、天冬、黃芩、麥冬、元參。

功效主治

急驚風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治疹全書》卷下。
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一: 龍膽瀉肝湯

配方組成

龍膽草1錢,軟柴胡5分,小青皮1錢半(炒),懷生地5錢,車前子3錢(炒),全當歸2錢,黑山梔1錢半(炒),鮮生薑1片。

功效主治

肝膽火逆,面腫連頤,脈數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一。

《外科全生集》卷四: 龍膽瀉肝湯

配方組成

龍膽草2錢,歸尾2錢,銀花1錢半,花粉1錢半,連翹1錢半,黃芩1錢半,丹皮1錢,防風1錢,木通1錢,知母1錢,甘草1錢。

功效主治

牙癰,肝經溼熱,小便赤澀,或囊癰下疳,便毒楊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科全生集》卷四。

《症因脈治》卷三: 龍膽瀉肝湯

配方組成

膽草、柴胡、黃芩、山梔、連翹、知母、麥冬、川連、人參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肝火腹脹,目睛黃,兩脅痛,小腹脹急,或攻刺作痛,或左邊脹甚,小便赤,夜不得寐,脈左關弦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症因脈治》卷三。

《醫統》卷六十: 龍膽瀉肝湯

配方組成

龍膽草8分,升麻3分,柴胡3分,羌活根1錢,酒黃柏1錢,防風根2錢,麻黃根2錢,蒼朮5分,豬苓3分,澤瀉3分,藁本2分,紅花2分,當歸2分,黃芩5分,炙甘草3分。

功效主治

尿黃,臊臭淋瀝,兩丸如水,汗浸兩胯,陰頭亦冷。

注意事項

忌酒。面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,作1服。水2盞煎,稍熱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統》卷六十。

《會約》卷四: 龍膽瀉肝湯

配方組成

龍膽草(酒炒)1錢,天冬1錢,麥冬1錢,甘草1錢,黃連1錢,黃芩1錢半,柴胡1錢半,山梔1錢,知母1錢,五味3分。

功效主治

筋疝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熱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會約》卷四。

《症因脈治》卷四: 龍膽瀉肝湯

配方組成

黃連、山梔、黃芩、柴胡、青皮、龍膽草、木通、甘草、丹皮、生地、當歸、白芍藥。

功效主治

積熱洩瀉,發熱口渴,肚腹皮熱,時或疼痛,小便赤澀,瀉下黃沫,肛門重滯,時結時瀉,脈左關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症因脈治》卷四。

《症因脈治》卷一: 龍膽瀉肝湯

配方組成

龍膽草、柴胡、黃芩、川黃連、山梔、知母、麥冬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外感齒痛,身發寒熱,痛連頭目,甚則攻注牙齦,腫痛作膿,屬肝經積熱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症因脈治》卷一。

《症因脈治》卷一: 龍膽瀉肝湯

配方組成

龍膽草、知母、川連、人參、麥冬、天門冬、山梔、黃芩、甘草、柴胡。

功效主治

肝熱舌音不清,身熱口燥,面色多紅,二便赤澀,神智昏沉,語言不便,脈左關弦數;肝火刑金,肺熱身腫,喘咳煩滿,不得仰臥,喘息倚肩,身首皆腫,小便赤澀;木火乘脾,積熱痠軟,四肢煩疼,時或重滯,手足心時冷時熱,或發熱如瘧,時或清爽,時或倦怠,時或身重,如負重物,小便黃赤,大便乍難乍易,脈多弦數;燥火腹痛,目黃便赤,痛連小腹;熱積腹痛,脈左關洪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症因脈治》卷一。

《瘍科選粹》卷四: 龍膽瀉肝湯

配方組成

柴胡、青皮、龍膽草、山梔、大黃、白芍藥、木通、連翹、黃連、滑石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肝經溼熱,或囊癰便毒,下疳懸癰,腫焮作痛,小便澀滯,或婦人陰瘡癢痛,或男子陰挺腫脹,或出膿水;溼熱下疳,腫痛尿澀,及莖縮縱,癢痛,出白津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瘍科選粹》卷四。

《東醫寶鑑》卷四引《入門》: 龍膽瀉肝湯

配方組成

龍膽草1錢,柴胡1錢,澤瀉1錢,木通5分,車前子5分,赤茯苓5分,生地黃5分,當歸5分,酒拌山梔仁5分,黃芩5分,甘草5分。

功效主治

肝臟溼熱,男子陰挺腫脹,婦人陰挺瘡瘍,或陰莖溼癢,出膿水,此因酒得之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作1帖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空心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東醫寶鑑》卷四引《入門》。

《衛生寶鑑》卷十二: 龍膽瀉肝湯

配方組成

黃芩7分,柴胡1錢,甘草(生)5分,人參5分,天門冬5分,黃連5分,知母5分,龍膽草5分,山梔子5分,麥門冬5分,五味子10個。

功效主治

肝經溼熱,口苦生瘡,筋痿爪枯,小便赤澀。寒熱,脅脹,痰咳等。

注意事項

忌辛熱物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,作1服。水2盞,煎至1盞,去滓,空腹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寶鑑》卷十二。

《醫學傳燈》卷下: 龍膽瀉肝湯

配方組成

龍膽草、連翹、生地、黃芩、黃連、山梔、歸尾、甘草、澤瀉、車前子、木通、大黃。

功效主治

水疝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傳燈》卷下。

《驗方新編》卷十一: 龍膽瀉肝湯

配方組成

龍膽草1錢半(酒炒),歸尾1錢半,黃芩1錢(酒炒),澤瀉1錢,木通1錢,車前子1錢,生地1錢(酒炒),生甘草1錢。

功效主治

肝膽經實火、溼熱,脅痛、耳聾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驗方新編》卷十一。

《外科正宗》卷三: 龍膽瀉肝湯

配方組成

龍膽草1錢,連翹1錢,生地黃1錢,澤瀉1錢,車前子5分,木通5分,歸尾5分,山梔5分,甘草5分,黃連5分,黃芩5分。

功效主治

肝經溼熱,玉莖患瘡,或便毒、懸癰,小便赤澀,或久潰爛不愈;又治陰囊腫痛,紅熱甚者。纏腰火丹,色紅赤,形如雲片,上起風粟,作癢發熱。

使用方法

水2鍾,煎8分,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科正宗》卷三。

《傷寒大白》卷二: 龍膽瀉肝湯

配方組成

膽草、柴胡、黃芩、山梔、川連、知母、麥冬、人參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肝經血室伏火,而施洩下血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傷寒大白》卷二。

《傷寒大白》卷三: 龍膽瀉肝湯

配方組成

龍膽草、柴胡、黃芩、川黃連、麥門冬、陳膽星、知母、甘草、真青黛、山梔。

功效主治

肝膽有火,目不能合;膽涎沃心,目不得瞑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傷寒大白》卷三。

《症因脈治》卷四: 龍膽瀉肝湯

配方組成

柴胡、黃芩、山梔、知母、麥冬、黃連、人參、膽草、甘草、大黃。

功效主治

肝火五更洩瀉,脅肋常痛,痛連小腹,夜多不寐,脈左關洪大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症因脈治》卷四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