舶上硫黃1兩,水銀1兩,硇砂(去砂石)1分。
積年血氣癥癖瘕聚,諸藥療理不瘥者。
上3味,乳盆內滾研如粉,放生鐵銚內,用文武火熬熔成汁,以鐵火箸攪令勻,放冷,刀剷下,以紙裹,入地坑內埋1宿,取出再研令細,次以赤芍藥1分,當歸1分,荊三稜1分,蓬莪術1分,紅花1分,生用並細銼,以法酒1升,煎及1半,漉出,於砂盆內研,生布捩汁,再熬放冷,入飛羅面為糊,丸如綠豆大。
若因產後傷於飲食,結伏在腹脅,時發疼痛,不可忍者,當歸浸酒1升,逐漸取酒少許,送下7丸至10丸;若取磨癖塊,空心溫酒送下3丸至5丸。所有藥渣捩了,焙乾為末,別入乾地黃半兩,真蒲黃1分,芫花(醋炒焦黃色)1分,同研為末,以前三聖丸所剩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治婦人血髒冷氣攻衝,心胸疼悶,及一切血塊,溫酒送下10丸。
《博濟》卷三。
蔓菁子4兩,甘菊花1兩半,小椒1兩半(去目)。
眼久昏,細小浮暈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水送下,1日2次。
《永樂大典》卷一一四一二引《大方》。
威靈仙(淨洗,去土,揀擇,焙乾)5兩,乾薑2兩(炮製),烏頭2兩(炮製,去皮臍)。
腰膝冷痛。
上為末,煮棗肉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5丸至20丸,溫薑湯送下。
《養老奉親》。
雌黃(研)1兩,雄黃(研)1兩,大黃(生,為細末)1兩。
鬼瘧。
上藥再研為細末,水浸炊餅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丸,發日早晨新汲水送下。宜5月5日午時合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五。
黃連、乾薑(炮)、甘草(炙)等分。
冷熱不調,瀉痢不止,腹中疼痛。
上為末,麵糊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7丸,赤痢,甘草湯送下;白痢,乾薑湯送下;赤白痢,二宜湯送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一引《趙氏家傳》。
丁香50個,斑蝥10個,麝香1錢(別研)。
瘰癧。
上為細末,用鹽豉50粒,湯浸,研如泥,和前藥令勻,丸如綠豆大。
忌溼面、魚肉、一切動氣物。
每服5-7丸,食前溫酒送下,1日3次。如至5-7日外,覺小便淋瀝,是藥之效,便加服;或便下如青筋膜之狀,是病之根也。
《濟生》卷八。
穿山甲1兩半(湯浸透,取甲銼碎,放熱灰鐺內慢火炒令焦黃色),雞骨常山1兩,雞心檳榔1兩(薄銼,曬乾)。
諸瘧不拘遠近。
上件再曬,為末,水煮糯米粉糊為丸,如綠豆大,就帶潤以紅丹為衣,陰乾。
每服30丸至50丸,未發前隔晚用酒空心投1服,重者2服。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。
黃連1錢,木香1錢,茱萸1錢。
小兒瀉痢。
銅銚先炒黃連色變,下茱萸炒煙起,下木香同炒一時,取出放冷,入礬灰1錢(醋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至15丸,蔥湯送下。
《幼幼新書·拾遺方》引茅先生方。
當歸(酒浸,去蘆)1兩,乾漆(炒煙盡)1兩,大黃(溼紙煨)半兩。
婦人月經不利,小腹急痛。
上為細末,醋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當歸酒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三四。
白朮4兩,黃連5錢,橘紅1兩。
嘈雜。
上為細末,神曲糊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50丸,津唾下;或薑湯送下。
《醫學正傳》卷三。
半夏1兩,檳榔2錢,雄黃2錢。
虛勞,噁心欲吐並喘者。
研末為丸。
薑湯送下。
《不居集》下集卷八。
水銀2錢,潮腦2錢,川風子肉50粒。
疥瘡。
上為極細末,加柏油2錢,研勻為丸。
周身滾之。
《瘍醫大全》卷三十五。
半夏、陳皮、黃連。
頑痰,飲癖,嘔酸嘈雜,心懸如飢。
上為末,曲糊為丸。
生薑煎湯送下。
《類證治裁》卷二。
凝水石3兩,砒霜1兩,膩粉1分。
瘧疾作發寒熱。
上為細末,用陳粟米飯和作挺子,以溼紙10重裹,慢火內燒令焦黑,再研為末,粟米飯和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3丸,夜半桃心水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四。
黃連3錢,使君子2錢,木香半錢。
小兒疳病。
上為末,糊為丸。
米飲空心送下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十一。
柏皮(大厚者,去粗皮,切)、大蒜(細切,研)、罌粟殼(去瓣,細切)各等分。
下痢赤白,日夜無度,及洩瀉注下。
上3物,一處搗篩過,粗者更搗,同淹1宿,次日慢火炒香熟,亦旋篩取細者,餘更炒,碾為末,粟米飲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米湯送下。
《三因》卷十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