龍膽半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半兩,柴胡(去苗)半兩,梔子仁半兩,知母(切,焙)半兩,地骨皮半兩,木通(銼)半兩,芍藥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羚羊角(鎊)半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半兩,升麻半兩。
傷寒發黃煩熱,皮肉皆黃,小便赤不利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用水1盞半,煎至1盞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八。
龍膽1兩半,秦艽(去苗土)1兩半,升麻1兩。
陰黃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浸藥1宿,平旦煎至8分,加黃牛乳5合,再煎至1盞,去滓,空心溫服,日2次。取利為度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。
龍膽(去苗,洗)1兩,犀角(鎊)1兩,生地黃(洗,切)1兩,麥門冬(去心,生用)3分,升麻(銼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牡蠣(慢火炒)1兩半。
小便赤澀,額上汗出,手足煩熱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4錢匕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六。
龍膽(去根)1分,冬葵子1分,萎蕤1分,大青1分,柴胡(去苗)1分,赤茯苓(去黑皮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小兒生40-50日,服藥下後,身體壯熱如火,傷寒兼腹滿,頭面丹腫,此皆內有伏熱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1錢匕,以水半盞,煎至3分,去滓,分3次服,如人行10裡已來1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八。
龍膽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大黃(銼,炒)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栝樓根1兩,甘草(炙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人參(切)1兩,牡蠣(熬)1兩,麻黃(去根節)1兩,赤石脂(別研)1兩,芍藥1兩。
小兒諸癇,寒熱吐利,不能乳哺。
上為粗末。
2-3歲兒每服1錢匕,水1盞,加大棗1枚(擘),同煎至5分,去滓,分2次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一。
草龍膽1兩(銼碎)。
蛔蟲攻心,其痛如刺,吐出清水。
水2盞,煮取1盞,去滓,隔宿不食,至五更頭頓服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三。
龍膽不以多少(焙乾)。
傷寒汗後盜汗不止,或婦人、小兒一切盜汗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大錢,加豬膽汁3兩,空心、臨臥,點入溫酒少許調服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三。
龍膽草(微炒)2錢,釣藤皮2錢,柴胡2錢,北梗2錢,芍藥2錢,川芎2錢,茯苓2錢,甘草(炙)2錢,人參1錢,大黃2錢半(溼紙裹煨)。
小兒鬾病。
上銼散。
每服2錢,井水煎服。仍以紅紗袋盛夜明砂與兒佩帶。
《直指小兒》卷三。
龍膽3分,萎蕤3分,芍藥3分,黃芩(去黑心)3分,石膏3分,麻黃(去根節)3分,升麻3分,甘草(炙,銼)3分,葛根(銼)1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大青半兩。
傷寒溫病後煩躁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1棗大(拍碎),煎至6分,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三。
防風半兩,黃連半兩,草龍膽半兩,白殭蠶(炒)半兩。
五臟生風發痙,日夜數十發者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,水2盞,煎1盞,去滓溫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九十六。
龍膽1兩,黃連(去須)1兩,木通(銼)1兩,柴胡(去苗)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人參1兩,陳橘皮(去白,焙)半兩,黃芩(去黑心)半兩。
胃熱,善食而瘦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以水1盞,煎取7分,去滓,食後溫服,日2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七。
龍膽6銖,鉤藤皮6銖,柴胡6銖,黃芩6銖,桔梗6銖,芍藥6銖,茯苓(一方作茯神)6銖,甘草6銖,蜣螂2枚,大黃1兩。
嬰兒發熱,嘔吐下利,舌上生瘡,毛髮不澤,臍風,驚癇;嬰兒出腹,血脈盛實,寒熱溫壯,四肢驚掣,發熱,大吐(口見)者。若已能進哺,中食實不消,壯熱及變蒸不解,中客人鬼氣,並諸驚癇;胎驚,月內氣盛發熱;及婦人有兒,未能行時,復有孕,使兒飲此乳,亦作此病;噤口,舌上生瘡如黍米狀,吮乳不得,啼聲漸小,因胎熱所致者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升,煮取5合。服之如後節度。藥有虛實,虛藥宜足數合水。兒生1-7日,分1合為3服;兒生8-15日,分1合半為3服;兒生16-20日,分2合為3服;兒生20-30日,分3合為3服;兒生30-40日,盡以5合為3服。若日月長大者,以次依此為例,10歲以下小兒皆服之。皆得下即止,勿復服也。
《千金》卷五。
防風、木賊草、密蒙花、蟬蛻、蔓荊子、龍膽草、菊花、黃連、白芷、蒺藜。
翳膜遮睛。
水煎服。
《金鑑》卷五十九。
黃連1錢,黃芩1錢,梔子1錢,當歸1錢,陳皮1錢,膽星1錢,龍膽草8分,香附8分,玄參7分,青黛5分,木香5分,乾薑(炒黑)2分。
忿怒動膽火,致左耳聾者。
上銼1劑,生薑3片,水煎至7分,加玄明粉3分,痰盛加至5分,食後服。如作丸藥,加蘆薈5分、麝香2分為末,神曲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50丸,淡薑湯送下。
《回春》卷五。
草龍膽、生犀角、升麻、茵陳、山梔、木通、黃連。
傷寒時氣,瘀血發黃。
水、燈心煎服。
《傷寒全生集》卷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