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母、人參、茯苓、杏仁(去白)、肉桂、石膏、滑石、甜葶藶、甘草(炙)、地骨皮各等分,麻黃(去節)1兩。
小兒傷寒夾驚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,麥煎湯調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四引《茅先生方》。
麻黃(去節)、滑石、甘草、杏仁、大黃、北葶藶、地骨皮各等分。
小兒變蒸伏熱,傷寒咳嗽噴嚏,體熱面赤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,減至1字,小麥、薄荷湯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四引《保生信效方》。
麻黃(去根節,薑汁浸1宿)、知母、石膏(煅)、葶藶(隔紙炒)、地骨皮、杏仁、滑石各等分。
小兒傷風傷寒,壯熱,咳嗽痰盛。
上為末。
每服半錢,小麥湯調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四引《劉氏家傳》。
地骨皮(炒)半分,甘草(炙)半分,滑石半分,麻黃(去節)1分,人參1分,知母1分,羌活1分,大黃(溼紙裹,煨令熟)1分,甜葶藶(隔紙炒)1分。
小兒傷寒,咳嗽溫壯,水痘。小兒水痘,遍身作痛,壯熱煩躁,作渴飲冷,大便秘結,小便澀滯,喘嗽。
上為末。
嬰兒每服1字或半錢,3-5歲1錢,水半盞,加小麥7粒或14粒煎數沸服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五引《家寶》。
地骨皮(炒)1錢,炙甘草1錢,滑石1錢,麻黃(去節)3分,人參3分,熟地3分,知母3分,甜葶藶3分,羌活3分。
小兒水痘。
上為粗末。
不宜食薑辣,沐浴冷水。
水1鍾,加小麥7粒,煎半鍾,溫服。
《痘科類編》卷三。
滑石、石膏、知母、貝母、麻黃、杏仁(炒,別研)、甘草、甜葶藶(隔紙炒)、人參、北地骨皮(去骨)各等分。
小兒夾驚夾食傷寒,氣急嗽聲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,小麥20粒煎湯下;涎盛氣促,桑白皮湯下。
《得效》卷十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