硃砂散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硃砂散

配方組成

硃砂1分(細研),牛黃1分(細研),麝香1分(細研),幹蠍14枚(微炒),雀兒飯甕2-7枚(麩炒令黃,去殼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一臘後月內,忽中慢驚風,及無辜之候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以乳汁調下,薄荷湯調下亦得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衛生總微》卷五: 硃砂散

配方組成

硃砂1分(研,水飛),膩粉半錢,麝香半錢(研),蘆薈2錢(別研),胡黃連1錢,蠍梢7個,白附子2錢,金箔7片,殭蠶10個(去絲嘴,炒),赤足蜈蚣1條(炙),甘草2錢(炙)。

功效主治

急驚、發搐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2歲以上兒半錢,以下者1字,3歲以上者1錢,金銀薄荷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如口噤不開,灌入鼻中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總微》卷五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一: 硃砂散

配方組成

硃砂1錢,石膏1錢,寒水石1錢,滑石1錢,甘草1錢,代赭石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夜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,燈心、薄荷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一。

《聖惠》卷九十二: 硃砂散

配方組成

硃砂(細研)1分,鉛霜1分(細研),犀角屑1分,黃芩1分,車前子1分,甘草(炙微赤,銼)1分,滑石半兩,川樸消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心臟熱,或煩躁不安,小便赤澀不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入研了藥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煎苦竹葉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硃砂散

配方組成

硃砂1分(細研),白蘞1分,杏仁1分(湯浸,去皮心雙仁,麩炒微黃),露蜂房1分,桂心半兩,牛黃1分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五種癇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入研了藥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,以乳汁調下,日5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: 硃砂散

配方組成

硃砂1分(細研),白馬夜眼1分(微炙),丁香1分,地榆1分(微炙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無辜疳痢,久不愈,漸至羸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以粥飲調下,日3次。服訖,即吃雉肝粟米粥飲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: 硃砂散

配方組成

硃砂3分,雀兒飯甕5枚,蠍尾2-7枚,白附子3枚(炮裂,為末),晚蠶蛾10枚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中風痙,項強,腰背硬,四肢拘急,牙關緊,神思昏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,以薄荷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十引《簡要濟眾方》: 硃砂散

配方組成

硃砂1兩(研),烏賊魚骨2兩(研),白膩滑石1兩半(研)。

功效主治

心氣不足,驚氣入腹,狂言恍惚,神志不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,煎人參湯下亦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十引《簡要濟眾方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四: 硃砂散

配方組成

硃砂半兩,牛黃1分。

功效主治

心肺積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,以水研犀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四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一: 硃砂散

配方組成

硃砂1兩(細研),麝香半兩(細研),雄黃1兩(細研),天南星1兩(炮裂),白附子1兩(炮裂),母丁香1兩,藿香1兩,白花蛇2兩(酒浸,去皮骨,炙令微黃),桂心1兩,防風1兩(去蘆頭),蟬殼1兩,芎1兩,蔓荊子1兩,天麻1兩,白殭蠶1兩(微炒),麻黃1兩(去根節),川烏頭1兩(炮裂,去皮臍)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破傷風急,口噤,四肢抽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入研了藥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一。

《外臺》卷二十一引《必效方》: 硃砂散

配方組成

光明砂6分(研),地骨白皮5分,車前子3分,龍腦香6分,決明子5分。

功效主治

人眼中有黑白花逐眼上下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治下篩,細研如粉。

使用方法

少少敷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二十一引《必效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: 硃砂散

配方組成

硃砂2兩(光明者,逐塊以金箔裹),磁石3兩(搗為末),黑鉛2兩(以水銀1兩炒作沙子,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風癇。

炮製方法

先固濟一瓷瓶子,候幹,先入磁石末,次安硃砂,後以黑鉛末覆之,以文火養7日,後以火5斤,煅令通赤,便住,候冷取出,都細研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以馬牙消半分煎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。

《永樂大典》卷九七五引《靈苑方》: 硃砂散

配方組成

硃砂(揀去石,研)2錢,白附子2錢,附子1個(去皮臍),天南星(去臍)1錢,天麻1錢,幹蠍(全者)1錢,半夏(湯洗7遍,去滑為度)1錢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驚風,不問急慢,咬齒拗項,翻眼氣粗,手足搐搦。

炮製方法

上各細銼,曬乾,為極細散;次入硃砂末,再研合令勻,以瓷罐收之。

注意事項

忌動風毒物。

使用方法

2歲以下每服半字,4-5歲以下每服1字強,6-7歲半錢,13-15歲加至1錢。如是退一切驚熱、風熱、咳嗽,喉中壅隘,並宜食後用蜜和熟水調下;一切風不問急慢,咬齒拗項,翻眼氣粗,手足搐搦,並用冷茶清調下。服良久,膈上有風涎則吐之,不爾汗出立愈;亦有尋時並定也。有猛發一上者,良久再進1服。疾定後更加牛黃少許,和前藥用薄荷蜜水調下,日3次。若要為丸子,用薄荷、生薑汁、蜜、酒煮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,每服5丸,用薄荷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永樂大典》卷九七五引《靈苑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四: 硃砂散

配方組成

硃砂1兩(細研,水飛過),紫檀1兩(銼),漏蘆1兩,雄黃1兩(細研),雌黃半兩(細研),白蘞1兩,石膽半兩(細研),紫石英1兩(細研,水飛過),牛黃3分(細研),阿魏半兩(面裹煨,令面熟為度),犀角屑1兩,龍骨1兩,石膏1兩(細研,水飛過),消石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大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入石藥末,更同研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食前以溫酒調下。如飢,即宜吃小豆飯及棗湯,食勿令過飽,飽即其蟲難出。服藥後似淋,即以盆子盛著,當有蟲出,或當日出,或2-3日出者,或至7日蟲出,見蟲即且服藥,候蟲盡便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四。

《幼科指掌》卷三: 硃砂散

配方組成

硃砂1錢,硼砂1錢,玄明粉5分,冰片少許。

功效主治

思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吹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科指掌》卷三。

《聖惠》卷十六: 硃砂散

配方組成

硃砂2兩(細研),川烏頭2兩(炮裂,去皮臍),細辛1兩,躑躅花半兩(酒拌炒令幹)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白朮半兩,瓜蔞根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時氣瘴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不拘時候,以溫酒調下。厚覆,汗出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六。

《攝生眾妙方》卷十: 硃砂散

配方組成

硃砂(大顆者佳,磨5000-7000下)。

使用方法

用蜜湯調服30-50次。鄉鄰若有痘疹流行,須與兒食,可免不出,如出亦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攝生眾妙方》卷十。

《聖惠》卷四: 硃砂散

配方組成

硃砂1兩(細研如粉),牛黃1分(細研),龍腦1分(細研),麝香1分(細研),茯神1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犀角屑1兩,防風1兩(去蘆頭),鉛霜1分(細研),麥門冬1兩(去心,焙),真珠末1兩,羚羊角屑1兩,子芩1兩,玄參1兩,天竺黃1兩(細研),甘菊花1兩,川升麻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心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入研了藥,都研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煎金銀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二: 硃砂散

配方組成

硃砂1分,龍齒1分,消石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不吃乳,眼目不開,手足牽挽,此是驚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眼1字,煎竹葉湯放溫調下;如2歲以上兒,每服半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二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引《劉氏家傳》: 硃砂散

配方組成

硃砂、白茯苓、人參、山藥各等分,甘草減半(半生半熟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量大小下1字,或半錢或3字,驚,金銀薄荷湯調下;和氣,米飲調下;熱,竹茹煎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引《劉氏家傳》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八引鄭愈方: 硃砂散

配方組成

白殭蠶7個,腦1分,麝1分,天南星1個,硃砂2錢,輕粉1錢匕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搐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或1字,以金銀薄荷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八引鄭愈方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引《吉氏家傳》: 硃砂散

配方組成

硃砂1錢,天麻1錢,殭蠶7個,天南星1個,白花蛇(項下肉皂子大1塊),麝少許,蜈蚣1條。

功效主治

慢脾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,薄荷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引《吉氏家傳》。

《治痘全書》卷十四: 硃砂散

配方組成

辰砂1錢,絲瓜近蒂3寸(連子燒灰存性)。

功效主治

痘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蜜水調服;或以紫草、甘草湯調服尤佳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治痘全書》卷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六: 硃砂散

配方組成

硃砂1兩(細研,水飛過),黃連1兩(去須),黃柏1兩(銼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。

功效主治

飛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入硃砂,更研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熱酒調下。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六。

方出《證類本草》卷三引《簡要濟眾方》,名見《醫方類聚》卷十: 硃砂散

配方組成

白石英1兩,硃砂1兩。

功效主治

心臟不安,驚悸善忘,上膈風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食後、夜臥金銀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證類本草》卷三引《簡要濟眾方》,名見《醫方類聚》卷十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硃砂散

配方組成

硃砂1分,牛黃1分,天竺黃1分,膩粉1分,麝香半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胎風,心熱驚癇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十: 硃砂散

配方組成

硃砂半兩(細研),太陰玄精半兩(細銼),犀角屑1兩,鉛霜半兩(細研),紫石英3分(細研,水飛過),人參1兩(去蘆頭),赤茯苓1兩,防風1兩(去蘆頭),訶黎勒皮3分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伏熱在心脾,譫語,其狀如痴人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入上件四味,同研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蔥白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一引《傅氏活嬰方》: 硃砂散

配方組成

硃砂、天竺黃、牛黃、鉛霜、麝香、甘草、鐵、孕粉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胎風驚搐,心神驚悸,眼目直視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薄荷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一引《傅氏活嬰方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九九: 硃砂散

配方組成

樸消、寒水石、硃砂、甘草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口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貼少許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九九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硃砂散

配方組成

硃砂半兩(細研,水飛過),遠志1分(去心,為末),馬牙消1分,膩粉1分,牛黃1分,龍腦半分,麝香半分,鐵粉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熱,心神煩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以冷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: 硃砂散

配方組成

硃砂1兩(細研水飛過),鐵粉1兩,牛黃1分,虎睛1對(炙微黃),雄黃半兩,龍骨半兩(為末),蛇蛻皮1尺(燒灰),麝香1分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風虛,與鬼交通,悲笑無恆,言語錯亂,心神恍惚,睡臥不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極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桃符煎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四: 硃砂散

配方組成

硃砂(細研)1兩,丁香皮1兩,藿香(銼)1兩,茴香1兩(銼),香附子1兩,甘松1兩,白芷1兩,川升麻1兩,黃丹1兩,白檀香半兩(銼),豬牙皂莢2兩,石膏4兩,寒水石半兩,零陵香半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,都研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日常用揩齒。甚佳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四: 硃砂散

配方組成

硃砂半兩(細研),雄黃半兩(細研),乾薑1分(炮裂,銼),晚蠶子紙1張,莨菪子1兩(炮令黑黃色),甘草半兩,蜘蛛7枚(幹者),麝香半兩,豬脂如雞子大(煉了者),麻仁脂7分,犁鏵上鐵皮(為末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牙齒風疳,及一切疳蟲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除脂油外,搗羅為末。

注意事項

一月不得食醋。

使用方法

後用豬脂油等和勻,旋取塗於瘡上。1宿即愈。又有內疳者,夜含半棗大,細嚥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二: 硃砂散

配方組成

硃砂半兩,貝齒5枚(燒灰),衣中白魚2-7枚,乾薑半分,膩粉半分。

功效主治

眼生膚翳,目赤時痛,風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以銅箸頭取如小豆許,點目中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二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八引《醫方妙選》: 硃砂散

配方組成

硃砂1兩,滑石半兩,犀角半兩,黃芩1分,車前子1分,甘草1分。

功效主治

心神煩躁,小便赤澀不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,入硃砂同拌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煎竹葉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八引《醫方妙選》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七: 硃砂散

配方組成

硃砂半兩(細研,水飛過),雄黃半兩(細研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石決明2兩,胡黃連1分,神曲1兩(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眼疳,夾風生障翳,不開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以蜜水調下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七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七十: 硃砂散

配方組成

硃砂2兩,海蛤2兩,石膏2兩,細辛2兩,川升麻2兩,防風2兩,寒水石3兩,芎3兩,檳榔3兩,生地黃3兩。

功效主治

齒黃黑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,都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日早晨、夜臨臥時先以暖水漱口3-5度,用藥揩牙齒,以白紙貼藥於齦上便睡,不用漱口,甚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七十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