鬱金散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三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鬱金1兩,白附子(炮)半兩,羌活(去蘆頭)3分,甘草(炙,銼)半兩,黃連(去須)1分,黃芩(去黑心)半兩,側柏半兩,大黃(銼,炒)半兩,幹蠍(去土,炒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腸實熱,心下急痺,口舌生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食後薄荷熟水調下;生薑蜜湯下亦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八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鬱金3分,大黃(細銼,微炒)3分,山梔子仁3分,桂(去粗皮)半兩,甘草(炙,銼)1分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陽盛發狂,大便不通,腹脹滿欲走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食後以蔥豉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八。

《傷寒總病論》卷四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鬱金1枚(甘草1分,水半碗、煮幹,去甘草,切片,焙乾,為細末),真腦子(炒)半錢。

功效主治

斑痘始有白皰,忽搐入腹,漸作紫黑色,無膿,日夜叫,煩亂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以生豬血5-7滴,新汲水調下,不過2服,甚者毒氣從手足心出,如癰狀乃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傷寒總病論》卷四。

《聖惠》卷四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鬱金1兩,白附子3分(炮裂),羌活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黃連1兩(去須),黃芩3分,川大黃1兩(銼,微炒),麥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,川升麻3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腸實熱,心下急痺,口舌生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注意事項

忌炙煿、熱面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食後以麥門冬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七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鬱金1兩,木香1兩,飛羅面1兩,黃柏(銼)1兩,甘草1兩半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吐血、衄血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以生地黃汁1大盞,旋旋拌藥後,焙令幹,又拌之,令地黃汁盡為度,再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青竹茹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七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九引《萬全方》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鬱金(皂角2挺,挼水1碗,慢火煮幹)1兩,天竺黃半兩,馬牙消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硃砂1分,龍腦1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風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麥門冬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九引《萬全方》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八引《萬全方》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鬱金半兩,天竹黃半兩,馬牙消半兩,鉛霜半兩,龍腦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熱至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以熱水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八引《萬全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鬱金半兩,膩粉1錢,巴豆12顆(以小便浸1宿,去皮出油,研如膏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中風,吐涎。

炮製方法

上研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,以橘皮湯調下,吐涎出即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四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鬱金半兩,赤小豆1合,甜葶藶半兩,伏龍肝2兩,川芒消半兩,川大黃半兩(生)。

功效主治

遊腫攻頭面,焮腫赤熱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以雞子白並蜜少許,調令稀稠得所,塗之,幹即更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八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鬱金1兩,瞿麥1兩,生乾地黃1兩,車前葉1兩,滑石1兩,川芒消1兩。

功效主治

血淋及尿血,水道澀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如人行10裡再服,以愈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八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鬱金1兩,蓮實(去皮)1分,黃耆(銼)1分。

功效主治

吐血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冷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八。

《醫學入門》卷六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鬱金、桔梗、甘草、天花粉、葛根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初生身如丹塗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分,薄荷煎湯,入蜜調服。後用蘭葉、浮萍、水苔同研絞汁,調樸消、土朱塗赤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入門》卷六。

《理瀹》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鬱金5錢,蒼朮2錢,川芎2錢,厚朴2錢,烏藥2錢,青皮2錢,莪術2錢,草果2錢,玄胡2錢,檳榔2錢,沒藥(去油)2錢,香附(生熟各半)2錢,靈脂(生熟各半)2錢,黑醜頭末2錢,白醜頭末(皆生熟各半)2錢,丁香1錢,木香1錢,巴霜1錢,沉香5分(一方有黃連)。

功效主治

氣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摻金仙膏貼,或縫袋裝藥橫扎鼻上嗅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理瀹》。

《醫心方》卷五引《深師方》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鬱金2兩,黃連2兩,礬石2兩。

功效主治

目盲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治下篩。

使用方法

臥時著目中如黍米大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心方》卷五引《深師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鬱金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青黛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衄血,汗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以雞子白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。

《醫統》卷八十三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片薑黃1錢,牡丹皮7分,莪術7分,紅花7分,當歸7分,赤芍藥7分,川芎7分,桂心7分,延胡索7分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血氣撮痛,月水不通,預先嘔吐,痛及腰腹脹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水1盞半,酒半盞,煎8分,溫服,每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統》卷八十三。

《理瀹》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鬱金5錢,蒼朮3錢,香附(生炒各半)3錢,烏藥3錢,青皮3錢,陳皮3錢,撫芎3錢,當歸2錢,紫蘇2錢,廣藿香2錢,制厚朴2錢,細辛2錢,良姜2錢,白胡椒2錢,川椒2錢,菖蒲2錢,杏仁2錢,白芥子2錢,草蔻仁2錢,白芷2錢,半夏(制)2錢,枳殼2錢,延胡(醋炒)2錢,靈脂(生炒各半)2錢,羌活2錢,益智仁2錢,砂仁2錢,木瓜2錢,牙皂2錢,蓽茇2錢,甘松2錢,山柰2錢,木香2錢,丁香2錢,檀香2錢,降香2錢,大茴2錢,雄黃2錢,莪術2錢,檳榔2錢,官桂2錢,吳萸2錢,乾薑2錢,乳香(去油)2錢,沒藥(去油)2錢,黑醜頭末(生熟各半)2錢,白醜頭末(生熟各半)2錢,巴霜1錢。

功效主治

氣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加沉香、麝香摻金仙膏貼;或縫袋裝藥橫扎鼻上嗅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理瀹》。

《外科集腋》卷八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阿膠、蒲黃5錢(同炒),五靈脂(醋炒)5錢,降香5錢,鬱金3錢。

功效主治

跌打瘀血作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分,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科集腋》卷八。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十七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鬱金1兩,槐花1兩。

功效主治

溺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淡豉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十七。

《治痧要略》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細辛5錢,烏藥3錢,障香2錢,沉香1錢,木香1錢,千金子1錢。

功效主治

過飲寒涼,致痧毒遏伏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分,砂仁湯稍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治痧要略》。

《杏苑》卷六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巴豆7粒(三生四熟,火燒存性),雄黃皂子大,鬱金1枚。

功效主治

纏喉風,喉閉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各為末,和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字,茶兩呷調下。如口噤,用竹筒納藥在內,吹入喉中,須臾吐利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杏苑》卷六。

《聖惠》卷十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鬱金3分,川大黃1兩半(銼碎,微炒),梔子仁3分,柴胡半兩(去苗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犀角屑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發狂,譫語,大便不通,心腹脹滿欲走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蔥豉湯調下。如人行10裡再服,大便通利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。
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五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鬱金1兩,牛膽1枚(幹者),麝香(研)半錢。

功效主治

谷疸,唇口先黃,腹脹氣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新汲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五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○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鬱金3兩,新牛膽1枚,豬膽2枚,蛤粉(研)3兩,大黃(銼,炒)半兩,黃連(去須)半兩,雄黃(研)1分。

功效主治

雀目,赤眼,氣眼,疳眼。

炮製方法

上7味,將5味為細散,並豬膽拌和,和牛膽中填滿,陰乾,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小兒半錢匕,食後新汲水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九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鬱金(銼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嘔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井花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九。

方出《丹溪心法》卷二,名見《李氏醫鑑》卷八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鬱金末。

功效主治

嘔血,衄血。

使用方法

加薑汁、童便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丹溪心法》卷二,名見《李氏醫鑑》卷八。

《普濟方》卷六十一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鬱金半兩,天南星半兩,宣連半兩,蠍半兩,巴豆(別研)2分半。

功效主治

喉閉,腮腫涎結成核,走馬纏喉諸風欲死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除巴豆,餘為末,和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壯者1錢,老少者半錢,生薑,蜜水調下。此藥乃微有毒,須量人虛實加減服,凡服此藥以瀉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六十一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一一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川鬱金1分,槐花1分,甘草(炒)1分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熱毒痢,下血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食前豆豉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一一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一五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、鬱金、蒲黃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血淋。心頭煩,水道中澀痛,小腸積熱,尿血出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食前以車前子葉湯調下;酒調下亦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一五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二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鬱金半兩,南星半兩,白附子半兩,大半夏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滯頤,不問脾虛驚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用生薑20片,皂角3條,水2盞,煎藥同煮,以幹為度。去皂角及生薑,以四味焙乾,同雄豬膽1枚,以盞盛定,刺汁,以前藥入膽汁內浸,炙幹又浸,以膽汁盡為度。再用鐵華粉半兩、甘草3錢研勻同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薄荷蜜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二。

方出《袖珍》卷四引《經驗方》,名見《便覽》卷四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鬱金(燒灰存性)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血上心已死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米醋湯一呷調灌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袖珍》卷四引《經驗方》,名見《便覽》卷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八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鬱金1兩,滑石(研)半兩,甘草(生)1分。

功效主治

卒小便淋澀不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熱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九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鬱金1兩,當歸(切,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心臟積熱,血脈壅盛,舌上血出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以生薑、烏梅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八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鬱金半兩,白礬(生研)1分,鉛霜(研)1分,檳榔(銼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口舌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匕,食後冷熟水調下,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八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鬱金半兩,蟬蛻40枚,龍膽半兩,白附子(炮)半兩,大黃(炒)1分,幹蠍(炒)1分,甘草(炙)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風熱,胸膈煩悶,目澀多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至半錢匕,空心薄荷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五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鬱金(銼)半兩,防風(去叉,切)1分,半夏(切)1分,巴豆(去殼)21枚,皂莢(銼)1挺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一切咳嗽。

炮製方法

以水1升,同於銀石器內煮令幹,去巴豆、皂莢不用。以溫湯洗餘三味,煉幹,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匕,生薑蜜熟水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五。

《永類鈐方》卷十一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大黃、荊芥穗、薄荷葉、鬱金、樸消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眼目赤腫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用雞子清或嫩苧(根白者,打爛)調貼眉眶上及腫處。加生地黃尤好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永類鈐方》卷十一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五八引《保童秘要》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鬱金1兩(漿水1升煮,水盡為度),甘草(豬膽塗,炙)半兩,馬牙消半兩,天竹黃半兩,硃砂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薄荷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五八引《保童秘要》。

《直指》卷二十一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鬱金、白芷、細辛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齒出血,牙齒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擦牙,仍以竹葉、竹皮濃煎,入鹽少許,含咽,或炒鹽敷亦可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直指》卷二十一。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九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鬱金1兩,豬牙皂角1兩。

功效主治

鼻中息肉。

炮製方法

上用水同浸1宿,火煮透,鬱金爛為度。去皂角,留鬱金焙乾,次用北細辛半兩同為末,入麝香、硇砂各1錢或半錢拌勻,煉蜜為丸,如茶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食後以茶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九。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九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鬱金2枚,白殭蠶半兩,鴨舌半兩,膽礬半兩,全蠍2個,山豆根2錢半,豬牙皂角5皮,雄黃1錢,巴豆14粒(7粒同礬火煅用,7粒去油生用)。

功效主治

咽喉至重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新汲井花水如茶腳多,調令稀稠得所,時復嚥下。如口禁,以巴豆油紙捻成條子,燒煙搐鼻,自然口開。卻以酸黃子醋調,用鵝毛拂患處,痰涎出為度。如覺不快,更進無害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三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鬱金1兩,大黃1兩,白及1兩,天南星1兩,龍骨1兩,白蘞1兩,黃蜀葵花1兩(並生銼)。

功效主治

風溼腳氣,腫痛惡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水調,敷腫痛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三。

《宣明論》卷十四: 鬱金散

配方組成

鬱金1枚(大者),巴豆7個(去皮,不出油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急慢驚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,煎竹葉湯放溫下。把藥抄盞唇上放,以湯衝下喉咽為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宣明論》卷十四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