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芎散

《中藏經·附錄》: 香芎散

配方組成

香附子半斤(炒去毛),川芎3兩,甘草2兩,石膏1兩(研)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頭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食後臘茶、荊芥湯點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中藏經·附錄》。

《傳信適用方》卷一: 香芎散

配方組成

香附子(炒,去皮)6兩,川芎2兩,香白芷2兩,甘草(炙)2兩,藿香葉4兩,石膏(研如粉)3兩。

功效主治

感寒傷風,鼻塞頭痛,及時行瘟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大錢,熱茶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傳信適用方》卷一。

《脈因證治》捲上: 香芎散

配方組成

香附2兩(炒去毛),川芎1兩,甘草1兩(炙),石膏半兩,細辛、防風、草烏、川烏、白芷、荊芥、羌活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頭風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脈因證治》捲上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五: 香芎散

配方組成

芎藭、荊芥穗、白芷、槐蛾、莎草根(炒去毛)、甘草(炙,銼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腦風。邪氣留客,頭痛久不已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茶酒調下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五。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一: 香芎散

配方組成

香白芷3分,菖蒲3分(並炒),川芎1分,甘草(炙)1分,川烏頭(炮去皮臍)2分,香附子2分(去毛)。

功效主治

頭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水1盞,加生薑3片,煎至6分,食後微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一。

《全生指迷方》卷三: 香芎散

配方組成

芎藭1兩,獨活1兩,旋覆花1兩,藁本(去苗)1兩,細辛(去苗)1兩,蔓荊子1兩,石膏(研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荊芥穗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肝虛血弱,風邪乃生。頭暈目眩,不能俯仰,頭重不能舉,目不能開,開則不能視物,或身如在舟車上,是謂徇蒙招尤,目瞑耳聾,下實上虛,過在足少陽、厥陰,左手關脈虛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盞,加生薑3片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全生指迷方》卷三。

《博濟》卷二: 香芎散

配方組成

旋覆花1兩,細辛1兩(去葉),川芎2兩,甘草半兩(炙),獨活半兩,羌活半兩,皂角2挺(燒存性)。

功效主治

上焦風壅,中脘有痰,頭目昏暗,心煩口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大錢,水1盞,煎至6分,食後、臨臥熱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博濟》卷二。
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五: 香芎散

配方組成

貫芎1兩,香附子(炒)1兩,石膏(亂紋者良,水飛)1兩,白芷1兩,甘草1兩,薄荷1兩(一方川烏頭半兩,去臍皮)。

功效主治

偏正頭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溫酒或茶清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五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