防風湯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七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生乾地黃(切,焙)1兩,赤芍藥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吳茱萸(湯浸,洗7遍,焙乾)半兩,乾薑(炮裂)半兩,細辛(去苗葉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入腹,(??)痛拘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2兩,白朮1兩,白鮮皮2兩,桂(去粗皮)1兩3分,黃耆(銼)2兩,薏苡仁(炒)3兩。

功效主治

歷節風,周身百節疼痛,腰腳痿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煎至1盞,去滓溫服,日3夜1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八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1兩,地骨皮1兩,王不留行1兩,山梔子仁(微炒)1兩,荊芥穗1兩,惡實(炒)1兩,甘草(炙)3分,人參半兩,生乾地黃(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熱燻蒸,面板白癜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入惡實根2寸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一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2兩,麻黃(去根節)2兩,半夏(湯洗7遍去滑,切,焙)2兩,秦芎(去苗土)2兩,獨活(去蘆頭)2兩,當歸(切,焙)1兩,遠志(去心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防己1兩,人參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升麻1兩,芍藥1兩,石膏(碎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肝氣壅逆,肢體沉重,面色多青,時欲嗔怒,甚者恍惚狂言,心神不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麝香末少許,生薑1棗大(拍碎),煎至1盞,去滓溫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三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半兩,防葵(生用)半兩,澤瀉半兩,白朮半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)半兩,黃耆半兩,麻黃(去根節)半兩,獨活(去蘆頭)半兩,赤茯苓(去黑皮)半兩,大豆(炒熟)3合,赤小豆(炒熟)半升,桑根白皮(銼,炒)4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炒)3分,澤漆3分,麥門冬(去心,焙)3分,豬苓(去黑皮)3分,大戟(銼,炒)1兩。

功效主治

腳氣腫滿,變為風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半分(拍破),煎至7分,去滓,空心、日午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三。

《外臺》卷十四引《古今錄驗》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4兩,桂心4兩,知母4兩,白朮5兩,生薑5兩,芍藥3兩,甘草3兩(炙),附子2枚(炮)。

功效主治

歷節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生蔥、豬肉、海藻、菘菜、桃、李、雀肉等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1鬥,煮取3升,分為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四引《古今錄驗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六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1兩,甘菊花1兩,萎蕤1兩,旋覆花1兩,升麻1兩,決明子(微炒)1兩,秦皮(去粗皮,銼)1兩,黃連(去須)1兩,梔子仁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甘草(炙令赤,銼)1兩。

功效主治

肝臟風熱,衝目赤澀痛,風淚腫合,目多倒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7分,去滓,食後、臨臥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2兩,薏苡仁2兩,麻黃(去根節,湯煮,掠去沫,焙乾)4兩,白朮1兩,芎1兩,細辛(去苗葉)1兩,羌活(去蘆頭)1兩,茵芋(去粗莖)1兩,牛膝(去苗,酒浸,切,焙)1兩,狗脊(去毛)1兩,萆薢1兩,側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微黃)1兩,赤箭1兩,桂(去粗皮)1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寒溼痺,筋脈攣急,身體手足不隨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匕。水1盞,加生薑3片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三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1兩,甘草(炙)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秦艽(去苗土)半兩,葛根半兩,杏仁50枚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)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,寒熱時作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,酒半盞,加生薑3片,大棗1枚(去核),煎至1盞,去滓溫服,日3次。取汗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三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1兩,獨活(去蘆頭)1兩,羌活(去蘆頭)1兩,柴胡(去苗)1兩,白朮1兩,甘草(炙)1兩,麻黃(去節)1兩,芎2兩,荊芥穗半兩,菊花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勞風壅滯,多痰逆頭昏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以水1盞,煎去7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二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1兩,白朮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細辛(去苗葉)半兩,赤芍藥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甘草(炙)1兩,麻黃(去根節,煮,掠去沫)3兩,石膏(碎)2兩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,頭痛面赤,翕翕發熱,惡風煩悶,身痛如碎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大棗2枚(擘破),煎至8分。去滓,空心溫服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1兩半,麻黃(去根節,先煎,掠去沫,焙)1兩半,石韋(去毛)1兩半,絡石1兩半,桑根白皮1兩半,大腹皮1兩半,芎1兩半,生乾地黃1兩半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2兩,白朮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羌活(去蘆頭)1兩,牡丹皮1兩,射干1兩,草豆蔻(去皮)4枚,桃仁20枚(去皮尖雙仁,炒)。

功效主治

風溼腳膝腫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同煎取8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,銼)2兩,獨活(去蘆頭)2兩,防己2兩,秦艽(去苗土)2兩,黃耆2兩,芍藥2兩,白朮2兩,芎2兩,遠志(去心)2兩,石膏(碎)3兩,升麻2兩,石斛(去根,銼)3兩,牛膝(去苗,酒浸,切,焙)2兩,丹參2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兩半,甘草(炙,銼)2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5遍)2兩,天門冬(去心,焙)2兩,薏苡仁(炒)2兩半,羚羊角(鎊屑)2兩,五加皮2兩,熟乾地黃(焙乾)1兩半,麻黃(去節,先煎,掠去沫,焙乾)1兩半,地骨皮2兩,人參2兩,茯神(去木)2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痱,四肢不收,言語謇澀。

使用方法

每以6錢匕,水3盞,煎至1盞半,去滓,分溫2服,空心、夜臥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一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1兩,五加皮(銼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萆薢1兩,薏苡仁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牛膝(酒浸,切、焙)1兩半,獨活(去蘆頭)1兩半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半,當歸(切,焙)1兩半,杜仲(去粗皮,炙)1兩半,海桐皮1兩半,木香半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半兩,仙靈脾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腲腿,肌肉虛滿,四肢不收,骨節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1棗大(拍碎),同煎至1盞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一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3兩,益母草3兩,苦參3兩,蒺藜子(炒)5兩,荊芥穗2兩,蔓荊實2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2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瘙癢如蟲行,或(疒帬??)痺不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3兩,水1鬥,煎至8升,乘熱淋洗患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一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1兩半,黃耆(銼)1兩半,犀角(鎊)1兩半,升麻1兩半,漏蘆(去蘆頭)1兩半,秦艽(去土)1兩半,烏蛇(酒炙,去皮骨)2兩,芒消(研)2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2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瘙癮疹,面板癢痛,心神煩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1盞,去滓溫服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六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2兩,赤茯苓(去黑皮)2兩,芎2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半,麻黃(去根節,先煎,掠去沫,焙)1兩半,前胡(去蘆頭)1兩半,細辛(去苗葉)1兩,石膏(研碎)2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風頭眩欲倒,眼旋腦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1盞,加竹瀝半合,再煎令沸,去滓溫服,日3次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1兩,芎1兩半,麻黃(去節,煎,掠去沫,焙乾)1兩半,獨活(去蘆頭)1兩半,桂(去粗皮)1兩,升麻1兩,羚羊角(鎊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偏風不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10錢匕,水3盞,煮取2盞,加竹瀝1合,更煎3沸,去滓,分3服,日2夜1,微熱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八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1兩,芎1兩,白鮮皮1兩,細辛(去苗葉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獨活(去蘆頭)半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肝虛寒,目視(目巟??)(目巟??)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大棗2枚,竹葉10片,煎至8分,去滓,下蜜半匙,再煎沸,食後、臨臥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八。

《傷寒微旨》捲上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蘆)半兩,桔梗3分,甘草(炙)半兩,旋覆花半兩,厚朴(炒)3分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。惡風,自汗出,兩手脈浮數而緩。若寸脈力小尺脈力大,在清明以後至芒種以前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盞,加生薑1塊如棗大(擘破),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傷寒微旨》捲上。

《千金》卷七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1兩,麻黃1兩,芎1兩,人參1兩,芍藥1兩,當歸1兩,茯苓1兩,半夏1兩,甘草1兩,鱉甲2兩,生薑2兩,桂心2兩,杏仁1兩半,赤小豆1升,貝子5枚,烏梅5枚,大棗20枚,吳茱萸5合,犀角半兩,羚羊角半兩,橘皮1兩,薤白14枚。

功效主治

腳痺,並主毒氣上衝心胸,嘔逆,宿癖,積氣。疝氣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1鬥,煮取3升,分3服,1日令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七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三六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2兩(去蘆頭),芍藥2兩,羌活1兩,熟地黃2兩(切,焙),甘草(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頭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,日3夜1。取愈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三六。

《千金》卷三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5兩,當歸2兩,芍藥2兩,人參2兩,甘草2兩,乾薑2兩,獨活5兩,葛根5兩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中風,背急短氣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9升,煮取3升,去滓,分3服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三。

《外臺》卷十五引《古今錄驗》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1兩,白朮1兩,防己1兩,乾薑1兩,甘草(炙)1兩,附子(炮)半兩,桂心半兩,蜀椒100枚(汗)。

功效主治

風眩嘔逆,水漿不下,食輒嘔,起即眩倒,發作有時,手足厥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豬肉、冷水、生蔥、海藻、菘菜、桃、李、雀肉等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4升,煮取1升半,分為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五引《古今錄驗》。

《嵩崖尊生》卷八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、荊芥、羌活、桂枝、薄荷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自汗畏風,雖炎天必須棉衣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嵩崖尊生》卷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八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半兩,菊花1兩,升麻半兩,獨活(去蘆頭)半兩,知母(焙)半兩,黃芩(去黑心)半兩,玄參半兩,藁木(去苗土)半兩,大黃(銼,炒)半兩,梔子(去皮)半兩,前胡(去蘆頭)半兩,桔梗(銼,炒)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半兩,生乾地黃(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胃蘊結熱氣,復為風冷相搏,唇邊生核,結硬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,食後服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八。

《千金》卷十四引《徐嗣伯方》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3分,赤石脂3分,石膏3分,人參3分,生薑3分,白石脂3分,寒水石3分,龍骨3分,茯苓3分,桂心2分,紫石1分。

功效主治

風眩,服薯蕷湯後,四體尚不涼冷頭目眩動者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8升,煮取3升,分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十四引《徐嗣伯方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三一引《經驗良方》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2錢5分,川芎2錢5分,甘草1錢,枇杷葉(去毛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勞嗽,緣正氣不足,感寒而作。虛喘氣粗,喉中涎響,不可睡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盞,煎至九分,下硫黃丸50丸,空心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三一引《經驗良方》。

《醫學心悟》卷六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2錢,白芷2錢,甘草2錢,赤芍2錢,川芎2錢,當歸尾2錢,雄豬蹄1節。

功效主治

癰疽已潰未收口者。

使用方法

加連須蔥白5根,用水3大碗煎。以絹片醮水洗之,拭乾,然後上藥。其深曲處,以羊毛筆洗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心悟》卷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七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1兩,白鮮皮1兩,獨活(去蘆頭)1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)1兩,芎1兩半,甘草(炙,銼)半兩,細辛(去苗葉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肝腎風氣久積,客於目不散,目乾澀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7分,去滓,食後、臨臥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七。

《千金》卷八引甄權方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1兩,芎1兩,白芷1兩,牛膝1兩,狗脊1兩,萆薢1兩,白朮1兩,羌活2兩,葛根2兩,附子2兩,杏仁2兩,麻黃4兩,生薑5兩,石膏3兩,薏苡仁3兩,桂心3兩。

功效主治

偏風。

注意事項

忌桃、李、生蔥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1鬥2升,煮取3升,分3次服。服1劑覺好,更服1劑,即1度針,9劑9針即愈,灸亦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八引甄權方。

《症因脈治》卷一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、荊芥、葛根。

功效主治

風寒發熱,風邪傷衛,有汗惡風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症因脈治》卷一。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一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北防風、川升麻、川獨活、川羌活、北芍藥、甘草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手足不仁,或腫不已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盞半,煎至8分隨證上下,分空心、食後通口服。如覺氣通逐,旋服活血丹、地仙丹之類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2兩,赤芍藥2兩,獨活(去蘆頭)2兩,黃芩(去黑心)2兩,枸杞根2兩,芎2兩,防己2兩,白朮2兩,烏頭(炮裂,去皮臍)2兩,甘草(炙,銼)2兩,茵芋2兩,麻黃(去根節)3兩,生薑(切,焙)3兩,細辛(去苗葉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卒中惡風,口噤不能言,肢體緩軟,心神恍惚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研石膏1錢匕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八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半兩,黃耆(銼)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人參半兩,連翹半兩,山梔子仁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風熱,驚悸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水8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八。

《保命集》卷中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、羌活、獨活、川芎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破傷風,同傷寒表證,未傳入裡,宜急服此藥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水1盞半,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2-3服後,宜調蜈蚣散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保命集》卷中。

方出《千金》卷七,名見《外臺》卷十八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己1兩,蜀椒1兩,細辛1兩,桂心1兩,麻黃1兩,石膏1兩,獨活1兩,防風1兩,黃芩1兩,茵芋1兩,葛根1兩,芎1兩,芍藥1兩,甘草1兩,生薑3兩,茯苓3兩,烏頭2枚。

功效主治

腳氣痺弱,晝夜不安。

注意事項

忌海藻、菘菜、豬肉、冷水、生蔥、生菜、醋物。

使用方法

以竹瀝1鬥,煮取4升,分6服,令1日1夜服盡。其間可常作赤小豆飲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千金》卷七,名見《外臺》卷十八。
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蘆)半兩,川芎半兩,大黃半兩,白芷半兩,黃芩半兩,甘草半兩,細辛(去葉)2錢,薄荷葉2錢半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急驚後,餘熱未退,時復手足抽掣,心悸不寧;及風邪中入肺經,兩目視人開眨不常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用溫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。

《醫統》卷十一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1錢半,獨活7分,當歸7分,川芎7分,秦艽7分,赤芍藥7分,黃芩7分,甘草(炙)5分,細辛1錢,杏仁1錢。

功效主治

血痺面板不仁。

使用方法

水2盞,加生薑5片,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統》卷十一。

《千金》卷八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4兩,白朮4兩,知母4兩,生薑5兩,半夏5兩,芍藥3兩,杏仁3兩,甘草3兩,芎3兩,桂心4兩。

功效主治

身體四肢節解如墮脫腫,按之皮陷,頭眩短氣,溫溫悶亂欲吐者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1鬥,煮取3升,分4服,日3夜1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八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3分,甘菊花1兩,羌活(去蘆頭)1兩,藁本(去苗土)1兩,石膏2兩,旋覆花半兩,蔓荊實半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熱上攻,眼眉骨連頭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匕,以水1盞,加生薑1棗大(切),煎取7分,去滓,食後溫服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七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3分,甘菊花3分,芎半兩,赤芍藥半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羚羊角(鎊)半兩,細辛(去苗葉)3分,枳殼(去瓤,麩炒)半兩,黃連(去須)3分,甘草(炙)半兩,石膏(碎)1兩,人參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熱眼赤,痛癢不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1盞,去滓,食後、臨臥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一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1兩半,羚羊角(鎊)1兩半,地榆1兩半,赤芍藥1兩半,茯神(去木)1兩,鱉甲(去裙襴,醋炙)1兩,熟乾地黃(焙)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月水不調,臍腹脹滿,四肢寒熱,不嗜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九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芎1兩,細辛(去苗葉)1兩,附子(炮裂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牙齒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藥5錢匕,以水1盞,加生薑5片,煎10餘沸,去滓,熱嗽冷吐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一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1兩,蔓荊子1兩,細辛半兩,川升麻半兩,地骨皮半兩,赤茯苓半兩,芎1兩。

功效主治

齒根出露,搖動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細和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半兩,以水1大盞,酒1盞,同煎至1盞,去滓,熱含就於患處,良久冷即吐,含盡為度,每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一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七引張渙方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1兩,鼠粘子1兩,荊芥穗1兩,人參(去蘆頭)1兩,甘草(炙)半兩,天麻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隱疹,瘡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水8分1盞,加生薑、薄荷各少許,煎5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七引張渙方。
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1錢半,羌活1錢半,桂枝1錢,當歸2兩,川芎1錢,赤苓1錢半,秦艽1錢半,甘草5錢。

功效主治

風痺,行走掣痛,脈浮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、酒各半煎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。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一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蘆)、白朮、北芍藥(白者)、當歸(洗)、人參、牛膝(酒浸)、杜仲(制)、黃耆(炙)、熟地黃、粉草、川芎、羌活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後,足履緩弱疫痺,精神昏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盞,加生薑3片,棗子1個,煎7分,不拘時候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一。

《醫級》卷七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羌活、獨活、荊芥、防風、芍藥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太陽中風,身熱頭痛,自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級》卷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○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1兩,威靈仙1兩,赤芍藥1兩,牡丹皮1兩,烏頭(地裂,去皮臍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血風走注,上焦不利,頭目昏重,少力多倦,渾身刺痛,四肢麻木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○。

《醫略六書》卷三十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1錢半,當歸3錢,麻黃1錢(炒),石膏3錢,川芎1錢,白芍1錢半(酒炒),秦艽1錢半,羚羊角1錢,黃芩1錢半(酒炒),甘草1錢半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瘛瘲,脈浮數大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去滓,衝竹瀝3匙,薑汁1匙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略六書》卷三十。

《醫略六書》卷三十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1錢半(砂糖炒),獨活1錢半(鹽水炒),白芍1錢半(酒炒),川芎1錢,人參1錢半,當歸3錢,甘草1錢半(炙)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中風,項背強急,脈浮濡澀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略六書》卷三十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一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半兩,大棗7枚(去核),桂(去粗皮)半兩,麻黃(去根節)半兩,當歸(切,焙)半兩,檳榔(為末)1兩,犀角(鎊)1分,赤茯苓(去黑皮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毒腳氣,無力,(疒帬??)痺疼痛,四肢不仁,失音不語,及風毒衝心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除檳榔外,銼如麻豆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2盞,煎至1盞,去滓,入檳榔末1錢匕,再煎1-2沸,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二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1兩半,芎1兩,吳茱萸(湯浸,焙乾,炒)1分,天雄(炮裂,去皮臍)3分,人參3分,山芋3分,秦艽(去苗土)3分,狗脊(去毛,銼,炒)半兩,白蘞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乾漆(炒煙出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中風偏枯,疼痛拘攣,言語謇澀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3片,大棗1枚(擘破),煎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二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四二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1兩(炙),甘草1兩(炙),天南星、生薑2兩(炙)。

功效主治

少陽病,筋牽急而疼痛,發作有時,此為痺也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4升,煮取2升,去滓,每次溫服7合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四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○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1兩,人參1兩,遠志(去心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獨活(去蘆頭)1兩,甘草(炙)1兩,茯神(去木)1兩半,細辛(去苗葉)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白朮(銼,炒)半兩,酸棗仁(炒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驚悸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7分,去滓溫服,日2夜1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○。

《外臺》卷十四引《深師萬》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1兩,甘草(炙)1兩,黃芩1兩,茯苓1兩,當歸1兩,杏仁50枚(去2仁皮尖),秦艽半兩,生薑5兩,幹棗30枚(擘),麻黃2兩(去節)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,兩目不開,不能言,短氣欲死。

注意事項

忌海藻、菘菜、大酢。

使用方法

以清酒、水共4升,煮取3升,分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四引《深師萬》。

《症因脈治》卷三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、當歸、赤茯苓、杏仁、秦艽、葛根、羌活、桂枝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風痺。風寒攻痛,上下左右行而不定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症因脈治》卷三。

《症因脈治》卷四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、葛根。

功效主治

外感風瀉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症因脈治》卷四。

《症因脈治》卷四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、葛根、柴胡、桂枝、甘草、白芍藥。

功效主治

風氣腹痛,腹中攻注,或腹中作響,大便作瀉,寒熱脈浮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症因脈治》卷四。

《誠書》卷十六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荊芥5分,木通5分,石菖蒲5分,防風5分,桔梗5分,山楂1錢,鬱金(磨)3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客忤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誠書》卷十六。

《證治匯補》卷四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、川芎、黃芩、桔梗、甘草、大力子。

功效主治

統治鼻病在標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證治匯補》卷四。

《醫學整合》卷二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、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生地、白芍、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知母、麥冬、白及、百合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腦漏。

使用方法

加絲瓜近根3-5尺,煅存性,和酒衝藥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整合》卷二。

《幼科直言》卷四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、柴胡、炒白朮、木香、木通、炒厚朴、陳皮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風瀉。及大腸受風,或瀉沫,或黃白凍,兼腹痛者。

使用方法

生薑1片為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科直言》卷四。

《外臺》卷十四引《深師方》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1兩,白朮1兩,桂心1兩,蜀椒(汗)1兩,黃芩1兩,細辛1兩,芍藥1兩,人參1兩,甘草(炙)1兩,麻黃3兩(去節),石膏2兩(碎,綿裹),大棗30枚(擘)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發熱,頭痛面赤,吸吸苦熱,惡風煩悶,身中悁悁而疼,其脈浮而數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海藻、菘菜、桃、李、生蔥、生菜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9升,煮取3升,分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四引《深師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二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1兩,獨活(去蘆頭)1兩,黃耆1兩,羚羊角(鎊)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,烏頭(炮裂,去皮臍)1兩,旋覆花1兩,生乾地黃(焙)1兩,桂(去粗皮)1兩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傷風冷,頭疼痛,目眩噁心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3片,薄荷3葉,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1兩半,羌活(去蘆頭)1兩,黃耆(炙,銼)2兩半,五加皮(銼)1兩半,牛膝(去苗,酒浸,切,焙)1兩半,丹參1兩1分,酸棗仁(炒)1合,桂(去粗皮)1兩半,赤芍藥1兩半,麻黃(去節,煎掠去沫,焙)1兩1分,檳榔(煨,銼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木通(銼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腎中風,腰腳(疒帬??)痺不仁,骨髓痠疼,不能久立,漸覺消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以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,空心溫服,及晚食前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。

《醫方大成》卷五引《濟生》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蘆)2兩,川獨活(去蘆,洗)1兩,川當歸(去蘆,洗)1兩,赤茯苓(去皮)1兩,秦艽(去蘆,洗)1兩,赤芍藥1兩,黃芩1兩,桂心(不見火)半兩,杏仁(去皮尖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血痺,肌痺,皮痺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煎至7片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大成》卷五引《濟生》。

《幼科直言》卷五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、木香、厚朴(炒)、白芍(酒炒)、甘草、蒼朮(炒)、砂仁、陳皮、麥芽。

功效主治

因受冷,腹痛忽然而作,或兼洩瀉者。

使用方法

生薑1片為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科直言》卷五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八五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1兩,豬腎1具,芎2兩,橘皮2兩,澤瀉2兩,桂心2兩,石斛2兩,生薑2兩,丹參2兩,茯苓2兩,通草2兩,半夏2兩,乾地黃。

功效主治

左脅氣衝膈上,滿頭上有風如蟲行,手足頑痺,鼻塞,腳轉筋,不能屈伸,兩目時痛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1鬥半,先煮腎,取3升,去腎下藥,煮取2升7合,去滓,分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八五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三八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蘆,炒)、藁本(去蘆)、獨活(去蘆)、細辛(去葉)、甘草、阿膠(炒令沸燥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身痛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盞煎,熱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三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六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1兩半,遠志(去心)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人參1兩,桔梗(銼,炒)1兩,細辛(去苗葉)1兩,芍藥1兩。

功效主治

蟹目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,食後、臨臥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六。

《治疹全書》卷下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、荊芥、蔓荊子、川芎、白芷、黃芩、木賊、羌活、金銀花。

功效主治

風淚初起。疹正潮時,冷風入眼,或扇風入眼,或冷水洗眼,致餘毒留於銳眥,蘊結不散,迎風流淚,遇夏暫愈,逢冬益甚,久之則四季常流,遂成終身風淚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治疹全書》卷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八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1兩1錢,芎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獨活(去蘆頭)1兩,前胡(去蘆頭)1兩,人參3分,細辛(去苗葉)3分。

功效主治

肝虛寒,目暗(目巟??)(目巟??),視物不明,並生黑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大棗2枚(擘),煎至7分,去滓,食後溫服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○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2兩,犀角(鎊)1兩,知母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玄參1兩,桔梗(銼,炒)1兩半,羚羊角(鎊)1兩半,大黃(炒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眼瞼生風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水1盞,煎至5分,食後去滓溫服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三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1兩,麻黃(去根節)3分,桂(去粗皮)3分,牛膝(去苗,酒浸,切,焙)1兩,丹參半兩,五加皮半兩,杜仲(去粗皮,炙,銼)3分,芎3分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細辛(去苗葉)半兩,當歸(切,焙)1兩,芍藥1兩,羌活(去蘆頭)1兩,續斷1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腰痛,或皮肉(疒帬??)痺,腿膝疼痛,行履艱難,不可俯仰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用水1盞半,加生薑半分(拍碎),同煎至7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三。

《宣明論》卷一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黃芩1兩,人參1兩,甘草(炙)1兩,麥門冬(去心)1兩,川芎1兩,防風(去蘆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鼻淵腦熱,滲下濁涕不止,久而不已,必成衄血之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沸湯點之,食後服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宣明論》卷一。

《三因》卷二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、澤瀉、桂心、杏仁(麩炒,去皮尖)、乾薑(炮)、甘草(炙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挾暑,卒然暈倒,面青黑,四肢緩弱,喜伸欠,口斜,四肢不仁,好笑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水1盞半,煎7分,去滓,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三因》卷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○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2兩,地骨皮1兩,遠志(去心)1兩,人參1兩,黃耆(銼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知母2兩,大黃(銼碎,炒)2兩。

功效主治

眼漏睛膿出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水1盞,煎至5分,去滓,食後、臨臥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二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1分,白茯苓(去黑皮)1分,升麻1分,貝母(去心)1分,蒺藜子(炒去角)1分,大黃(銼,炒)1分,甘草(炙,銼)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癮疹,風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水7分,煎至4分,去滓,食後溫服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二。

《保命集》卷下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蒼朮4兩,防風3兩,當歸1兩半,羌活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經水適斷,感於異證,手足抽搐,咬牙昏冒,服增損柴胡湯及秦艽湯後,前證已退,用此調治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-2兩,水3盞,煎至1盞半,取清,連續常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保命集》卷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九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1兩,芎1兩,麻黃(去根節)1兩,獨活(去蘆頭)3分,桂(去粗皮)3分,前胡(去蘆頭)3分,五味子3分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3分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)3分,人參3分,茯神(去木)3分,細辛(去苗葉)半兩,甘菊花半兩,黃耆半兩,山茱萸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肺中風寒溼,項強頭昏,胸滿短氣,噓吸顫掉,言語聲嘶,四肢緩弱,面板(疒帬??)痺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煎至8分,去滓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九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1兩半,柴胡(去苗)1兩半,白芷1兩半,桔梗(炒)1兩半,木通(銼)1兩半,當歸(切,焙)1兩半,羌活(去蘆頭)1兩,麻黃(去根節,煎,掠去沫,焙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毒中人,留血脈不散,與榮衛相搏,結成風疽。身體煩熱,昏冒腫痛。

炮製方法

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食後、臨臥各1次。如欲出汗,空心並2服,後投以熱姜稀粥,蓋復取汗,慎外風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三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1兩半,當歸(切,焙)1兩半,澤瀉1兩半,威靈仙(去土)1兩半,甘草(炙,銼)1兩半,黃連(去須)1兩半,虎杖1兩半,石韋(去毛)2兩,天門冬(去心,焙)2兩,白石脂(研)2兩,槐實(炒)2兩,地榆2兩,石膏(捶碎)3兩,生地黃(切,焙)6兩,大黃(銼,炒)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犀角(鎊)1兩,消石(研)1兩。

功效主治

石藥發動,上衝頭面,疼痛浮腫,心神恍惚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加生薑1分(拍碎),同煎取8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二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1兩,茺蔚子1兩,五味子1兩,知母(焙)1兩,桔梗(炒)1兩,玄參1兩,車前子1兩,大黃(銼,焙)1兩,細辛(去苗葉)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內障圓翳,及澀翳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6分,去滓,食後、臨臥溫服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二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山芋1兩,大黃(銼,炒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白朮3分,白附子(炮)3分,牛膝(去苗,酒浸,切,焙)3分,半夏(湯洗7遍,與生薑等分同搗,焙)3分,芎3分,肉蓯蓉(酒浸,切,焙)3分,黃耆(銼)3分,遠志(去心,焙)3分,乾薑(炮)3分,甘草(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傷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1棗大(拍碎),大棗2枚(去核),同煎至8分,去滓溫服,空心、日午、臨臥各1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九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1兩,芎3分,黃耆(銼)3分,五味子3分,人參3分,茯神(去木)3分,獨活(去蘆頭)3分,羚羊角(鎊屑)3分,前胡(去蘆頭)3分,細辛(去苗葉)半兩,酸棗仁(微炒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肝痺,頭目昏塞,四肢不利,胸膈虛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大棗3枚(擘破),同煎取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1兩,防己1兩,升麻1兩,桂(去粗皮)1兩,麻黃(去根節,煎掠去沫,焙乾)1兩,芎1兩,羚羊角(鎊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,口面斜,淚出失音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以水1盞,煎取6分,去滓,加竹瀝半合,更煎2-3沸,空心熱服,日午及臨臥各1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。

《本事》卷一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石斛(洗,去根)1兩半,熟乾地黃(酒灑,9蒸9曬,焙乾)1兩1分,杜仲(去皮,銼如豆,炒令黑)1兩1分,丹參1兩1分,防風(去叉股)1兩1分,川芎(洗)1兩1分,麥門冬(用水浥,去心)1兩1分,桂枝(不見火)1兩1分,川獨活(黃色如鬼眼者,去蘆,洗,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內虛,腳弱,語謇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水1大盞半,加大棗2枚,同煎8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本事》卷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一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1兩,白朮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白鮮皮1兩,黃耆1兩,桂(去粗皮)1兩,薏苡仁1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,遍身骨節疼痛,腳膝無力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半分(拍碎),同煎至半盞,去滓溫服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二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1兩,芎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人參1兩,茯神(去木)1兩,獨活(去蘆頭)1兩,前胡(去蘆頭)1兩,細辛(去苗葉)半兩,菊花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,肝虛目暗,視物不明,或見黑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1盞,去滓溫服,早、晚食後各1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二。

《千金》卷二十四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。

使用方法

煎汁飲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二十四。
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半兩,麻黃半兩,獨活半兩,秦艽(去蘆)半兩,黃芩半兩,石膏半兩,當歸半兩,白朮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寒溼痺,腰腳沉重浮腫,夜則痛甚,兩足惡寒,飲食轉減,肢體瘦乏;諸風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,加半夏片子攪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水2中盞,加生薑7片,煎至1盞,去滓,取清汁6分,加麝香少許,帶熱食後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六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1兩,柴胡(去苗)1兩,黃連(去須)1兩,當歸(炙)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,大黃(銼,熬)1兩,天雄(炮裂,去皮臍)1兩,地骨皮1兩,桑根白皮(銼,炒)1兩半,羌活(去蘆頭)1兩半,芎1兩半,石膏(捶碎)1兩,旋覆花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菊花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頭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加生薑半分(切),煎取8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二: 防風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(去叉)1兩,升麻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芍藥1兩,石膏(生)1兩,葛根(銼)1兩,芍1兩,羌活1兩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風熱,頭痛,目掣動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二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