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參2錢,藿香2錢,黃橘皮2錢,木香1錢,丁香2-7粒,胡椒2-7粒,茯苓錢半,良姜錢半,甘草(炙)3錢,訶子肉2個。
驚疳、冷瀉、霍亂、吐瀉痢。
上為末。
每服1字或半錢,薄荷湯下;吐瀉,粥飲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三引鄭愈方。
砂仁、枳殼、陳皮、茯苓、肉桂、甘草、藿香、厚朴。
發背,寒氣入胃,不欲飲食。
上水煎服。仍用神異膏貼之。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三。
白朮半錢,茯苓半錢,人參半錢,石蓮子(去皮殼心)10個。
赤痢。
上為末。
每服半錢,藿香湯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九引《四十八候》。
訶黎勒皮1兩半,人參1兩(去蘆頭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產後胃氣不和,嘔逆不止,全不納食。
上為細散。
別以半夏半分,生薑1分,薤白2-7莖,以水1大盞,煎至6分,去滓,分為2服,不拘時候,調下散2錢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。
天南星半兩(1個,酒同生薑汁浸49日,切破,曝曬幹用),半夏半兩,川烏頭半兩,白附子半兩,芎半兩,防風半兩,雄黃半兩,硃砂半兩,牛黃1分,麝香1分。
婦人洗頭風及牙關緊急;小兒急慢驚風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半錢,酒送下;小兒急慢驚風,每服1字,薄荷湯調下。
《雞峰》卷十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