芙蓉花、芙蓉葉(曬乾)。
諸瘡發背,瘡癤腫毒,杖瘡赤腫。
上為細末。
以好醋調,敷貼患處;如杖瘡赤腫,用雞蛋清調貼;冷水亦可。加皂角少許尤妙。
《丹溪心法附餘》卷十六。
木芙蓉(花葉根定皆可用)、生赤小豆(研末)。
一切癰疽腫毒。
上為末。
陽毒宜之,陰毒則必內托出陽分後方可用。
蜜或醋調,圍之,中間留頭,幹則易之。初起可消,已成可潰,已潰可斂。
《醫林纂要》卷十。
草烏、知母、天花粉、半夏、天南星、五倍子(炒)、芙蓉葉各等分。
諸般腫毒。
上為末。
蜜醋頓熱,調敷四圍,中留1孔透氣。
《瘍醫大全》卷八。
白及1兩,白蘞1兩,黃柏2兩,山豆根5錢,連翹5錢,黃芩5錢,乳香5錢,沒藥5錢,川烏6錢,地骨皮7錢,射干3錢。
疹後餘毒,流注肌肉之間,結成癰疽,腫痛。
上為末。
茶酒調敷。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二引《石氏治疹經驗良方》。
五倍子(炒)2斤,陳小粉(炒)5斤,大黃1斤,花粉1斤。
一切無名腫毒。
上為末。
醋調敷。
《外科集腋》卷一。
赤芍、白芷、薑黃、花粉各等分。
湯火傷,刀傷,鼻衄,無名腫毒。
上為末。
刀傷手腕,不可敷於刀傷破穿之處。
湯火傷,麻油調敷;刀傷經絡,出血不止,冷水調敷;刀傷手腕,敷於手肘之上,後用明礬、松香細未按刀口上;鼻血不止,以冷水調敷項上;無名腫毒、陽毒,醋調;陰毒,水、酒調敷。
《醫鈔類編》卷二十二。
花粉1兩,川柏8錢,大黃6錢,半夏3錢,杜酥3分,官桂3錢,木鱉3錢,南星3錢,文蛤3錢5分。
癰瘍陰陽症,根腳不收散漫。
上為細末。
蔥蜜調敷。
《瘍科捷徑》捲上。
白及、白芷、白蘞、青黛、五倍子各等分。
一切惡瘡初起,暴脹不知重輕何名。
用醋1碗,熬至半碗,調藥末,以筆蘸藥,從未腫處圈起,至患處之當中,空1小孔,俟幹再圈,連圈數次。腫即消。亦或肉腐已成,亦只出膿一點,就此即不致潰爛難收。
《易簡方便醫書》卷四。
蒼耳草灰、芙蓉葉、赤小豆末。
癰毒,疔。
醋圍。
《理瀹》。
三年陳小粉4兩(炒黑至煙出)。
一切紅白腫毒。
上為細末。
用好醋調如薄漿樣敷之。無膿即散,有膿即潰。
《外科傳薪集》引倪氏方。
大黃3兩,白芷2兩,川烏1兩,草烏1兩,南星1兩,半夏1兩,黃柏1兩,白及1兩,白蘞1兩,五倍子1兩5錢,小粉4兩(酸臭者,醋炒)
諸腫毒。
上為細末。
米醋調勻,周圍箍轉,留出頭。
《同壽錄》卷四。
芙蓉葉、生大黃、牛蒡子、白及、雄黃各等分。
癰疽。
上為細末。
看瘡勢大小,用3錢或5錢,以雞翎攪入雞蛋清內,調敷四圍。
《瘍醫大全》卷八引《青囊》。
芙蓉葉(陰乾)5錢,薑黃5錢,白及5錢,五倍子(炒,去蟲)5錢,白蘞5錢,生大黃1兩,蟹殼5個,陳小粉1兩(炒)。
一切腫毒初起。
上為末。
米醋熱調稀糊圍之,只留中間1孔。
《奇方類編》卷下。
大黃末、芙蓉葉。
便毒。
上為末。
用雞蛋清調敷。末成頭者即消,已成者即穿。
《虺後方》。
南星1兩,草烏1兩,白及1兩,白蘞1兩,白薇1兩,黃柏1兩,天花粉1兩,吳茱萸1兩,白芷1兩,芙蓉葉2兩。
一切腫痛。
上為末。
用雞清調敷。
《壽世保元》卷九。
廣膠4兩,大黃5錢,乳香1錢,沒藥1錢,白蘞5錢,半夏5錢,南星5錢,黃丹4錢。
小兒痘癰。
上為末,用好醋半碗煎化膠,調前藥末為丸,如彈子大,須留藥末拌收。
用時以醋煎滾化開,以新筆塗之,中留1孔。
《痘疹傳心錄》卷十五。
鳳凰蛻。
痘後癰毒。
燒灰。醋調,圍癰疽四畔,留頭出毒氣。
《赤水玄珠》卷二十八。
金絲草灰2兩(醋拌,曬乾),貝母5兩(去心),白芷2兩(1方加龍骨少許)。
癰疽疔腫。
上為末。
以涼水調,貼瘡上;香油亦可。
《本草綱目》卷十三。
乳香、沒藥、大黃、黃柏、黃連、南星、半夏、防風、羌活、皂刺、木鱉子、瓜蔞根、阿膠、甘草節、草烏各等分。
癰疽腫痛,赤暈散漫,及諸般瘡癤。
上為末。
醋調成膏,砂鍋內火熬黑色,敷之,寒者熱用,熱者寒用。
《醫學入門》卷八。
多年陳小粉(炒黑)4兩,五倍子末1兩,龜版1兩(火煅存性)。
弄舌喉風。
上為細末。
醋、蜜調敷頸項,常用餘醋潤之,以助藥力。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一。
鮮鴨蛋10個(用黃,煎油),蝦蟆頭3個(炭火燒存性),銀珠3錢。
癰疽發背,諸般腫毒,對口諸毒痛不可忍。
同蛋油攪勻,入瓷瓶內封口,勿令洩氣。用鵝毛將油掃瘡邊周圍,留頂以出毒氣。
《經驗各種秘方輯要》。
芙蓉葉、黃柏、大黃、五倍子、白及。
一切瘡癤癰疽。
上為末。
用水調,搽四圍。
《保嬰撮要》卷十一。
雄黃2錢,熊膽2錢,硃砂2錢,京墨5錢,麝香3分。
癰疽發背,疔毒初起或已成。
上為細末。
醋調敷;已成,只用京墨磨汁調敷四圍。
《瘍醫大全》卷八。
大黃1兩,南星1兩,雄黃3錢,草烏3錢,川烏半兩,白及半兩,防風半兩,赤蘞半兩,霜梅肉1兩,蒼耳根1兩。
諸惡瘡紅腫突起,勢欲走注滋蔓。
前8味為末,留霜梅肉、蒼耳根杵爛和諸藥末,再杵得所,幹則入醋,成膏。
敷瘡四畔,過赤暈盡處,留腫高處洩毒,幹則醋潤之,每日易1-2次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九二引《新效方》。
霜後芙蓉葉、蒼耳草、山慈菇、白芷梢、川大黃、川黃柏(醋炙)、白及面各等分。
癰疽腫毒。
上藥用水調,敷四圍,中留1孔;如干,以水潤之。
《醫統》卷八十一。
生川烏1兩,生草烏1兩,生半夏1兩,白及1兩,赤小豆1兩,芙蓉葉1兩,五倍子1兩。
無名腫毒初起,堅硬無頭,久不消潰。
上為細末。
用醋調敷四圍。
《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》。
經霜芙蓉葉4錢,赤小豆4錢,生石膏4錢。
偷針胞腫,諸般無名目腫。
抽出硬梗,為極細末。白蜜調敷;紹酒或銀花露亦可。
《眼科菁華錄》捲上。
五倍子1兩(微炒),生大黃4錢,秋芙蓉葉6錢(1方有寒食麵5錢)。
陽瘡腫瘍,根腳散漫。
陰疽以及皮色不變、漫腫無頭者不可敷。
醋1鍾,入杓內熬滾,投藥末攪勻,敷患上,留頂,以紙蓋之;幹則以醋掃之。
《瘍醫大全》卷八引吳丹垣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