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參、白朮(去油炒)、白茯苓、粉草、山楂肉、陳皮、桔梗、木香、枳殼(炒)。
痘瘡,脾胃氣弱不能消食。
上用水一盞,砂仁1個(捶碎),為引,煎服,不拘時候。
《片玉痘疹》卷五。
東洋參2錢(米炒),白茯苓3錢,煨肉果1錢5分,炒薏苡5錢,炒車前3錢,仙居術2錢(炒),淮山藥3錢,冬瓜子3錢,桔梗1錢,炒谷芽5錢。
久瀉傷脾胃,氣虛脈弱,飲食不化。
上為末服。
《鎬京直指》。
人參1錢半,白朮1錢半,白扁豆(薑汁炒)1錢半,白茯苓1錢半,山藥1錢半,甘草1錢,桔梗1錢,苡米1錢,蓮肉(去心)1錢,川芎1錢,當歸1錢。
小兒脾胃久虛,不能轉運,無以榮其氣,或胎中受毒,臟腑蓄水,以致手足極細,項小骨高,尻削體瘦,肚大臍實,啼哭胸高,名曰丁奚;或虛熱往來,頭骨分開,翻食吐蟲,煩渴嘔噦,名曰哺露。
上為細末,神曲糊為丸。
米飲送下。
《幼科指南》卷下。
人參、白朮(去蘆)、茯苓(去皮)、山藥(炒)、砂仁(研)、藿香、陳皮、乾薑(炒)、蓮肉(去心皮)、訶子(煨)、肉蔻(煨、去油)、甘草(炙)各等分。
氣虛洩瀉。
上銼1劑。
加生薑1片,燈心1團,水煎服。
《回春》卷三。
人參1兩,茯苓(蒸)2兩,山藥(炒)2錢,苡仁(炒)2錢,扁豆(炒)2錢,蓮肉(去心,炒)2錢,砂仁1兩,神曲(炒黑)5錢,甘草(炒)5錢,白朮4兩(陳土炒),陳皮1兩(微炒)。
癰疽脾虛者。
上為細末。
每用3錢,開水送下。
《醫學心悟》卷六。
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米仁、山藥、扁豆、芡實、砂仁、桔梗、川連、甘草(一方有葛根)。
小兒疳症,頭大肚大,筋青,四肢獨細。
《己任編》卷三。
人參、白朮(炒)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厚朴、肉桂、澤瀉、訶子肉、扁豆(炒)、肉豆蔻(面裹煨)。
小兒驚風。久吐、久瀉、久痢、久熱之後,目陷無神,唇燥煩渴,厥,掌中熱。
上為末。
米湯調服。
《誠書》卷八。
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炙草、幹葛、木香、藿香、麥冬。
痘已靨未靨,身熱不退,煩渴不止。
《馮氏錦囊·痘疹》卷十四。
白朮1錢,人參5分,茯苓5分,苡仁5分,蓮子5分,山楂5分,神曲5分,肉蔻(去油)4分,訶子(煨,用肉)4分,陳皮4分,白芍5分,木香2分,炙草2分。
痘瘡虛洩。小便清利,其糞或白或黑,或飲食不化,其氣腥,其洩則滑溜自下而無聲者。
《種痘新書》卷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