鉛霜(細研)半兩,馬牙消半兩,人參(去蘆頭)半兩,鬱金半兩,茯神半兩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傷寒得汗後,心狂譫語欲走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煎麥門冬溫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。
鉛霜1分(細研),牛黃1分(細研),麥門冬1兩(去心,焙),白菊花半兩,黃連3分(去須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傷寒,心脾壅熱,舌腫,多吐痰涎。
上為細散,入牛黃、鉛霜同研令勻。
每服2錢,以淡竹瀝2合調下;如無竹瀝,磨犀角溫水調下亦得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一。
鉛霜1分,甘草1分(半生半熟,搗羅為末)。
懸垂腫脹疼痛。
上為散。
每服半錢,以綿裹含,咽津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五。
鉛霜1分(細研),磁藥1兩(細研),馬牙消1兩(細研),龍腦1分(細研),羚羊角屑2分,黃耆1兩(銼),黃芩2兩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。
風熱上攻胸膈,咽喉腫痛,心神煩熱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1錢,以冷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五。
鉛霜(細研)半兩,牛黃(細研)半兩,半夏(湯浸7遍去滑)半兩,龍腦(細研)半兩,白附子(炮裂)1分,馬牙消1分,防風(去蘆頭)1分,硃砂(細研)1分,天竹黃(細研)1分,犀角屑1分,細辛1分,黃芩1分,甘草(炙微赤,銼)1分。
小兒脾風多涎,心胸壅悶,不下乳食,昏昏多睡。
上為細散,入研了藥令勻。
每服1字,用姜蜜溫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九。
鉛霜1分,膩粉1分,柳絮礬1分,川樸消1分。
渴利煩熱,皆生癰疽,赤焮疼痛,心煩不得眠臥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半錢,以冷水調下,每日夜4-5次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三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八○。
鉛霜1分(研),川升麻半兩,黃藥半兩,硼砂1分(研),地龍半兩(微炒),馬牙消1分(研),寒水石半兩(研),蛇蛻皮半兩(燒為灰),牛黃半兩(研),太明玄精半兩(研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熱病,咽喉腫痛不利。
上為細散,入研了藥令勻。
每服1錢,以新汲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八。
鉛霜3分(細研),金箔100片(細研),銀箔200片(細研),麥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,黃連半兩(去須),子芩半兩,犀角屑半兩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雞膍胵1兩半(微炙),知母半兩,土瓜根半兩,苦參半兩(銼)。
消中久不愈,乾瘦少力,心神煩亂,眠臥不安。
上為細散,入前3味同研令勻。
每服1錢,以清粥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三。
鉛霜半兩,綠豆粉半兩。
小兒渾身赤,或瘀腫,或如火丹,煩渴,壯熱。
上為細散。
以蕓薹菜汁調,塗之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一。
鉛霜1分,龍腦半錢,滑石1分。
口舌瘡。
上為細散。
每用少許貼瘡上。有涎即吐卻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六。
鉛白霜2錢,粉霜2錢,馬牙消2錢,硃砂2錢。
上焦熱,口生白瘡,膈中疳氣。
上為末。
每服少許,置於口內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五。
南硼砂、柿霜、糖霜、鉛白霜各等分。
咽喉腫痛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半錢,食後逐旋摻嚥下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一。
鉛白霜半兩。
室女月水滯澀,心煩恍惚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1錢匕,溫地黃汁1合調下;如無地黃汁,用生乾地黃煎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一。
鉛白霜1分,馬牙消1兩。
傷寒3日後,心煩躁熱狂言。
上為末。
每服半錢匕,小兒1字匕,生薑蜜水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三。
鉛霜1分,馬牙消1兩,龍腦1分,硃砂半兩,鐵粉1兩。
傷寒、時氣,心熱,狂言恍惚,臥不安席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,竹葉湯放溫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五十三引《神巧萬全方》。
鉛霜(研)1兩,白礬(燒灰)1兩,黃柏(去粗皮,蜜炙)1兩,麝香(研)1錢。
乳石發動,口舌生瘡。
上為散。
每用半錢匕,摻瘡上。有涎即吐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三。
鉛白霜(研細)不拘多少(炙,炒)。
大人、小兒卒患口瘡。
取少許,敷痛處。1-2度即愈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九九引《聖惠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