醒脾散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五: 醒脾散

配方組成

人參5錢(去蘆),丁香1錢,赤茯苓5錢,藿香葉5錢,白朮5錢,白姜2錢(炮),甘草(炙)3錢,木香2錢(炮),厚朴(姜制)、南星(大者)3個,縮砂仁1兩(同南星炒)。

功效主治

嬰孩吐瀉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,大棗,水煎燒鹽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五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引《四十八候》: 醒脾散

配方組成

南星1個(去皮臍,用硃砂入在南星臍內令滿,以面裹煨,火炮令黃,作散),白朮1分。

功效主治

慢脾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更入麝香少許,煎冬瓜子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引《四十八候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五: 醒脾散

配方組成

人參1分,木香1分,茯苓1分,陳皮(去白)1分,甘草(炙)1分,草豆蔻(去皮)1分,厚朴(用硇砂1錢,膽水1碗,入此2味煮令幹,切細,卻焙)1分,白朮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吐瀉,脾困多睡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冬瓜子煎湯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五。

《仙拈集》卷三引王牧齋方: 醒脾散

配方組成

大黃2錢,檳榔2錢,黑豆醜2錢,白朮2錢,炙草3分,木香3分,人參3分。

功效主治

痰嗽喘急,吐瀉腹脹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-5分,蜜調滾水下。如不能食,蜜拌抹乳上。服2次自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仙拈集》卷三引王牧齋方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引《茅先生方》: 醒脾散

配方組成

馬芹子、白殭蠶、丁香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慢脾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用炙橘皮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引《茅先生方》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八引《朱氏家傳》: 醒脾散

配方組成

天南星1兩,大麥芽1兩,白附子1兩,良姜(用水煮天南星,煮幹,只用南星,去良姜。以水1盞煮幹,焙)1兩,草果子(去皮,用面裹,煨香)2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脾積冷多困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用冬瓜子煎湯調,不去瓜子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八引《朱氏家傳》。

《得效》卷十二: 醒脾散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白朮、白豆蔻、甘草、乾薑、藿香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脾胃虛弱,吐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或半錢,薑湯下;如醒脾胃,冬瓜子仁米飲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得效》卷十二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四: 醒脾散

配方組成

大天南星1個(重2錢以上者),硃砂1塊(如黃豆大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脾胃氣滯,吐食,並一切慢驚風,危困多睡。

炮製方法

以天南星(熱湯浸7次)開臍,入硃砂,用淨薄紙溼裹,開地穴,深4寸,方圍8寸,藥仰安穴內,地上以黃泥餅蓋,用泥固濟,以炭火於地上燒,候火盡冷後,取研為細末,入腦、麝少許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至半錢,煎金錢薄荷湯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四。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十一: 醒脾散

配方組成

肉豆蔻1個,檳榔1個,胡椒24粒,茯苓2錢,木香1錢,藿香1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慢驚,吐瀉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1錢,用水1盞煎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十一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九引《吉氏家傳》: 醒脾散

配方組成

厚朴1兩(細銼,用水1盞,硇砂1豆許煮,取出,焙乾,稱1錢),草果子1個(面裹煨,去皮及面),人參1錢,茯苓1錢,甘草(炙)半錢,陳皮(去白)半錢,白豆蔻1個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吐瀉,傳成慢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冬瓜子煎湯調下;棗湯亦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九引《吉氏家傳》。
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: 醒脾散

配方組成

天南星(沸湯浸洗7次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吐瀉初定,脾胃虛弱,恐生風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歲兒半錢匕,用河水7分盞,加冬瓜子7粒,同煎至半,放溫旋旋與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。

《幼幼新書》(人衛本)卷二十一引《茅先生方》: 醒脾散

配方組成

木香(用溼紙裹,熱灰內煨)、白茯苓、白朮(溼紙裹,熱灰內煨,令紙幹為度)、人參、草果子(去皮)、甘草(炙)、陳橘皮(去瓤)、紫蘇子各等分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水6分盞,加生薑1片,棗子半個,同煎4分,通口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(人衛本)卷二十一引《茅先生方》。

《醫方大成》卷十引湯氏方: 醒脾散

配方組成

人參(去蘆)1分,橘紅1分,甘草(炙)1分,白朮1分,白茯苓1分,木香1分,全蠍半兩,半夏曲、白附子4個(炮),南星、陳倉米200粒。

功效主治

吐瀉不止,痰作驚風,脾困不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水半盞,加生薑1片,大棗1枚,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大成》卷十引湯氏方。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八: 醒脾散

配方組成

人參(去蘆頭)、白朮、白扁豆(炒)、白附子(炮)、天麻、酸棗仁(生用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脾困昏睡,面色青白,內生虛風,不進乳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乳食前煎生薑、棗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八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引鄭愈方: 醒脾散

配方組成

藿香葉1錢,人參1錢,白茯苓1錢,天南星1個(重7錢者,去心,入縮砂1錢丁香1錢,在南星內上面,卻用星心封口,慢火焙熟,切碎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吐瀉,脾胃生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入冬瓜子少許,同煎至3-5沸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引鄭愈方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七引《劉氏家傳》: 醒脾散

配方組成

人參2分,丁香20粒,白茯苓1分,白朮1分,藿香1錢,甘草(炙)1錢,天南星1個(重7-8錢去心,用縮砂仁20個在天南星內,面裹煨熟,面焦黃為度,去面不用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吐瀉脾困,病後神昏嗜睡,脈弱氣短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水6分,加生薑3片,冬瓜子14粒,同煎3分,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七引《劉氏家傳》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七引《孔氏家傳》: 醒脾散

配方組成

人參(碾)、天南星(碾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因吐,胃虛生風,胃氣欲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旋抄,每服2味各半錢,加冬瓜子3-7粒,水1盞半,煎2茶腳許,通口服,不拘時候。胃氣生為度。大人亦可服,須倍煎之,以知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七引《孔氏家傳》。

《直指小兒》卷二: 醒脾散

配方組成

全蠍(焙)半錢,白附子(炮)1錢,天麻(焙)1錢,甘草(炙)1錢,人參1錢,白茯苓1錢,石菖蒲(細節者)1錢,木香1錢,石蓮肉1錢,白朮1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吐瀉,脾困不食,痰作驚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字,加生薑、大棗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直指小兒》卷二。

《準繩·幼科》卷九: 醒脾散

配方組成

甘草(炙)1錢,冬瓜子半兩,防風半兩,人參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搐後不語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加竹葉、燈心各少許,同煎至7分,去滓,食後、臨睡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準繩·幼科》卷九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九引丘松年方: 醒脾散

配方組成

大天南星1兩(每1個銼作5大塊,用生薑1兩切作片,厚朴1兩銼碎,水3升煮,令南星透,揀去厚朴,生薑,只用南星,薄切,焙乾),冬瓜子120粒,白茯苓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慢驚脾困,及大患後全不進乳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水半盞,加生薑1片,煎至3分,溫服;或用蟬殼煎湯調下亦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九引丘松年方。

《活幼口議》卷十四: 醒脾散

配方組成

木香(炮)1錢,全蠍(炒)半錢,天麻(炒)1錢,人參1分,白茯苓1錢,白朮(炒)1錢,甘草(炙)1錢,白殭蠶(炒)1錢,白附子(炮)1錢。

功效主治

嬰孩小兒吐瀉不止,痰作驚風,脾困昏沉,默默不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大者加服,水少許,加棗子同煎至5-7沸,通口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活幼口議》卷十四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