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地黃汁半升,生天門冬汁半升,萎蕤2兩,細辛1兩,甘草1兩(生,銼),芎藭1兩,白朮1兩,生麥門冬2兩(去心),黃耆1兩半。
脾熱,唇焦枯,無潤澤。
上銼細,綿裹,酒浸1宿,以豬脂2斤,煎令藥焦黃,綿濾去滓,納鍋中,後下地黃、天門冬汁,熬令稠,瓷器中盛。
每服不拘時候,含咽半匙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六。
生地黃半斤(取汁),刺薊半斤(取汁),杏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黃,別研),阿膠半兩(搗研,炒令黃燥,為末),蜜1合。
小兒鼻衄不止。
上藥都入銀鍋中,以慢火熬為膏。
每服1錢,用新汲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九。
生地黃5升,棗膏6合,白蜜7合,酒1升,犛牛酥4合,生薑汁3合,紫蘇子1升(研,以酒1升絞取汁),鹿角膠4兩(炙末)。
上藥先煎地黃等3分減一,納蜜酥,以蜜調入膠末,候煎成,以器盛之。
酒和服。
《外臺》卷十六引《延年秘錄》。
生地黃(洗淨)、枸杞子(去梗)、五味子(去枝)各等分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70丸,食前鹽酒,鹽湯、米飲飪下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九。
生地黃5斤(洗,切,以木杵臼搗,絞汁),黃精12斤(洗,切,以木杵臼搗,絞汁),白蜜5升。
乳石藥氣發熱,風熱相併,致癰腫瘡痍,經年不愈。
上3味汁相和於銀石器中,慢火煎如膏為度,以瓷盒盛。
每服生薑湯調下半匙至1匙,日2夜1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三。
生地黃5斤(搗,研,絞取汁令淨),黑豆1升(以水3升,煎至1升,絞去豆),大甜石榴3顆(去蒂萼和子皮,同搗研,取汁),晚蠶沙(炒)2兩,海桐皮(炙,銼)3兩,肉桂(去粗皮)2兩,山芋2兩。
中風,手足不隨,或拘攣屈伸不得,口眼斜,偏風疼痛,或(疒帬)痺沉重,病在筋骨;兼治婦人產後風血惡疾。
上7味,先(口父)咀4味,如大麻粒。於銀石鍋中,先煎地黃汁20-30沸,次下石榴、黑豆汁,又煎20-30沸,即下(口父)咀4味,勿停手攪,慢火煎至濃,用生帛絞去滓,次下好酥2兩,再煎勻,攪如稠膏,即收於不津器中。
切慎房室。
每日空腹以無灰酒1盞調煎半匙頭,攪和服之,如疾甚者,加至1匙頭,每日3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。
生地黃汁1升,白蜜3合,生麥門冬汁3合,酥3合。
小兒壯熱,心煩,眠臥不安。
上藥於銀鍋中,以慢火熬如稀餳。
每服半茶匙,以溫水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二。
生地黃汁1升,生藕汁3合,青蒿汁3合,生薑2兩(取汁),蜜4兩,酥1兩,柴胡1兩(去苗),知母2兩,雞蘇葉1兩。
婦人勞熱至甚,吐血不止,心煩神躁,少思飲食。
上為散,與煎藥汁同於銀器中攪令勻,慢火煎成膏,收入瓷盒中。
每服半匙,以清粥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二○。
生地黃(取自然汁)8合,黑餳3合,白蜜3合,白沙糖3合,生薑汁1合,川升麻3兩(搗末),鹿角膠3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杏仁3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令黃,研如膏),酥3合。
肺臟虛熱,咳嗽,咽乾痛,時唾膿血。
上藥都於銀鍋中,以慢火煎,攪勿住手,候稀稠得所,以不津器盛之。
每次含1茶匙,咽津,不拘時候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四十六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六二。
生地黃1錢,當歸1錢,黃耆(炙)1錢,黃連1錢,黃芩1錢,甘草(炙)1錢,麻黃根1錢,黃柏1錢,浮小麥1錢。
陰火盜汗。
水2盞,煎8分,溫服。
《醫統》卷五十一。
生地黃汁2升,生天門冬汁2升,蜜5合,酥3合,生薑汁2合,貝母2兩(煨微黃),五味子2兩,紫菀2兩(去苗土)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鹿角膠5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杏仁3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,研)。
咳嗽上氣,心膈煩悶,痰唾不利。
上為末,研令極細,後取諸藥汁及杏仁、酥、蜜等同於銀器中,以慢火熬,不住手攪,候如膏,即收於不津器中。
含1茶匙,咽津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六。
生地黃5斤(搗,絞取汁),黑豆1升(以水4升,取1升半,去豆),大甜石榴5顆(搗,絞取汁),荊芥半升,枸杞根2升(細銼,入水1中盞,搗,絞取汁),竹瀝半升,桑根白皮1升(細銼,入水1中盞,搗,絞取汁),白蜜5兩,羚羊角屑1兩,天門冬(去心,焙)1兩,天麻1兩,酸棗仁(微炒)1兩,當歸(銼,微炒)1兩,羌活1兩,薏苡仁1兩,蠶沙(微炒)1兩。
妊娠中風,筋脈攣急,口眼斜,面板頑麻,言語常澀。
先將前8味藥汁相和於銀石鍋中,慢火熬如稀餳;餘藥搗細羅為末,研令細,入前煎中,攪令勻,瓷器中盛。
每服以溫酒下1大匙頭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四。
生地黃汁5合,生薑汁1合,白蜜2兩,麻黃2兩(去藕節),杏仁2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白前1兩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。
心肺暴熱,咳嗽不止。
上件藥,先搗羅麻黃、白前、甘草3味為末,於銀鍋中納地黃汁等,下諸藥末,以慢火熬成膏,收於不津器中。
每服1茶匙,含化咽津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六。
生地黃汁1升,赤蜜1升,人參3兩,茯苓3兩,芍藥3兩,白朮3兩,甘草2兩,生麥門冬1升,石膏6兩,生萎蕤4兩,乾地黃3兩,蓴心1升,遠志2升。
脈熱極則血氣脫,色白乾燥不澤,食飲不為肌膚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鬥2升,煮人參以下11味,取2升7合,去滓,下地黃,蜜更煎,取3升5合,分4服。
《千金》卷十三。
生地黃汁3升。
虛熱及血利。
上納汁銅器中,於炭火上煎令如飴。
服2合。
《醫心方》卷三引《經心錄》。
生地黃根不拘多少。
癰疽,瘡癤,痔熱。
上春絞取汁,復重春絞取之,盡其汁,乃除去滓;以新布重絞其汁,去滓碎濁,令清淨;置罐中,置釜湯上煮罐,勿塞全邊,令湯氣得洩不沓也。煎地黃汁竭減半許後煎下,更以新布絞去廢雜結濁滓,穢去復煎竭之,令如飴糖成煎。能多作為好,少者不可減3升汁。
《醫心方》卷十三引《古今錄驗》。
生地黃汁3升,赤蜜1升,石膏1升(碎,綿裹),升麻3兩,射干3兩,子芩3兩,生玄參8兩,梔子仁4兩,葳蕤4兩,甘草2兩(炙)。
脾勞熱,身體眼目口唇悉萎黃,舌本強直,不能得嚥唾。
上切。
忌海藻、菘菜、蕪荑。
以水7升,先煮石膏等,取2升,去滓,下生地黃汁,更煎取4升,綿捩,分為4服。
《外臺》卷十六引《刪繁方》。
生地黃汁1升,玄參汁5合,蜜5合,車前汁5合,升麻2兩,細辛2兩,芍藥3兩,梔子3兩(切)。
肝實熱眼痛。
上切。
以水5升,煮升麻等4物,取1升5合,去滓,下生地黃等汁、蜜,沸成煎,分5-6服。
《外臺》卷二十一引《刪繁方》。
生地黃汁5合,生栝樓根汁5合,蜜2合,生麥門冬汁5合,酥1兩,生藕汁1合。
熱病,心胸煩熱,口乾,皮肉黃。
上藥一處相和,於鍋中熬令稍稠。
每服不拘時候,抄服半匙。
《聖惠》卷十八。
生地黃汁4升,生地骨皮1升,生天門冬(去心)1升,生麥門冬汁1升,白蜜1升,竹葉(切)3合,生薑汁3合,石膏8兩(碎),栝樓5兩,茯神4兩,萎蕤4兩,知母4兩。
胸中熱。
上(口父)咀,以水1鬥2升,先煮藥取3升,去滓,納地黃、麥門冬汁,微火煎5沸,次納蜜、薑汁,煎取6升下之。
每服4合,稍加至5-6合,日2夜1。
《千金翼》卷十八。
生地黃汁1升,生薑汁2合,生麥門冬汁半升,牛酥5兩,白蜜半斤,棗肉30枚(研),桂心1兩,貝母1兩(煨令微黃),細辛1兩,杏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,研如膏),菖蒲1兩,皂莢子仁1兩(微炒)。
肺臟氣壅,外傷風冷,語聲嘶不出,咽喉幹痛。
先將前6味相和於銀鍋中,慢火熬令稀稠得所;後藥搗細羅為散,入前地黃煎中,攪令勻。
取1茶匙,含化咽津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六。
生地黃8兩,茯苓1斤,麥門冬1斤(去心),桃仁半升(去皮尖),甘草1尺(炙),人參3兩,石斛4兩,桂心4兩,紫菀4兩。
婦人產後虛羸短氣,胸脅逆滿。
上藥合搗篩,以生地黃汁8升,淳清酒8升,合調,放銅器中,置炭火上,納鹿角膠1斤,數攪之,得1升;次納飴3升,白蜜3升,於銅器中釜湯上煎令調,藥成。為丸如彈丸大。
食前服1丸,日3次。不知,稍加至2丸。
《千金翼》卷七。
生地黃汁1升,生薑汁1合,白蜜5合,生麥門冬汁3合,酥5合,白沙糖3兩,杏仁3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,研)。
肺熱吐血,口乾心燥。
上藥都煎成膏。
每服半匙,含化咽津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