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氣丸

《普濟方》卷一四七: 通氣丸

配方組成

葫蘆巴1兩(炒),補骨脂7錢半,玄參5錢,杜仲1兩(炒斷絲),川楝子1兩半(酒浸),三稜5錢,羌活5錢,茴香5錢,麻黃2錢(去節。春夏3錢)。

功效主治

少陰不足,腎氣微少,忽為寒熱,太陽下陷腎中,腎氣奔迫,內動三焦,或發熱頭疼,咳嗽痰促,或右脅牽痛,或傳為疹子,其脈左尺沉而弦,按之則虛大而澀。又治上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麵糊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-70丸,空心薑湯或鹽酒任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四七。
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: 通氣丸

配方組成

海藻1兩,海帶1兩,昆布1兩,木通1兩,甘草1兩,訶子半兩,薄荷半兩,杏仁少許(湯浸,去皮尖)。

功效主治

癭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。

注意事項

忌食油膩物。

使用方法

每夜噙化1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。

《仙拈集》卷二: 通氣丸

配方組成

甘草5分,甘遂5分,麝香1分。

功效主治

氣閉耳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入蔥管內,塞耳中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仙拈集》卷二。
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: 通氣丸

配方組成

海藻5枚,海帶5枚,昆布5枚,澤瀉5枚,木通5枚,豬靨5枚,羊靨5枚,海蛤、連翹。

功效主治

癭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研靨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臨臥噙化嚥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。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九: 通氣丸

配方組成

附子1只(大者,生,去皮臍,切薄片),大蒜頭5枚(剝去皮苗,捶令碎),赤小豆5兩(揀淨。以上3味放於砂鍋內,加水3升煮,漸添至5升,慢火煮幹為度,只取附子焙乾為末,餘藥不用),白花商陸根半兩,南木香、沉香各2錢(不見火),車前子。

功效主治

脾腎氣虛,腎水流溢,四肢作腫,面目虛浮,腰腳腫脹,遊走不定,小便赤澀,大便秘結,脹滿氣痞,腳膝無力,食少倦怠,漸成水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同附子為細末,用薏苡仁末水煮作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0-50丸,空心、食前以薏苡仁煎湯送下,1日2-3次,病重者1日5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五: 通氣丸

配方組成

木通(銼)1兩,射干1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)1兩,惡實(微炒)1兩,昆布(洗去鹹,焙)1兩,訶黎勒(煨,去核)1兩,海藻(洗去鹹,焙)1兩,黃耆(銼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3分。

功效主治

癭氣,咽喉腫塞,毒氣壅悶不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日早、晚各含化1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五。

《外臺》卷十引《深師方》: 通氣丸

配方組成

膠飴5斤,蜀椒2升(汗),烏頭7分(炮),桂心6分,大附子5枚(炮),乾薑4分,人參4分,杏仁1升,天門冬10分,蜈蚣5節(去頭,炙)。

功效主治

咳嗽上氣,喉咽中腥臭,虛氣攪心,頭痛眼疼,耳中嘈嘈,風邪毒注天行,食不生肌,胸中膈塞,嘔逆多唾,噁心,心下堅滿,飲多食少,療疰並淋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搗杏仁為膏,納藥末於膏中搗千下,烊膠飴,攪令調和為丸,如半棗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豬肉、冷水、生蔥、鯉魚等物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枚,晝日6-7、夜2-3服。令胸中溫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引《深師方》。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五: 通氣丸

配方組成

丁香皮5兩,黑牽牛5兩,京三稜(炮,切)2兩,蓬莪術(炮,切)2兩,青橘皮(去白)2兩,陳橘皮(去白)2兩,白朮2兩,益智仁2兩,茴香(炒)1兩,蘿蔔子(炒)1兩,縮砂仁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噎塞滿悶,腹脅脹急,小腸氣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-30丸,食後蘿蔔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五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