豬肚黃連丸

《外臺》卷十一引《肘後方》: 豬肚黃連丸

配方組成

豬肚1枚(洗,去脂膜),黃連(末)3斤。

功效主治

小便數。疳熱流注,遍身瘡蝕,或潮熱肚脹,或渴。

炮製方法

以黃連末納豬肚中蒸之,一石米熟,即出之,曬乾,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豬肉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1日2次。漸漸加,以愈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一引《肘後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九: 豬肚黃連丸

配方組成

豬肚1枚(洗,去脂膜,不切破),黃連(去須,搗羅為末)5兩。

功效主治

消渴變為消中,飲食到胃,即時消化,小便多而色白,所食多而不覺飽。

炮製方法

以大麻子仁2合爛研,以水4升,調如杏酪汁,煮豬肚,候爛取出,入黃連末在內,密縫肚口,蒸令極爛,乘熱切細,和黃連末以木臼搗之,候可丸,即為丸如梧桐子大,曬乾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溫水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九: 豬肚黃連丸

配方組成

豬肚1具(以童便1鬥煮令爛,切,研如泥),黃連(去須)1兩1分,柴胡(去苗)1兩半,白朮1兩,鱉甲(醋浸,炙令黃)1兩半,紫菀(去苗土)1兩半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生研)1兩半,桂(去粗皮)1兩,陳橘皮(去白皮)1兩,乾薑(炮裂)3分,人參1兩1分,蕪荑仁(炒令香)3分。

功效主治

勞瘦。

炮製方法

上除豬肚外,搗羅為末,入豬肚,更搗1000杵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腹溫酒送下。漸加至40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三: 豬肚黃連丸

配方組成

豶豬肚1具(以童便煮令熟,細切,焙乾,搗為末),知母(銼,焙)2兩,蕪荑仁(炒)2兩,紫菀(去苗土)1兩,大黃(銼,微炒)1兩,鱉甲(去裙襴,醋浸,炙)1兩,檳榔(煨)1兩,蒼朮(米泔浸,切,焙)1兩,百部(銼,焙令幹)1兩,地骨皮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桔梗(炒)1兩,貝母(去心)1兩,柴胡(去苗)1兩,黃連(去須)1兩,龍膽(去蘆頭)1兩,人參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黃耆(銼)1兩。

功效主治

骨蒸虛勞,傳屍肺痿,咳嗽不止,困重羸瘦,壯熱,或即憎寒,腹內冷脹,四肢煩疼,飲食無味,頭疼口乾,涕唾稠粘,渴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空腹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三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