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慈菇(冬用根,夏用苗,焙)1兩,白礬(生)1兩,地茄兒(開紫花,結子,下垂1、3瓣,如御米相似,於春月寒食前後採,焙),白及1兩。
痔疾,痛疽發背腫滿。
上為細末,入飛羅面拌勻。
每用少許,冷水調稀稠得所,貼患處;癰疽發背腫滿,以藥敷瘡周圍,留病處頭腦,次用紙蓋貼之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三。
紫草茸1錢,綠升麻1錢,粉甘草1錢。
外實之人,皮膏厚,肉腠密,毒氣難以發洩,痘疹因出不快。
上切細。
水煎服。或與消毒飲同煎服尤妙。
《醫學正傳》卷八。
紫草2錢,木通1錢半,白芍藥(酒炒)5分,人參5分,蟬退5分,升麻5分,甘草5分。
氣弱,痘出不盡者。
《醫方考》卷六。
炒牛蒡2錢半,葛根2錢,荊芥1錢2分,蟬退30個。
癮疹初出,隱隱淹在肌肉內,已出即沒者。
酒1小杯,水1大杯半,煎6分,溫服。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二。
升麻、紫草茸、甘草、殭蠶、鼠粘(俱炒)、紫蘇、薄荷各等分。
黑痘如黑病,面板髮青紫紋。
每服4錢,水煎,溫服。
《痘疹會通》卷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