調中湯

《救偏瑣言·備用良方》: 調中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5分,陳皮4分,蟬蛻3分,川芎8分,甘草2分,扁豆1錢,枸杞1錢,谷芽6分。

功效主治

未痘時,先因吐瀉裡虛,隨感時行見痘,目眶低陷,神情睏倦者。

使用方法

上加生薑2片,大棗2個,水煎服。此權宜之劑也,精神稍醒,即當加減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救偏瑣言·備用良方》。

《外臺》卷一引《古今錄驗》: 調中湯

配方組成

大黃2兩,葛根2兩,黃芩2兩,芍藥2兩,桔梗2兩,茯苓2兩,藁本2兩,白朮2兩,甘草(炙)2兩。

功效主治

夏月及初秋,忽有暴寒,折於盛熱,熱結四肢,則壯熱頭痛;寒傷於胃,則下痢,或血或水,或赤帶下,壯熱且悶,脈微且數。

注意事項

忌海藻、菘菜,豬肉、酢物、桃李、雀肉等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9升,煮取3升,分3次服,服別相去二食久,勿以食隔。須取快下,壯熱便歇,其下亦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一引《古今錄驗》。

《外臺》卷八引《範汪方》: 調中湯

配方組成

薤白(切)1升,枳實6個(炙),橘皮3個,大棗12個,粳米3合,香豉6合。

功效主治

胃氣虛,不欲食,四肢重,短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切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6升,先煮薤,得4升,納諸藥,煮取1升半,適寒溫,分2次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八引《範汪方》。

《片玉痘疹》卷六: 調中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黃耆、炙甘草、白芍(酒炒)、白朮、木香、陳皮。

功效主治

痘瘡吐瀉止後。

使用方法

加大棗為引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片玉痘疹》卷六。

《外臺》卷十七引《古今錄驗》: 調中湯

配方組成

麥門冬半兩,幹棗1兩,茯苓半兩,甘草半兩(炙),桂心半兩,當歸半兩,芍藥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生蔥、海藻、菘菜、醋物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8升,煮取3升,去滓,每服1升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七引《古今錄驗》。

《痘疹傳心錄》卷十五: 調中湯

配方組成

當歸、芍藥、白朮、茯苓、木香、黃連、檳榔、枳殼。

功效主治

痢,裡急後重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痘疹傳心錄》卷十五。

《便覽》卷二: 調中湯

配方組成

蒼朮1錢2分,白朮1錢2分,當歸1錢2分,白芍1錢2分,滑石1錢2分,青皮1錢2分,黃芩1錢2分,黃連(姜炒)1錢2分,生地1錢2分,檳榔6分。

功效主治

痢不拘新久,紅白雜下,裡急後重,腹痛。

使用方法

上用水2鍾,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便覽》卷二。

《誠書》卷八: 調中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5分,白朮5分,茯苓5分,甘草(炙)5分,白芷5分,藿香5分,石蓮子(去心)5分,天麻(煨)5分,橘皮5分,木香5分,半夏曲5分,白扁豆(薑汁、炒)5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慢驚。

炮製方法

上細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房色49日。

使用方法

上加生薑、大棗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誠書》卷八。

《幼科直言》卷五: 調中湯

配方組成

生黃耆、白姜蠶、甘草、當歸、白茯苓、炒扁豆、炒白芍、苡仁、連翹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病後虛熱,生口瘡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科直言》卷五。
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八: 調中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1錢半(炒),當歸3錢,白芍1錢半(酒炒),茯苓1錢半,木香1錢,香附2錢(酒炒),蘇梗3錢,續斷3錢(酒炒),杜仲3錢(酒炒),砂仁1錢(炒)。

功效主治

孕婦腹痛脈弦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去滓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八。

《盤珠集》卷中: 調中湯

配方組成

當歸、白芍(炒)、川芎、甘草(炙)、附子(制)、肉桂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瀉痢。產後未滿月,風邪乘虛襲之,留於盲膜,散於腹肋,故腹中陣陣作痛,水谷不化,脹鳴洩瀉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盤珠集》卷中。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二: 調中湯

配方組成

藿香、枳實、砂仁、甘草、蒼朮、茯苓、陳皮、青皮、半夏、厚朴。

功效主治

風疹。由脾虛感受風邪而作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二。

《幼科釋迷》卷六: 調中湯

配方組成

茯苓1錢,當歸1錢,白芍1錢,陳皮1錢,白朮1錢半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一切浮腫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科釋迷》卷六。

《揣摩有得集》: 調中湯

配方組成

潞參1錢半,白朮1錢半(炒),雲苓1錢,蔻米5分(研),炮姜5分,砂仁8分(炒),木香1分,官桂1錢,扁豆1錢(炒),制草5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傷乳食,瀉後脾胃虛,噦,吐瀉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揣摩有得集》。

《女科指南》: 調中湯

配方組成

豬苓、茯苓、半夏、厚朴、大腹皮、陳皮、木瓜、甘草、紫蘇、木通、白朮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腹脹肋疼,洩瀉痢疾,或塊在腹中,或隱或現,並治敗血衝脾。

使用方法

加砂仁7粒,大棗3個(去核),生薑1片,煎水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女科指南》。

《雞峰》卷五: 調中湯

配方組成

陳粟米3兩(炒),縮砂1兩,香茸1兩,零陵香1兩,藿香1兩,香附子1兩,甘草1兩,白扁豆1兩。

功效主治

暑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生薑煎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五。

《症因脈治》卷二: 調中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、茯苓、當歸、黃耆、木香、廣皮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脾氣損傷。氣脹咽滿,噫氣,食不得下,四肢不和,面黃喘咳,腫脹脾洩,脈右關細軟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症因脈治》卷二。

《產育寶慶集》捲上: 調中湯

配方組成

良姜1兩,當歸1兩,桂心1兩,芍藥1兩,附子(炮)1兩,川芎1兩,甘草(炙)5錢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腹痛兼瀉痢。由產後腸胃虛怯、寒邪易侵,若未滿月,飲冷當風,則腹痛陣作,或如錐刀所刺,水谷不化,洞洩腸鳴,或下赤白,胠脅(月真)脹,或走痛不定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3錢匕,水3盞,煎1盞,去滓,熱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產育寶慶集》捲上。

《雞峰》卷十三: 調中湯

配方組成

厚朴4兩,枳實3兩,桂1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胃不調,冷氣暴折,客乘於中,寒則氣收聚,聚則壅遏不通,卒然脹滿,餘無所苦,脈弦遲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水2盞,煎至1盞,去滓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三。

《陳素庵婦科補解》卷二: 調中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、川芎、當歸、熟地、人參、黃耆、蒼朮、甘草、陳皮、川斷、香附、砂仁、柴胡、烏梅、大棗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四月,胎動不安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陳素庵婦科補解》卷二。

《陳素庵婦科補解》卷五: 調中湯

配方組成

陳皮、半夏、甘草、雲苓、歸身、川芎、白芍(酒炒)、生地、銀柴胡、秦艽、香附(酒炒)、益母草、丹皮、砂仁、煨姜、大棗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蓐勞,由外傷風冷,內傷憂勞思慮,月內將養失宜。外症咳嗽口渴,頭昏氣喘,四肢不舉,百節疼痛,寒熱如瘧,盜汗,心膈煩悶,沉重著床,病人睏倦,不知痛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陳素庵婦科補解》卷五。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七: 調中湯

配方組成

木香1錢(不見火),防風(去蘆)1分,黃耆(蜜炙)1分,炙甘草1分,人參(去蘆)2兩,白茯苓(去皮)2兩,當歸(去蘆,酒浸)2兩,熟乾地黃2兩(洗),罌粟殼(去頂蒂瓤)半兩(剪碎,蜜拌炒令黃)。

功效主治

赤白痢。由腸胃虛弱,冷熱之氣,乘虛相博,血滲入腸,則為瀉痢,重者血與膿相雜,狀如濃涕,輕者濃血上赤脈,狀如魚腦,日夜不絕,臍腹(疒丂)痛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大錢,水1盞,加生薑3片,棗子1個,煎至7分,去滓,食前通口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七。

《陰證略例》: 調中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、乾薑、白茯苓、甘草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內傷寒。寒熱間作,腕後有斑3-5點,鼻中微血出,兩手脈沉澀,胸膈四肢,按之珠無大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水1盞半煎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陰證略例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四六引《保生回車論》: 調中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2兩,茯苓1兩,丁香半兩,厚朴2兩(生薑汁炒),半夏1兩(湯浸7次,切,焙乾),甘草1兩(炙赤色),肉桂半兩(忌火),檳榔2對(銼碎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脾胃氣不和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盞,加生薑5片,同煎至7分,去滓,食前溫服,日進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四六引《保生回車論》。

《雲歧子脈訣》: 調中湯

配方組成

制厚朴1兩,陳皮(去白)1兩,制半夏1兩,白朮1兩半,人參5錢,甘草(炙)3錢。

功效主治

腹脹胃虛空,關脈浮者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1兩,水2盞,加生薑7片,煎至7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雲歧子脈訣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四: 調中湯

配方組成

枳殼2錢(煮過),陳皮1錢,半夏1錢,人參1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吐逆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水1盞,加生薑、大棗,煎至6分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四。

《保嬰撮要》卷七: 調中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木香、乾薑、藿香、香附(炒,去毛)、縮砂仁、甘草(炙)、丁香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傷乳食,瀉後脾胃虛,噦,吐瀉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保嬰撮要》卷七。

《醫統》卷八十三: 調中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、黃芩、白朮、桔梗、藁本、赤芍藥、白芍藥、甘草(炙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滯下。似瀉非瀉,似痢非痢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3錢,水1盞,煎至7分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統》卷八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七: 調中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10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0兩,紫河車2兩,甘草2兩(生)。

功效主治

胃熱腸寒,食已輒飢,小腹痛脹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,空心、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七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一: 調中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半錢,白茯苓半錢,川白芷半錢,白朮半錢,石蓮肉半錢,龍腦半錢,麝香半錢,蘆薈半錢,熊膽半錢,膩粉半錢(研),胡黃連1錢,使君子1錢,青黛(研)1錢,香墨半兩(研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急驚。

炮製方法

上胡黃連、使君子為末,餘研極細,滴水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丸,煎金錢薄荷湯磨下。經宿取惡物,便安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一。

《千金》卷二: 調中湯

配方組成

白芍藥4兩,續斷1兩,芎藭1兩,甘草1兩,白朮3兩,柴胡3兩,當歸1兩半,烏梅1升,生薑4兩,厚朴3兩,枳實3兩,生李根3兩,白皮3兩。

功效主治

曾傷四月胎者,當預服。

注意事項

海藻、菘菜、桃李、雀肉等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鬥,煮取3升,分4服,日3夜1,8日後復服1劑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二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