補心湯

《便覽》卷三: 補心湯

配方組成

川芎1錢,當歸1錢,生地1錢,芍藥(炒)1錢,桔梗1錢,幹葛1錢,陳皮1錢,前胡1錢,紫蘇1錢,半夏1分,枳殼5分,茯苓7分,甘草3分,木香3分。

功效主治

吐血發熱,咳嗽,胸前作痛,頭目昏眩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3片,大棗2枚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便覽》卷三。

《外臺》卷十五引《深師方》: 補心湯

配方組成

麥門冬3兩(去心),紫石英5分,紫菀2兩,桂心1尺,茯苓4兩,小豆24粒,人參半兩,大棗25枚(擘),甘草5寸(炙)。

功效主治

心氣不足,其病苦滿,汗出心風,煩悶善恐,獨苦多夢,不自覺者,咽喉痛,時時吐血,舌本強,水漿不通,手掌熱,心驚悸,吐下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海藻、菘菜、生蔥、酢物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8升,煮取2升4合,羸人分作3服,強人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五引《深師方》。

《得效》卷十五: 補心湯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3分,人參3分,前胡3分,半夏(湯洗7次,去滑)3分,川芎3分,橘皮半兩,枳殼(麩炒,去瓤)半兩,紫蘇半兩,桔梗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乾薑半兩,當歸1兩3分,白芍藥2兩,熟地黃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陰中生瘡,或痛或癢,如蟲行狀,淋瀝膿汁,陰蝕幾盡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大棗1枚,同煎,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得效》卷十五。

《千金》卷十四: 補心湯

配方組成

遠志4兩,蒲黃(1方用菖蒲)4兩,人參4兩,茯苓4兩。

功效主治

心氣不足,心痛驚恐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鬥,煮取3升半,分3次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十四。

《不知醫必要》卷二: 補心湯

配方組成

生地(酒炒)2錢,茯苓2錢,棗仁(即炒、杵)1錢5分,當歸(硃砂末拌)1錢5分,蓮仁(去心)1錢5分,麥冬(去心)1錢5分,竹葉10片,甘草7分。

功效主治

思慮過多,心神潰亂,煩躁不寐。

使用方法

加燈心1團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不知醫必要》卷二。

《元戎》卷十一: 補心湯

配方組成

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、人參、紫蘇葉、葛根、半夏、前胡、茯苓、枳殼、木香、陳皮、甘草、桔梗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虛熱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元戎》卷十一。

《內經拾遺》卷一: 補心湯

配方組成

茯神(去木)2錢,貝母(去心)2錢,麥冬(去心)2錢,生地(薑汁炒)2錢,天冬(去心)1錢,酸棗仁(炒)1錢,白芍1錢,當歸1錢,橘紅1錢,黃連8分,川芎8分,甘草2分。

功效主治

心血不足,心若掣。

使用方法

水2鍾,加生薑3片,煎8分,食後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內經拾遺》卷一。

《紅爐點雪》卷一: 補心湯

配方組成

當歸1錢,白朮8分(土炒),陳皮5分(去白),白芍5分(炙),生地7分,遠志5分(去骨),石菖蒲6分,麥冬7分(去心),酸棗仁5分(略炒),甘草3分,黃柏3分(童便炒),知母5分(童便炒),茯神5分(去木。1方加柏子仁、北五味)。

功效主治

驚悸怔忡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紅爐點雪》卷一。

《雞峰》卷十一: 補心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半兩,白朮半兩,茯苓半兩,茯神半兩,菖蒲半兩,遠志4錢,甘草3錢,桂3錢。

功效主治

心氣不足,驚悸汗出,心中煩悶,短氣,悲憂、獨語、自夢悉不自知,及諸失血舌本強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盞,加生薑3片,大棗1枚(擘破),同煎至7分,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一。

《千金》卷十四: 補心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3兩,甘草3兩,枳實3兩,當歸3兩,龍齒3兩,桔梗3兩,半夏5兩,桂心5兩,黃耆4兩,生薑6兩,茯苓2兩,大棗20枚,茯苓3兩,遠志3兩。

功效主治

奄奄忽忽,朝差暮劇,驚悸心中憧憧,胸滿不下食,陰陽氣衰,脾胃不磨,不欲聞人聲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鬥2升,先煮粳米5合令熟,去滓,納藥煮取4升,分服8合,日3夜3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十四。

《盤珠集》卷下: 補心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茯苓、炙甘草、熟地、當歸、白芍(酒炒)、棗仁、麥冬、小麥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傷寒,心氣虛不能主血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盤珠集》卷下。

《脈症正宗》卷一: 補心湯

配方組成

生地2錢,當歸8分,白芍8分,棗仁8分,茯神1錢,木通8分,五味6分,丹參1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脈症正宗》卷一。
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八: 補心湯

配方組成

棗仁3錢,生地5錢,黃連1錢半,丹參1錢半,白芍1錢半,元參1錢半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心虛挾熱,傷犯心包,心神煩熱而咯出血星,脈虛微洪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衝藕汁1杯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八。

《玉案》卷四: 補心湯

配方組成

當歸4錢,生地4錢,白芍1錢,玄胡索1錢,烏藥1錢,丹皮1錢,遠志1錢,茯神1錢,龍眼肉5枚。

功效主治

心氣虛耗,不能藏血以養心,故心痛,四肢厥冷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玉案》卷四。

《壽世保元》卷五: 補心湯

配方組成

當歸1錢2分,川芎7分,白芍(炒)1錢,生地黃1錢2分,白朮(去蘆)1錢,遠志(去心)8分,白茯神1錢2分,酸棗仁(炒)8分,麥門冬(去心)1錢,黃連(薑汁炒)1錢,元參5錢,甘草(炙)3錢。

功效主治

心血虛,驚悸怔忡,健忘不寐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一劑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壽世保元》卷五。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六: 補心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當歸、茯神、遠志、地黃、甘草、柏子仁。

功效主治

怵惕思慮,傷神涸血,心包絡痛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六。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二: 補心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(去蘆)1兩,枳實(去瓤,麩炒)1兩,龍齒1兩,當歸(去蘆,酒浸)1兩,桔梗(去蘆,炒)1兩,甘草(炙)1兩,遠志(湯泡,去心)1兩,白茯苓(去皮)1兩,茯神7錢(去木),黃耆1兩3錢(蜜塗,炙),半夏曲(炙)1兩6錢3分,桂心(去粗皮,幹)1兩6錢3分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4錢,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大棗2枚,煎至8分,去滓,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二。

《千金》卷十四: 補心湯

配方組成

紫石英2兩,茯苓2兩,人參2兩,遠志2兩,當歸2兩,茯神2兩,甘草2兩,紫菀2兩,麥門冬1升,赤小豆3合,大棗30枚。

功效主治

心氣不足,驚悸汗出,心中煩悶短氣,喜怒悲憂悉不自知,常苦咽喉痛,口唇黑,嘔吐血,舌本強,不通水漿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鬥2升,煮取3升,分3次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十四。

《嵩崖尊生》卷十二: 補心湯

配方組成

當歸1錢5分,川芎1錢,炙草1錢,生地1錢5分,遠志2錢5分,棗仁2錢,柏仁2錢,人參1錢,琥珀5分,茯神7分,膽星5分,石菖蒲6分。

功效主治

血虛顫動,心不寧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嵩崖尊生》卷十二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