蜀漆半兩,甘草半兩,知母半兩,龍骨半兩,牡蠣半兩。
小兒潮熱。百日兒壯熱,氣息雖得歇,眼不開,小便赤黃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4升,煮取1升,去滓,1歲兒少少溫服半合,每日2次。
《千金》卷五。
蜀漆1兩,常山1兩,人參1兩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大黃(炮)半兩。
瘧,發熱身黃,小便不利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5片,大棗3枚(擘),同煎至8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七。
蜀漆半兩,甘草半兩,天靈蓋1兩(塗酥,炙令黃),生黑豆1合,桃仁半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),烏梅肉7枚(微炒),竹葉1握。
勞瘧,發歇無常,日漸羸瘦。
上銼細。
以水3大盞,煎取1盞半,去滓,分為3服,空心1服,未發前1服,發時1服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二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○○。
蜀漆1兩,郁李仁(去皮,炒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柴胡(去苗)1兩,黃連(去須)1兩,射干1兩半,大腹1兩半,桑根白皮1兩半,芎1兩半,牽牛子(炒)1兩半,天雄(炮裂,去皮臍)1兩半,陳橘皮(去白,焙)3分,桂(去粗皮)3分,蒼朮(去皮)3分,桃仁(去皮尖雙仁)20枚。
三焦咳嗽,中滿氣逆,面目浮腫,咯唾痰飲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六。
蜀漆(即常山苗子,若用葉尤佳)1兩,桂心1兩,甘草1兩,茯苓1兩,黃耆5兩,生地黃1斤,知母2兩,芍藥2兩。
一切瘧疾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3錢,水煎服,不拘時候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二。
白薇2兩,蜀漆2兩,知母2兩,甘草(炙)2兩,苦參2兩,升麻2兩,龍膽2兩,常山4兩,大黃(別漬,後下)4兩,鱉甲(炙)3兩,石膏(碎)3兩,茯苓3兩,黃芩3兩,香豉2合(裹),獨蒜7顆(切),淡竹葉(切)1升。
瘧瘴癘,經百日或一年以上,服諸藥不能愈者。
上切。
忌肥膩、腥臊、滑物、生冷、海藻、人莧、大酢、菘菜、生蔥、生菜。
以水1鬥漬之,並春酒2升,合煮取3升,去滓,分3服,未發前1服,欲至發時又1服,皆溫之。當發日勿見人,在一靜房臥,藥滓置病兒頭邊,仍以藥汁塗手面,過時任出。
《外臺》卷五引《救急方》。
蜀漆葉1兩,黃耆5兩,桂心1兩,甘草1兩,黃芩1兩,知母2兩,芍藥2兩,生地黃1斤。
產後虛熱往來,心胸煩滿,骨節疼痛,頭痛壯熱,晡時輒甚,又如微瘧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鬥,煮取3升,分3次服。
《千金》卷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