葳蕤散

《聖惠》卷四: 葳蕤散

配方組成

葳蕤1兩,薏苡仁1兩,白鮮皮3分,麥門冬1兩(去心),茯神3分,犀角屑3分,石膏1兩,防風3分(去蘆頭),遠志3分(去心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心臟中風,精神昏昧,煩熱多汗,口乾面赤,驚悸頭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5分,去滓,入竹瀝半合,更煎1-2沸,不拘時候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二: 葳蕤散

配方組成

葳蕤1兩,秦皮(銼)1兩,甘菊花1兩,防風(去蘆頭)1兩,梔子仁1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1兩,黃連1兩半(去須),決明子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眼赤溼癢急。目赤痛,見明不得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食後溫服,夜臨臥時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三: 葳蕤散

配方組成

葳蕤1兩半,麥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,桔梗(去蘆頭)1兩,羚羊角屑1兩,木通(銼)1兩,子芩1兩,黃耆(銼)1兩,梔子仁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眼黑睛突出,風熱壅滯,上攻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入樸消1錢,食後溫服,臨臥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: 葳蕤散

配方組成

葳蕤2兩,五加皮1兩半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桑根白皮2兩(銼),薺苨2兩,麥門冬1兩(去心),石膏2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毒腳氣上攻,心神煩悶,言語謇澀,頭痛氣急。腳氣因乳石發動,服升麻湯漸退,語雖不澀,但口乾唇焦,頭痛氣急兼嗽,此是腳氣退,乳石氣衝上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十二: 葳蕤散

配方組成

葳蕤1兩,柴胡1兩(去苗),羚羊角屑3分,石膏3兩,川樸消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桑根白皮1兩(銼),肉桂半兩(去皺皮),厚朴3分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10日以上,餘熱不解,時發僧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入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一: 葳蕤散

配方組成

葳蕤1兩,柴胡1兩(去苗),羚羊角屑3分,石膏1兩,桑根白皮1兩(銼),川樸消1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數日,頭痛,潮熱不退,或發憎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: 葳蕤散

配方組成

葳蕤半兩,川大黃半兩(銼,微炒),川升麻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黃芩半兩,大青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傷寒2-3日,已服藥得汗後,餘熱未除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十四: 葳蕤散

配方組成

葳蕤1兩,桂心半兩,木香3分,雄鼠糞27枚,荊芥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氣血未平,複合陰陽,成陰陽易病者,即小腹拘急,陰腫,身體熱,毒氣衝心胸,頭重不能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分為5服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三: 葳蕤散

配方組成

葳蕤1分,羚羊角屑1兩,蕤仁半兩(湯浸,去赤皮),蔓荊子3分,甘菊花半兩,羌活3分,玄參3分,芎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。

功效主治

青風內障瞳仁,雖在昏暗,漸不見物,狀如青盲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入竹葉2-7片,煎至6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八: 葳蕤散

配方組成

葳蕤1兩,犀角屑3分,川升麻3兩,黃芩1兩,大青3分,梔子仁半兩,川大黃2兩(銼碎,微炒),川樸消1兩,甘草半兩(生,銼)。

功效主治

乳石發動,頭面熱,四肢煩疼,大小便壅滯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溫溫頻1服。以快利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八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