荊芥穗1兩,槐花(炒焦)1兩,石菖蒲1兩半。
脈痔下血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食前米飲調下,日2服。
《三因》卷十五。
荊芥3分,雞肶胵、桑螵蛸2-7個(微炒),蔥白2-7莖,鼠1只(燒為灰,別細研),薤白2-7莖。
傷寒後未平復合陰陽,為易病,氣欲絕者。
上為細末,和勻。
分為5服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,入鼠灰末半錢,攪令勻,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四。
荊芥1兩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前胡1兩,麻黃2兩(去根節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白朮1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。
傷寒2日,頭項強,四肢煩疼。
上為末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入生薑半分,大棗3個,煎至6分,去滓稍熱服,不計時候。以衣覆出汗。
《聖惠》卷九。
荊芥根(瓦上焙乾焦,存性)、茴香各等分。
血崩年深。
上為末。
每服3錢,溫酒調下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十引梁國佐方。
荊芥穗不拘多少。
多年溼癬。
以瓦罐子盛,鹽泥固濟,只留一竅,用炭火燒,候出清煙,便撥去火,用溼泥塞了竅子,放冷取出,研為細散。
每用末5錢匕,入麝香1錢匕,膩粉5錢匕,同研勻細,先以口含鹽漿水抓洗令破,帛子搵了,生油調藥塗患處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七。
荊芥穗(陳者)1兩,狗脊(去毛,銼)1兩。
痔疾下血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匕,濃煎木賊湯調下;若瀉血甚者,加酸石榴皮等分為散,淡醋湯調下,不拘時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二。
荊芥(去莖)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。
腸風,脫肛。
上為末,拌勻。
每服2錢匕,入臘茶末1錢,以熱湯點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三。
荊芥穗1兩,當歸(切焙)1兩,續斷1兩,芎藭(銼)1兩。
傷折風腫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四。
荊芥、石膏(煅)各等分。
頭風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加生薑3片,連須蔥白3寸,用水1盞,同煎至7分,食後服。
《續本事》卷二。
荊芥4兩,防風(去蘆頭)1兩,白蒺藜(炒,去刺)1兩,白殭蠶(炒去絲嘴)1兩,杏仁(去皮尖,炒)1兩,甘草(炙)1兩。
肺風齄皰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食後茶清調下。
《楊氏家藏書》卷二。
荊芥穗、薄荷葉(去土)、細辛(去葉土)、甘草(炙)各等分。
風蟲牙痛,牙槽浮腫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茶調下;或用藥5錢,水1大碗,煎3-5沸,通口慢慢盥漱亦得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一。
柴胡、半夏、人參、甘草、黃芩、生薑、大棗,荊芥穗5錢,枳殼5錢(麩炒,去瓤)。
產後經水適斷,感於異證,手足牽搐,咬牙昏冒,服秦艽湯前證已退者。
煎服。
《保命集》卷下。
荊芥穗1兩3錢,桃仁5錢(去皮尖,炒)。
產後風虛血眩,精神昏昧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3錢,溫水調服。
《保命集》卷下。
荊芥穗、縮砂仁各等分。
腸風下血,溺血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3大錢,用糯米飲調下,不拘時候,日3次。
《百一》卷十四。
荊芥穗1兩,藿香葉1兩,芎藭2兩,莎草根(炒去毛)2兩,石膏(研如粉)1兩半,龍腦(研)1錢。
肺壅腦熱,鼻淵不止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食後荊芥湯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—一六。
荊芥3兩,雀腦芎3兩,當歸半兩,人參半兩,桂心3分,牡丹皮3分,羌活3分,防風3分,苦梗3分,大腹子3分,甘草3分,蒲黃3分,白茯苓3分,枳殼3分,厚朴3分,半夏3分,杏仁3分,款冬花3分,附子(炮)1兩,乾地黃1兩,鱉甲1兩,白芍藥1兩,北柴胡1兩,黃耆1兩,乾薑半分,木香半分,沉香1分。
血風諸般疾,產後諸疾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加生薑3片,大棗1個,水1盞,煎至7分,溫服。
《婦人良方》卷五。
陳皮(去白)1兩,麻黃(去節)1兩,香附子1兩,甘草1兩,荊芥穗2兩,厚朴2兩,草果仁3個,白芷半兩,桂心半兩。
時氣風溫,寒熱瘴瘧,往來潮熱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4錢,加生薑3片,大棗2個,水煎服。
《雲岐子保命集》卷下。
荊芥半兩,熟艾半兩,木鱉子(去殼)半兩,寒水石(煅)3錢。
痔瘡。
上(口父)咀。每用半兩,入橘葉49片同煎,令香熟,卻以有蓋桶子,於蓋子上開口,傾藥汁在內,乘熱燻;稍溫,則以手澆水,略略洗之。仍留汁更可用1次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六。
荊芥穗1兩,當歸1兩,赤芍藥1兩,黃連2兩。
肝塞滯,熱毒不可宣通,目急癢痛。
上為粗末。
每用2錢,水2盞,煎3沸,濾去滓,熱洗眼。
《御藥院方》卷十。
防風、天花粉、羌活、生地黃、當歸、蟬蛻各等分。
小兒赤丹。
水煎服。
《醫學綱目》卷三十七。
防風、荊芥、升麻、甘菊、木通、黃芩(炒)、羌活、甘草、蔓荊子。
風熱上壅,耳閉塞或耳鳴及出膿。
水煎服。
《赤水玄珠》卷三。
荊芥穗1兩,人參1兩,白朮1兩,當歸(切細,焙)1兩,黃耆1兩,芍藥1兩,桂(去皮)1兩,柴胡(去苗)2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榮衛虛弱,外為風邪相乘,翕翕發熱,淅淅惡寒,無有時度,肢節如解,手足痠痛,頭目昏暈,久不治成勞氣者。
上為末。
每服5錢,水2盞,煎至1盞,去滓溫服。
《全生指迷方》卷二。
荊芥穗1兩,樸消2兩。
腎腫。
用蘿蔔、蔥同煎湯,洗患處。
《赤水玄珠》卷十五。
木鱉仁1錢,當歸頭1錢,甘草節1錢,大黃1錢,荊芥穗2錢。
背瘡毒深者。
上為細末。
酒、水各半煎成,空心飲之。即下積,以粥湯補止。
《瘍科選粹》卷二。
荊芥穗(微炒)。
新產血虛發痓,及汗後中風發熱者。
上為末。
每服3-5錢,再以大豆黃卷用熱酒沃之,取汁調下。
《濟陽綱目》卷四十四。
荊芥(燒灰,置地上出火毒)。
酒色傷心肺,口鼻俱出血。
上為末。
每服3錢,陳米湯調下。
《濟陽綱目》卷五十九。
生地5錢(炒炭),荊芥5錢(炒灰),白芍1錢半(醋炒),白朮1錢半(炒炭),當歸3錢(醋炒),木香1錢,茯苓1錢半,血餘灰3錢,敗棕灰3錢,荷葉3錢(炒黑)。
勞傷挾風邪而衝任不調,經血失守,崩漏腹痛,脈弦浮數者。
水煎,去滓溫服。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六。
荊芥、蔓荊子、白菊、白芍、香附、蒼朮(炒)、草決明(炒)、甘草各等分。
肝經風邪,致目遇風作癢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,黑豆湯送下。另點虎液膏。
《異授眼科》。
荊芥穗。
婦人崩中,連日不止。
用燈盞(多著燈芯),好麻油點燈,就上燒荊芥焦色,為細末。
每服3錢,童便調下。
《婦人良方》卷一。
荊芥1兩,牛蒡子3分(微炒),蔓荊子半兩,天麻半兩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黃芩3分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烏蛇肉2兩(酒浸,微炒),獨活半兩,赤茯苓1兩,苦參1兩(銼)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。
風熱面板瘙癢,生(疒咅)(疒畾)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用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四。
荊芥半兩,黃耆(銼)半兩,熟乾地黃半兩,當歸(銼,微炒)半兩,桑耳半兩,地榆(銼)半兩,樗白皮(微炙,銼)半兩,皂莢刺(微炒)半兩,乾薑(炮裂,銼)半兩,槐豆(微炒)半兩,牛蒡子(微炒)半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半兩。
婦人風虛,大便後時時下血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食前以粥飲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二。
荊芥少許。
麻痘子兼瘙癢或癮疹,大便自通。
爛研,用新井水以布帛濾過,入麻油1滴許打勻,令飲之,便不亂悶;麻豆已出,用黃蠟煎青膠(即牛皮膠)飲,即安。
《奇效良方》卷六十五。
荊芥穗1分,防風1分,芍藥1分,訶子皮1分,羌活1分,甘草1分,白蒺藜半兩,厚朴10銖(去皮),木香3銖。
飧洩,肝熱刑脾而洩,腸鳴,腹支滿,口膠渴,溲赤,六脈輕弦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3錢匕,以水1盞,加大棗1個,同煎,和滓服,不拘時候。
《史載之方》捲上。
荊芥穗1分,連翹1分,羌活1分,牡丹皮1分,黃芩1分,杏仁1分,當歸1分,芍藥1分,山梔子1分,大黃(醋煮)1分,蔓荊子1分。
肝涎與血相聚,兩脅下非時氣痛不安,如生積聚,腹中鼓動,搖悶不安,甚則生氣塊,上衝咽喉,頭目俱進,口舌膠粘,小便赤黃,衝心而痛,夜臥不安,脈洪大沉實而有骨力。
每服3錢,水1盞,加生薑1片,半夏末少許,同煎,取3-4沸,食後和滓服。
《史載之方》捲上。
荊芥穗半兩,防風(去叉)半兩,桑寄生半兩,羌活(去蘆)半兩,獨活(去蘆)半兩,芍藥半兩,幹蠍(去土皮,炒)半兩,白花蛇(酒炙,去皮骨)半兩,天麻半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半夏(湯洗7次,炒)半兩,麻黃(去根節)半兩,木香半兩,蔓荊實(去白皮)半兩,芎藭半兩,白殭蠶(炒)半兩,龍腦(研)半錢,沉香(研)半錢,麝香(研)半錢,丹砂(研)半錢,牡丹皮3錢,桂(去粗皮)3錢。
中風癱瘓,肢節沉重,筋骨無力,悶倒不知,大腑熱者。
上為散。然後入砂、龍腦、麝香,再同研勻。
每服2錢,食後濃煎生薑、薄荷湯調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九十三引《護命方》。
荊芥3分,芎藭半兩,人參3分(去蘆頭),當歸半兩(銼碎,微炒),白朮3分,桂心3分(去苗)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生乾地黃3分,柴胡3分(去苗),鱉甲3分(塗醋,炙令黃,去裙襴),牡丹半兩,赤芍藥半兩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羚羊角屑3分,酸棗仁3分(微炒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婦人血風勞氣,經脈澀滯,四肢拘急煩疼,不能飲食,漸加羸弱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入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。
天南星半兩,草烏頭(肉白者,生用)半兩,荊芥穗半兩,石膏1兩。
傷寒頭痛,鼻塞流涕,聲重咽乾,胸膈滿悶,頭痛如破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半,加陳茶1錢,生薑汁半呷,薄荷3葉,水兩盞,煎至8分,溫服,日3次。
《傷寒總病論》卷二。
幹荊芥穗5兩,幹薄荷葉3兩,木賊2兩,蟬殼2兩(洗去塵土,焙乾),蛇蛻皮1錢(炒黃,別研為細末)。
風毒上攻頭目。
上為末,次入蛇蛻皮末拌勻。
每服1錢匕,臘茶或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七。
荊芥3分,細辛3分,石膏2兩,前胡1兩(去蘆頭),枳殼2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半夏半兩(湯洗7遍去滑),檳榔1兩,赤茯苓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腳氣,心神煩悶,四肢無力,膈上痰壅,口乾頭痛,不欲飲食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入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。
荊芥穗、麻黃(去根節,湯煮,掠去沫,焙)、羌活(去蘆頭)、獨活(去蘆頭)各等分。
風瘙癢,搔之成瘡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匕,食後、臨臥臘茶或溫酒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一。
荊芥穗1兩半,當歸(切,焙)1兩半,赤芍藥1兩半,黃連(去須)1兩。
肝氣壅滯,熱毒不得宣通,目急癢痛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水1盞半,煎至1盞,濾去滓,熱洗淚出為度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七。
荊芥穩半兩,烏頭尖1分,雄黃(研)1錢,白殭蠶(直者,炒)1分。
風邪客陽經,頭目重痛,及頭面虛汗,連腦疼痛。
上為散。
每服1錢匕,荊芥茶調下。每服藥訖,臥少時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六。
荊芥1握,淡竹茹1雞子大,當歸1兩(銼,微炒),地黃汁1分。
傷折,瘀血在內,煩悶刺痛,傷損吐唾出血。
以水1大盞半,煎至7分,去滓,下地黃汁,分為2服,常於食前服之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七。
荊芥穗1兩,大黃2兩(並生用)。
大便不通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溫生薑蜜湯調下;未通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