蒼朮1兩,白茯苓1兩,獨活7錢,黃連5錢,吳茱萸3錢。
水飲。
上為細末,神曲糊為丸服。
口服。
《濟陽綱目》卷十一。
青皮1兩,陳皮1兩,京三稜(炮)1兩,廣茂(炮)1兩,黃連1兩,枳殼(麩炒)1兩,大黃3兩,黃柏3兩,香附子(炒)4兩,黑牽牛4兩。
一切冷食不消,宿酒不散;傷寒身熱惡寒,戰慄,頭項痛,腰脊強,兩手脈沉;及一切沉積水氣,兩脅刺痛,中滿不能食,頭目眩,用茶調散湧下冷涎後者。
上為細末,水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-50丸,食後以生薑湯送下。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。
木香1兩,茴香1兩,檳榔1兩,青皮1兩,橘皮1兩,黑牽牛2兩,甘遂2兩,大戟2兩,乾薑1兩。
傷寒心下痞鞭痛,噫氣不轉,腹與右脅滿痛者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丸或5丸,以飲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三九。
京三稜(炮)3兩2錢,蓬莪術(炒)3兩2錢,青皮(去白)1兩半,陳皮(去白)1兩半,白朮1兩半,檳榔1兩,枳殼(麩炒,去瓤)1兩,木香1兩,白茯苓(去皮)1兩半,半夏1兩。
風痰氣澀,膈脘痞滿,停飲不消,頭目昏眩,手足麻痺,聲重鼻塞,神困多睡,志意不清。
上為細末,水面糊丸,如梧桐子大。
忌豬肉、蕎麵。
每服50丸,食後以生薑湯送下。漸加至100丸。
《御藥院方》卷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