茵陳蒿1兩,赤芍藥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木通(銼)1兩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黃耆(銼)1兩,大黃(銼,炒)2兩。
黃汗,身體熱不退,大小便不利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如人行10裡再服。以大小便通利為度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五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一。
茵陳6兩,梔子14枚(擘),大黃2兩(去皮)。
溼熱黃疸,面、目、一身盡黃,黃色鮮明,腹微滿,口渴,小便不利,舌苔黃膩,脈沉數者。陽明病,發熱汗出者,此為熱越,不能發黃也。但頭汗出,身無汗,齊頸而還,小便不利,渴引水漿者,此為瘀熱在裡,身必發黃。谷疸之為病,寒熱不食,食即頭眩,心胸不安,久久發黃,為谷疸也。黃汗,身體四肢微腫,胸滿,不得汗,汗出如黃柏汁,由大汗出,卒入水所致。溼熱發黃,脈沉實者。
上3味,以水1鬥2升,先煎茵陳減6升,納2味,煮取3升,去滓,分3服。小便當利,尿如皂莢汁狀,色正赤,1宿腹減,黃從小便去也。
《傷寒論》。
茵陳蒿1錢5分,川黃柏1錢,黑梔仁1錢,燈心10莖。
頭汗至頸而還,將欲發黃。
水煎滾,熱服。
《幼幼整合》卷四。
茵陳蒿半兩,山梔子(去皮)半兩,柴胡(去苗)半兩,黃芩(去黑心)半兩,桔梗(炒)半兩,牡丹皮半兩,貝母(去心)半兩,荊芥穗(去梗)半兩,升麻半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)半兩,半夏(湯洗7遍去滑,切,焙)半兩,羌活(去蘆頭)半兩,獨活(去蘆頭)半兩,麻黃(去根節,煎去沫,焙)半兩,細辛(去苗葉)1分。
癉瘧。發作有時,但熱不寒,頭痛不安,通身俱黑,大腸秘積,小便黃赤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2片,煎1沸,急瀉出,臨發熱頭痛時,去滓熱服,仍須食後。但此瘧只發熱,並初發時先壯熱者,可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