茵芋葉1兩,鉛丹1兩,秦艽1兩,鉤藤皮1兩,石膏1兩,杜蘅1兩,防葵1兩,菖蒲1兩半,黃芩1兩半,松蘿半兩,蜣螂10枚,甘草3兩。
少小有風癇疾,至長不除,或遇天陰節變,便發動,食飲堅強亦發,百脈攣縮,行步不正,言語不便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小豆大。
3歲以下服5丸,3歲以上服7丸,5歲以上服10丸,10歲以上可至15丸。
《千金》卷五。
茵芋3分,狗脊3分,麻黃3分(去根節),丹參半兩,五加皮1兩,杜仲1兩(去粗皮,炙微黃),硃砂3分(細研,水飛過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。
歷節風疼痛,皮拆及血出者。
上為末,研入硃砂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忌羊血。
每服20丸,食前以溫酒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三。
茵芋3分,細辛(去苗葉)3分,黃芩(去黑心)3分,甘草(炙)3分,龍齒(燒灰)3分,石膏(碎)3分,松蘿3分,杜蘅半兩,鉛丹(別研)1分。
小兒幹疳體熱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麻子大。
1-2歲兒,每服3丸,3-4歲兒服5-7丸,米飲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二。
茵芋(去梗,銼)1分,硃砂(水飛)1分,薏苡仁1分,牽牛子1兩半,郁李仁(去皮尖,微炒)半兩。
歷節腫滿疼痛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輕粉滾為衣。
每服10-15丸,至20丸,五更初,溫水送下。到晚未利,再1-2服,快利為度,白粥將息。
《本事》卷三。
茵芋葉(銼,炒)半兩,薏苡仁半兩,郁李仁(去皮尖,微炒)1兩,牽牛子3兩(生取末1兩半)。
風氣積滯成腳氣,常覺微腫,發則或痛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五更服,姜棗湯送下。未利,加至30丸,日3次,快為度,白粥補。
《本事》卷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