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蒺藜、附子、茴香子等分。
陰瘡,風冷所傷,疼痛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食前溫酒調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○一引《千金》。
茴香(炒)、苦楝(炒)。
腎消病,下焦初證,小便如膏油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食前酒下。
《保命集》卷下。
香附子(用去殼巴豆2-7粒同炒焦,去巴豆不用)1兩,茴香(炒)1兩。
小兒外腎腫大,脹閉作痛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半錢,乳食空煎紫蘇葉湯調下。如是3歲以上服1錢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九。
京三稜(炮,切)1兩,蓬莪術(炮,切)1兩,金鈴子(去核,麩炒赤)1兩,茴香(炒)半兩,青橘皮(去白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木香1兩,當歸(洗,焙)1兩。
一切氣疾,臍腹滿,膀胱疝氣,小腸氣痛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水1盞,加生薑2片,煎至7分,溫服;如小腸撮痛,空心食前炒生薑,酒調下,如人行5-7裡,再服1服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。
茴香(炒)、川楝子(去核)、牽牛、巴戟各等分。
小兒疳疝氣攻,陰核腫大。
上為末。
3歲半錢,燈心湯調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九引《全嬰方》。
茴香(炒)半錢,蕓薹子半錢,田螺殼2錢,甘草3寸(炙),川楝子1分(用肉)。
瘹氣。小兒生下5個月以上至7歲,有結癖在腹成塊,如梅核大,來去,或似卵大,常叫疼痛不住,在臍下痛者。
上為末。
每服半錢,煎沉香湯調下;木香湯亦得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引《形證論》。
茴香(炒)、木香、黑附子(炮)、金鈴子(去核,用皮)、蘿蔔子(炒)、檳榔、破故紙(炒)、白豆蔻(煨)各等分。
小兒盤腸氣痛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2錢,水半盞,入鹽煎服。
《醫方大成》卷十引《幼幼方》。
茴香(炒)1兩,蓬莪術1兩,京三稜1兩(2味炮熟,銼),金鈴子肉1兩,甘草半兩(炙)。
膀胱氣痛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熱酒調下。每發痛甚連日,只2-3服立定。
《本事》卷三。
茴香子1兩,苦楝子1兩(炒微黃),木香半兩,檳榔1兩,青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。
盲腸氣,小腹連陰疼痛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熱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七。
舶上茴香1兩(炒),金毛狗脊1兩(颳去皮毛),黑牽牛2兩(微炒)。
膀胱氣腫硬,上下不定,腰膝氣滯疼痛,行履艱難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3錢,入膩粉少許拌勻,以豬腎炒,臨臥鹽酒調下;鹽湯亦得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十引《簡要濟眾方》。
茴香1兩,紫蘇1兩,檳榔1兩,木通2分,巴戟(去心)2分,人參2分,赤茯苓2分,當歸半兩,桃仁(去皮,麩炒黃)半兩。
氣淋,小腸疼痛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三三引《神巧萬全方》。
蕓薹子(炒)1分,蓬莪術1分,茴香(炒)1分,青皮1分,甘草1分,辣桂半分,木香半分。
小兒臍下氣塊瘹痛。
上為末。
每服半錢,鹽湯調下。
《直指小兒》卷二。
京三稜(炮)、茴香(炒)、甘草、沒藥各等分。
小兒吊疝,大人膀胱疝氣痛。
上為末。
煎吊藤湯調下;蔥湯亦可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十一。
茴香、冬青膽(陰乾)、生甘草各等分。
孩兒赤眼,並治胎熱及疳障多淚。
上為細末。
每洗眼時,取藥1分,水1盞,煎10沸後,溫洗之。
《顱囟經》卷下。
茴香、苦楝(炒)、五味。
腎消,小便如油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食前酒送下。
《脈因證治》卷下。
茴香1兩,川楝肉(炒)半兩,破故紙(炒)半兩,香附子半兩,猴楂子半兩(去核)。
男子小腸氣,女子盤腸氣,寒溼氣入少腹疼痛,或外腎腫痛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空心溫酒、鹽湯任下,日3次。初生小兒女皆可服。如藥冷,將盞盛藥,於熱湯內坐熱,塗母乳與吃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九十引《經驗良方》。
廣木香1兩,茶1兩,八角茴香半兩,乳香半兩,人參半兩,川楝子2兩半(去皮子),甘草1兩半,知母1兩半,小茴香1兩半,貝母1兩半,沉香2錢,安息香2錢半。
牙痛。
上為細末。
好酒和聚,陰乾為末。每服3錢,空心酒下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七十三引《經驗秘方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