茯苓、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生地黃、酸棗仁、白芍、麥門冬、陳皮、黃連(炒)各等分,辰砂(研末,臨服調入)5分,甘草3分。
心汗症。
上銼1劑。
加大棗2個,烏梅1個,浮小麥1撮,水煎,食遠服。
《回春》卷四。
茯苓4兩,桂心2兩,大棗20個,紫石英1兩,甘草2兩,人參1兩,赤小豆14枚,麥門冬3兩。
心氣不足,善悲愁恚怒,衄血,面黃煩悶,五心熱,或獨語不覺,喉咽痛,舌本強,冷涎出;善忘,恐走不定;婦人崩中,面色赤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7升,煮取2升半,分3服。
《千金》卷十三。
茯苓1錢半,川芎1錢半,當歸1錢半,白芍1錢半,生地3錢,蘇葉1錢,人參1錢,前胡1錢,陳皮1錢,甘葛1錢,甘草1錢,半夏1錢,桑皮1錢,桔梗1錢,枳實8分,姜3片。
血虛,肺燥金枯,經來常咳嗽。
空心服。
《女科秘要》卷三。
茯苓、紫蘇、當歸、熟地、川芎、白芍。
孕婦虛熱。
水煎服。
《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》卷三。
參蘇飲3兩,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各4錢。
男子、婦人虛勞發熱,或五心煩熱,並治吐血、衄血、便血並婦人下血過多致虛熱者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4錢,水1盞半,加生薑7片,棗子1個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服。
《易簡方》。
白茯苓1錢,白茯神1錢,麥門冬1錢,生地黃1錢,陳皮1錢,半夏曲1錢,當歸1錢,甘草5分。
思慮過多,心神潰亂,煩躁不寐。心氣為邪所傷吐血。
加竹葉、燈心,水煎服。
《醫統》卷七十引《局方》。
白茯苓3分,人參3分,前胡3分,半夏(湯洗7次,去滑)3分,川芎3分,橘皮半兩,枳殼(麩炒,去瓤)半兩,紫蘇半兩,桔梗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乾薑半兩,當歸1兩3分,白芍藥2兩,熟地黃1兩半。
心虛寒病,苦悸恐不樂,心腹痛,難以言,心寒,恍惚喜悲愁恚怒,衄血,面黃,煩悶,五心熱渴,獨語不覺,咽喉痛,舌本強,冷汗出,善忘,恐走,及治婦人懷孕,惡阻吐嘔,眩暈,四肢怠惰,全不納食。
上為散。
每服4大錢,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大棗1個,煎7分,去滓食前服。
《三因》卷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