川烏1個,川椒1兩(焙),桂1兩,赤石脂半兩(煅),附子1個(炮),狼毒半兩,良姜半兩。
婦人怒氣衝犯於心,致使氣血相搏,胸膈、背心相對而痛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。
每服10丸,空心溫酒、米湯任下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一八引《仙傳濟陰方》。
川烏2兩(去皮尖),草烏1兩(2味以黑豆半斤煮透軟,去皮臍,切片,日干),地龍(去土)半兩,白附子(炮)半兩,天麻半兩。
腎臟風上攻下注,生瘡並癬。
上為細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-30丸,空心、食前鹽湯、鹽酒送下。
《本事》卷四。
黑牽牛、川五靈脂(淘去沙)、大烏頭(皮光而大者,析開)。
腳氣。
上藥並生為細末,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、食前鹽湯或酒任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四○引《海上方》。
川烏頭1斤(以川中無積草者。先以黑豆1鬥,用水與烏頭同煮,水乾旋添湯,煮豆爛為度,出豆不用。烏頭去皮臍,以竹刀切作片,用鹽4兩,湯化為水,將烏頭同煎爛,研成膏子,乃用後藥),肉豆蔻4斤,沉香1兩半,破故紙1兩(微炒),巴戟天1兩(去心),海桐皮2兩,牛膝2兩半,茴香2兩(微炒),甘草半兩,天麻1兩半,虎脛骨1兩,檳榔1兩。
上為散,入烏頭煎攪和,入臼內杵搗,臨時看硬軟,少許入蒸餅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空心、鹽湯或溫酒送下。煎烏頭或用青鹽更炒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二○引《廣南四時攝生論》。
大川烏頭(去皮臍,生用)、全蠍各等分。
小兒慢驚,百藥不效者,及驚風手足搐搦,涎潮上壅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半兩,水2大碗,生薑50片,煎至3-4分,去滓,逐旋以藥注灌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一引《醫方整合》。
川烏1個(分3片,1生,1炮,1燒存性)。
小兒下痢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1日服1粒,2日服2粒,3日3粒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六引《鮑氏方》。
川烏頭(去皮尖)1兩(生用),荊芥穗2兩。
瘡腫。
上為末,米醋糊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溫酒或熟水送下,1日3服,不拘時候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八○引《經驗良方》。
草烏頭(去皮尖)。
腸風年久不瘥。
上切,如黑豆大,炒令焦色,嘗味不麻方佳,研末,用韭菜攪自然汁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4丸,空心陳米飲送下。不過兩服即愈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十八。
烏頭1兩,附子3兩(炮),麻黃4兩(去節),檳榔4兩(加枳實炒)。
腳氣。皮肉身體諸風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忌豬肉、冷水。
每服5丸,1日3次。如生用附子、烏頭2味,丸如麻子大,每服5丸,溫酒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四一。
草烏頭1斤。
宿患風癬,遍身黑色,肌體如木,面板粗澀,及四肢麻痺。
上藥入竹籮子內以水浸,用瓦子於籮內就水中瀧洗,如打菱角法,直候瀧洗去大皮及尖,控起令幹。用麻油4兩,鹽4兩,入銚內炒令深黃色,傾出油,只留鹽並烏頭,再炒令黑色,煙出為度;取1枚劈破,心內如米一點白,恰好也;如白多,再炒;趁熱杵羅為末,用醋糊丸,如梧桐子大,幹之。
每服30丸,空心、晚食前溫酒送下。
《本事》卷三。
烏頭1兩,芫花5錢,乾薑5錢(俱醋煮幹),桂心3錢,天麻3錢,海桐皮3錢,黑豆3錢。
血風,走注攻刺,半身不遂,麻痺瘙癢,急風,口眼斜,語言謇澀,手足拘攣。
上為末,另用黑豆煮爛,搗藥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忌一切毒物。
每服7至10丸,黑豆淋酒送下。
《醫學入門》卷八。
川烏頭1兩(炮裂,去皮臍),鹽半兩,桑根白皮1兩(銼),灶突內煤1兩,面半兩。
破傷風。
上為末,以濃醋和拌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於破處用醋研破1-2丸封之。如無風,3-5日其瘡便可;如有風,即出卻黃水便愈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一。
烏頭(炮裂,去皮臍)1兩,石硫黃(研)1兩。
煩逆頭痛,齒痛。
上為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溫酒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一。
草烏頭(削去皮)。
寒瘧,先寒後熱者;厥瘧,寒而不熱,面色黑者;脾瘧,先寒後熱,熱少寒多,面黃腹痛。
用沸湯泡14度,以盞蓋之。薄切,焙乾為末,稀糊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
烏頭主損瘦,薄者不堪使。
大棗3個、生薑10片、蔥3根煎湯,每服50丸,仍吃棗令盡。如人行5裡再服。早晨1服,晚便不發。病情稍愈,莫服湯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九八。
烏頭3兩(炮),附子3兩(炮),赤石脂3兩,蜀椒2兩(出汗),桂心2兩,乾薑2兩。
心痛與冷氣痛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忌生蔥、豬肉。
痛發時,溫清酒服3丸。覺至痛處,痛則止。若不止,加至5-6丸,以知為度。若早朝服無所覺,至午時又服3丸。若久心痛,每旦服3丸,稍加至10丸。盡1劑,遂終身不發。
《外臺》卷七引《崔氏方》。
烏頭(炮裂,去皮臍)3兩,吳茱萸(湯洗,焙乾,炒)3兩,細辛(去苗葉)2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2兩,藁本(去苗土)2兩。
久寒積聚,心腹脹痛,食飲不下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丸至10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二。
川烏頭3分(炮裂,去皮臍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甜葶藶3分(隔紙炒令紫色),川大黃3分(銼碎,微炒),芎半兩,赤芍藥半兩,桂心半兩。
寒癖氣,結澀不通,繞臍切痛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以溫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九。
川烏頭半兩,京三稜半兩(微煨,銼),芫花半兩(醋拌炒令幹),巴豆半兩(去皮心,研,紙裹壓去油),硼砂半兩(湯化去石,熬幹),消石半兩,川大黃半兩(銼碎,微炒),青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。
食飲不消,結成癥病。
上為末,入巴豆,研令勻,以酒1升,醋2升相和,以慢火煎如稀餳即住火,後用丁香1分、木香1分、肉豆蔻半兩,搗羅為末,硃砂1分細研,與前藥同和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早服3丸,以生薑、橘皮湯送下,夜臥臨時再服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九。
川烏頭1兩(炮裂,去皮臍),人參2兩(去蘆頭),桂心1兩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乾薑1兩(炮裂,銼),赤石脂1兩,硃砂3分(細研,水飛過)。
痃癖積冷,氣攻心腹,如錐刀所刺,及鬼疰往來者。
上為末,入研了藥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忌生冷、醋、滑、豬、魚、雞、蒜、小豆、油膩、牛、馬肉、生血物、生蔥等物。
每服20丸,以暖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九。
烏頭6分(炮),椒6分(汗),乾薑4分,桂心4分。
心痛,不能飲食,頭中疼重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大豆大。
忌生蔥。
每服4丸,酒送下。稍稍增之。
《外臺》卷七引《肘後方》。
烏頭7枚(炮),乾薑5分,皂莢5分(連皮子,炙),菖蒲3分,桂心4分,柴胡3分,附子3分(炮),人參3分,厚朴3分(炙),黃連3分,茯苓3分,蜀椒5分(汗),吳茱萸4分,桔梗3分。
心腹積聚脹滿,少食多厭,繞臍痛,按之排手;寒中有水,上氣;女人產後餘疾。大人風癲,少小風驚癇百病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忌豬肉、冷水、醋物、生蔥、羊肉、(飠易)。
每服2丸,1日3次;稍加至15丸。
《外臺》卷十二引《深師方》。
川烏頭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赤芍藥半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桂心半兩,斑蝥21枚(糯米拌炒令黃,去翅足)。
婦人積年血氣症塊,往來疼痛,或吐逆不納食,漸黃瘦至極者。
上為末,醋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5丸,空心以溫酒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一。
烏頭(炮,去皮)半兩,巴豆(去心皮,熬)半兩,人參1兩,消石1兩,大黃2兩,戎鹽1兩半,苦參3分,黃芩3分,(庶蟲)蟲(熬)3分,半夏(洗)3分,桂心3分。
心腹積聚,膈中氣悶脹滿,疝瘕,內傷瘀血,產乳眾疾及諸不足。
上為末,納蜜、青牛膽汁拌和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宿不食,酒服5丸。臥須臾,當下。黃者,心腹積也;青如粥汁者,膈上邪氣也;下崩血如腐肉者,內傷也;赤如血者,乳餘疾也;如蠱刺者,蟲也。下已,必渴。渴,飲粥;飢,食蘇糜。3日後當溫食,食必肥濃。40日平復。
《千金翼》卷五。
川烏頭不拘多少。
風氣。腰腳痠痛,臍腹虛冷。
上淨洗曬乾。寬掘地作坑子一所,卻用好土實填築,於好土內取作坑子一所,刮削坑子口,週迴如法。然後用炭火燒令通赤,即去火,用釅醋1碗,傾在坑內,候滲盡,便勻排烏頭在內,使好土蓋覆,厚1寸,築卻。然後坑口頭以炭火密排燒之,斟酌欲熟,於坑口邊取出1枚看之,以軟熟為度。其藥又不得令生,又不得太焦,切在用意。取出曬乾,搗羅為末,以粳米飯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,以溫酒或鹽湯送下。漸加至20丸為度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八。
川烏頭2兩(以童子小便浸3宿,去皮臍,薄切,焙乾,入諸藥),白殭蠶半兩(微炒),蛜(蟲祁)半兩(半生半熟,去足),白附子半兩(炮裂),當歸半兩,天麻半兩,萆薢半兩,石斛半兩(去根,銼),桂心半兩,麻黃1兩(去根節),天南星半兩(炮裂),天雄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白頭翁1兩,郁李仁1兩(湯浸,去皮尖,微炒),羌活3分,白蒺藜1兩(微炒,去刺),天蓼實1兩,防風3分(去蘆頭),仙靈脾1兩。
癱瘓風。榮衛氣滯,經絡澀壅,致手足不遂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食前以豆淋酒下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。
川烏頭1兩(炮裂,去皮臍),天麻3分,乾薑3分(炮裂,銼),乳香3分(細研),天竹黃3分(細研),防風3分(去蘆頭),蠍尾3分(微炒),麻黃1兩(去根節),白鮮皮3分,地龍3分(微曬乾),獨活3分,海桐皮3分(銼),自然銅1兩(作1塊者,大火中煅令赤,投釅醋中,如此2-7遍,細研)。
卒中風,四肢麻痺,緩弱不能行。
上為末,入研了藥,都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溫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。
川烏頭半斤(用黑豆3升,水2鬥煮,以黑豆爛熟為度,切作片子,曝幹),天麻2兩,黃耆2兩(銼),當歸2兩(銼,微炒),羌活2兩,肉桂2兩(去皺皮),防風2兩(去蘆頭)。
頑麻風。
上為末,用生薑自然汁6兩,蜜12兩,和藥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日空心服10丸,溫酒送下,晚食前再服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一。
川烏頭1分(生用),附子1分(生用)。
牙痛。
上為末,麵糊為丸,如小豆大。
以綿裹1丸,於痛處咬之。以愈為度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四。
川烏頭1兩半(炮裂,去皮臍),桃仁3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桂心3分,前胡3分(去蘆頭),人參1兩(去蘆頭),芎3分,防葵1兩,甘遂1兩(煨微黃),菖蒲3分,川大黃1兩半(銼碎,微炒),紫菀3分(洗,去苗土),赤茯苓3分,乾薑3分(炮裂,銼),石膏3分(細研,水飛過),半夏3分(湯洗7遍,去滑),吳茱萸3分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川椒3分(去目及閉口者,微炒去汗),細辛3分,桔梗3分(去蘆頭)。
寒、熱、恚、怒、喜、憂、愁等七氣,積聚不散,在於心腹,結塊如杯,胸中氣隔,吐逆不能下食,腹脅疼痛,喜忘不安,呼吸短氣,四肢不舉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丸,食前以溫酒送下;漸加至10丸。當以通利為度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二。
川烏頭1兩(炮裂,去皮臍),蓬莪術1兩,木香1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當歸1兩(銼,微炒),芎1兩,京三稜1兩(炮裂,銼),川椒1兩(去目及閉口者,微炒去汗),桃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桂心1兩,肉豆蔻半兩(去殼),乾漆1兩(搗碎,炒令煙出)。
七疝氣,臍腹堅痛。
上為末,先以釅醋1升,入藥末4兩,熬令減半;又漸入醋1升,熬成膏;次入餘藥末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食前以生薑湯或暖酒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八。
烏頭15枚,吳茱萸2兩半,蜀椒2兩半,乾薑2兩半,桂心2兩半,前胡1兩6銖,細辛1兩6銖,人參1兩6銖,芎1兩6銖,白朮1兩6銖,皂莢18銖,紫菀18銖,白薇18銖,芍藥18銖,乾地黃1兩半。
男子、女人寒冷,腹內積聚,邪氣往來,厥逆搶心,心痛痺悶,吐下不止,婦人產後羸瘦。久痃癖氣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酒下10丸,1日3次。稍加之,以知為度。
《幹金》卷十一。
烏頭(炮裂,去皮臍)、桂(去粗皮)、莎草根(去毛,微炒)、乾薑(炮)、陳橘皮(去白,微炒)各等分。
腹中諸冷疾。
上為細末。先用巴豆取肉,麻油內慢火煎,自旦及午後,巴豆如皂子色即止,淨拭,冷水中浸2日,再換水,又拭乾,研1日,令如油,新瓦上薄攤出油,再研極細,每巴豆霜1兩,入諸藥末5兩,同研千萬匝,再羅過令勻,用陳米1升半為細末,水調成膏,直候微酸氣,即煮為硬糊,和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5-7丸,隨湯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四。
烏頭(1斤,河水浸3日,竹刀颳去皮臍,4破之,更浸7日,逐日兩次換水,切片,焙乾)半斤,青鹽4兩(搗碎,與烏頭同於銀石器內炒,烏頭赤色為度,並鹽皆用),茴香子(微炒)2兩,蜀椒(去目並閉口者,炒過搗篩,取末)4兩,牛膝(去苗,細切,醇酒2升,浸7日,爛研,慢火熬成膏)4兩。
風寒溼痺,身體手足不隨。
上為細末,以牛膝膏和劑,如硬,更入少酒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溫酒或米飲下。漸加至50丸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六。
烏頭7枚(去皮,生為末),黃狗膽1枚。
打撲傷損。
上藥以膽汁和藥末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3丸,以冷酒1盞送下,酒須飲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五。
烏頭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五靈脂1兩。
牙齒風齲疼痛。
上為末,以醋1升,煮大棗20個,醋盡為度,取棗肉和藥為丸,如綠豆大。
用綿裹1丸,於痛處咬,勿咽津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一。
烏頭(炮裂,去皮臍)1兩,羌活(去蘆頭)1兩,牛膝(去苗,酒浸1宿,銼,焙)1兩,檳榔(銼)1兩,大黃(銼,炒)1兩,木香1兩,蕓薹子(酒浸1宿,研如膏)1兩。
腎虛,寒冷傷腰,氣血滯,卒痛。
上藥以前6味為細末,入研者藥和勻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空心、日午、臨臥各1次,溫酒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五。
烏頭(生用,去皮臍)半兩,蛤粉半兩。
血痢久虛,撮痛後重,下血不止。
上為細末,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5丸,食前用鹽豉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六。
烏頭(生用,去臍皮)2兩,附子(生用,去臍皮)1兩,乾薑(生用)1兩(3味同搗羅為末),阿魏(研末,入前3味末中研勻,別取生地黃汁4升,用銅銀器中慢火煎成膏)3分,木香3分,肉豆蔻(去殼)3分,龍膽(去土)3分,幹椿葉3分,當歸(切,焙)1兩半,桂(去粗皮)1兩。
痃氣上攻,心脾注痛,嘔吐酸水,醋心。
上為末,入前煎中和為劑,硬即入少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空腹用溫水送下,1日3次。苦心脾有痛,溫水調蛤粉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三。
川烏頭1兩(炮裂,去皮臍),防風1兩(去蘆頭),天南星1兩(炮裂),天雄1兩(炮裂,去皮臍),白殭蠶1兩(微炒),赤箭1兩,牛膝1兩(去苗),萆薢3分,烏蛇肉1兩半(酒拌,炒令黃),丹參3分,仙靈脾1兩,石南葉3分,柏子仁3分,茵芋3分,海桐皮1兩。
婦人風痺,手足不隨,關節沉重,行立無力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食前以豆淋酒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。
草烏頭(去皮尖,取末)1分,芫花1分(醋炒黃,別杵為末。2味用醋1升,熬成稠膏,刮出),桂(去粗皮)3錢,乾薑(炮)3錢,檳榔(銼)3錢,青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3錢,天雄(炮裂,去皮臍)3錢,肉豆蔻仁3錢,當歸(切,焙)3錢,烏頭(炮裂,去皮臍)3錢,胡椒(炒)3錢,藿香葉3錢,紅豆蔻3錢,丁香3錢。
脾臟冷氣,腹內虛鳴,四肢多冷,心腹疼痛。
上藥除2味熬膏外,搗羅為末,入前膏和劑,如硬,更入蜜少許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5丸,生薑湯或米湯、橘皮湯送下。病已即止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五。
草烏頭半斤,青鹽4兩,青橘皮2分,陳皮2分,良姜2分,乾薑2分,茴香2分。
停飲。
上為細末,醋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忌熱物、羊血、蘿蔔、生蔥。
每服3丸,空心、溫酒或鹽湯送下。漸加至30丸。
《雞峰》卷十八。
草烏頭半斤(用鹽水浸3日,取出洗切,麩炒,麩焦為度,去麩用),荊芥穗半斤。
筋急轉筋,舒展不能。
上為細末,別用宣州木瓜2枚,飲熟去皮瓤,入前件藥,杵令勻,用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加至50丸,食前木瓜湯送下,1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二。
烏頭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半,麻黃(去根節,先煎,掠去沫,焙乾)2兩,防風(去叉)1兩。
風不仁,膝脛(疒帬)痺。兼治皮肉、身體諸風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服後未可熱食。
每服5丸,加至7丸,溫酒送下。空心、午時、夜臥各1服。若不用防風,只生用3味為末,麵糊為丸,如大麻粒大,每服3丸至5丸,酒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一。
烏頭(炮裂,去皮臍)、幹蠍(去土,炒)、地龍(去土,炒)、躑躅花(去心)各等分。
風邪走注疼痛不可忍者。
上為末,醋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5丸,婦人當歸酒送下;男子荊芥酒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。
烏頭(燒存性)2兩,藿香(去梗)2兩,縮砂(炒,去皮)2兩,白芷2兩,甘松(去土,酒浸)2兩,乾薑(炮)2兩,芎1兩,天麻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雄黃(研)1分。
歷節風,筋攣骨痛,不得屈伸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小彈子大。
每服1丸,空心、午時、臨臥茶、酒任嚼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。
烏頭1斤(劈破,以冷水浸2宿,洗淨去臍,不去皮。用新黑豆1升,與烏頭同煮,自早至夜,以豆爛為度。取烏頭去皮,薄切,焙乾後與諸藥同杵為末,其豆亦同焙,別杵為末用),防風(去叉)2兩,白附子(炮裂)2兩,獨活(去蘆頭)2兩,海桐皮(銼)2兩,羌活(去蘆頭)2兩,桑螵蛸(炒)2兩,烏藥(銼)2兩,芎2兩,白頭翁2兩,當歸(銼,焙)2兩,狼毒2兩,烏賊魚骨(去甲)2兩,牛膝(去苗,酒浸,切,焙)2兩,天南星(炮裂)2兩,威靈仙(去苗土)2兩半,白殭蠶(炒)2兩半,白花蛇(酒浸,取肉焙乾)2兩半,幹蠍(炒)1兩半。
風腳軟,膝腕樞紐不用。
上為細末,用前黑豆末醋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空心溫酒或鹽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。
烏頭1斤(用東流河水浸14日,每日3度換水。日滿取出,去黑皮並臍尖,切作柳葉片,入牽牛子1合同炒,候香熟,去牽牛子不用),舶上茴香2兩(另杵為末),青鹽5兩(另研),陳皮(去白)2兩,牛膝5兩(細切,以好酒浸7日,爛研),川椒5兩(揀去子)。
風。
上藥依法修制,用牛膝膏拌和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日空心服10丸至20丸,鹽湯、鹽酒任下。
《博濟》卷二。
烏頭(炮裂,去皮臍)1兩,半夏(湯洗,去滑,焙乾)1兩,防風(去叉)1兩,乾薑(炮)1兩,枳實(去瓤,麩炒)1兩,皂莢(去皮子,酥炙)1兩,木香1兩。
脾積痞氣,胸脅脹滿,氣逆昏悶,四肢少力。
上為末,生薑自然汁為丸,如小豆大。
早晚每服7丸至10丸,用炒生薑湯送下。不可多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一。
川烏頭1兩(炮裂,去皮臍),桃仁2兩(湯浸,去皮尖、雙仁,麩炒微黃),鱉甲2兩(塗醋,炙微黃,去裙襴),吳茱萸1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皂莢3分(去皮,塗酥,炙黃焦,去子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白朮1兩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桔梗1兩(去蘆頭),檳榔1兩,防葵1兩,赤芍藥1兩,乾薑1兩(炮裂,銼),紫菀1兩(洗,去苗土),細辛1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。
虛勞症痕,心腹脹滿,或氣喘咳嗽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空腹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