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麻半兩,白附子(炮)半兩,當歸(去蘆,酒浸)半兩,川烏頭(炮,去皮臍)半兩,宣木瓜半兩,防風(去蘆)半兩,全蠍7個(用薑汁略浸過),乳香(別研)1分,沒藥(別研)1分,川椒(去目,炒出汗)1分,肉桂(去粗皮)1分。
血弱氣虛,風溼乘之,筋脈不舒,頸項緊痛,不能轉側,連耳皆痛。
上為細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加至50丸。黑豆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八。
海桐皮2錢,天麻2錢半,大瓜蔞2錢半,防風2錢半,虎骨2錢半,牛膝2錢半,沉香1錢半,木香2錢,當歸1錢,乳香3錢,沒藥2錢,血竭2錢,甜瓜子半兩,楮實1錢半,自然銅1錢,肉桂1錢半。
筋痺,不能屈伸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忌熱物。
每服1丸,細嚼,溫酒送下。未服藥,先飲酒半鍾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八六。
大天南星(炮裂)半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黃,別研)1兩,山梔子(取仁,略炒)1兩,川烏頭(炮裂)半兩,自然銅1兩(大小燒酒內淬10數遍,研細,水飛過,淘,別研)。
中風,手足筋急,開展艱難;婦人血風,攣卻手足。
上為末,入研者再拌勻,更用胡桃肉2兩,湯去黃皮,研爛拌勻,法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7-10丸,空心煎蔥白酒送下,1日2次。3-5日後,其身上如蟲行是效,未覺即加丸數。
《普濟方》卷九十七。
川牛膝1兩,木香1兩,補骨脂(鹽炒)5錢,山甲(炙)5錢,杜仲(炒)5錢,熟地2兩,白芷5錢,山茱萸(炙)1兩,鑽地風5錢,澤瀉1兩,藁本1兩,馬錢子(炙去毛)1兩,續斷5錢,蜈蚣1錢,全蠍5錢,厚朴(炙)5錢,鉤藤5錢,紅花5錢,當歸5錢,黑豆8兩,脂麻4兩,桂枝5錢,羌活5錢,獨活5錢,官桂5錢,秦艽5錢,狗脊(燙去毛)1兩,白朮(炒)1兩,千年健1兩,威靈仙1兩,何首烏(炙)1兩,川烏(炙)4兩,草烏(炙)4兩,土茯苓1兩,肉桂(去粗皮)5錢。
受風受寒,肩背疼痛,腰痠腿痛,四肢麻木,步履艱難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每丸重2錢。
每服1丸,溫開水送下,1日2次。
《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》。
當歸(洗,焙)、赤小豆(生用)、地龍(去土,炒)、甜瓜子、木瓜(去皮,切,焙)、威靈仙(去土)、白膠香(別研)、骨碎補(去毛)、海桐皮(去粗皮)、烏藥、草烏頭(去皮尖,炒)、五靈脂(炒)、蕓薹子(炒)各等分。
寒溼在經絡,腰腳腫痛,行步艱難。
上為細末,酒面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5-20丸,空心、食前溫酒或鹽湯送下,1日2次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四。
蒼朮(削成塊子)1兩,川牛膝(去蘆頭,銼)1兩,肉蓯蓉(銼)1兩,木瓜(去瓤)1兩(並酒浸1宿,焙乾),虎脛骨1兩(酥炙),附子1兩半(炮,去皮臍),乳香(研)半兩,沒藥(研)半兩,官桂(不見火)半兩,血竭(研細)半兩。
半身不遂,手足無力,皆由飲食起居失節,陽氣不斂,風邪所侵。
上為細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可戒羊肉豬頭動風氣物。
每服50-70丸,空心溫酒送下,1日2次。服之旬日,以手足輕,腳膝有力為驗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一。
烏頭(去皮臍,半生半炒)1兩,牛膝(酒浸、切、焙)1兩,地龍(去土,炒)1兩,赤小豆2合(生為末),烏藥(銼)1兩。
筋脈中風,四肢拘攣,不得屈伸,手足無力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5丸,鹽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