獨活(去蘆頭)半兩,防風(去叉)半兩,黃芩(去黑心)半兩,零陵香半兩,芎半兩,細辛(去苗葉)半兩,當歸(切,焙)半兩,沉香(銼)1兩,雞舌香1兩,升麻1兩,甘草(炙,銼)1兩。
齒齲齦腫,膿出疼痛。
上為末,熔蠟為丸,如小豆大。
用綿裹1粒,於痛處含化咽津,消盡即再用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一。
獨活1兩,防風(去蘆頭)1兩,芎1兩,細辛1兩,當歸1兩,沉香1兩,生乾地黃1兩,雞舌香半兩,零陵香半兩,川升麻半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半兩。
牙齒歷蠧,齒根暗黑。
上為末,以蠟化為丸,如豇豆大。
綿裹常含1丸,咽津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四。
獨活2兩,蒼耳子2兩,羌活1兩,五味子1兩,菟絲子1兩(酒浸3日,曬乾,別搗),山茱萸1兩,防風1兩(去蘆頭),白花蛇肉1兩(酥炒令黃),黃耆1兩(銼),白蒺藜2兩(微炒,去刺)。
風毒攻面板,生瘡癬,頑麻不知痛癢。
上為末,白粱米飯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及晚臥時以溫酒送下;棗湯送下亦得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五。
獨活1兩,川芎1兩,甘菊1兩,幹蠍1分(炒),防風1兩,半夏(湯洗去滑,作餅子,炙)2兩。
風毒氣上攻,頭目疼痛,昏眩不快。
上為末,以半夏末用生薑自然汁1大盞煮膏為丸,如豌豆大。
每服7-10丸,荊芥、薄荷湯送下。
《博濟》卷三。
獨活(去蘆頭)2兩,黃耆(銼)2兩,桂(去粗皮)1兩半,巴戟天(去心)1兩半,南木香3分,人參3分,枳殼(去瓤,麩炒)3分,澤瀉3分,白茯苓(去黑皮)3分,龍齒3分,天雄(炮裂,去皮臍)1兩,白蒺藜(炒,去角)1兩,芍藥(炒)半兩。
脾臟中風,四肢緩弱,志意恍惚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5丸,荊芥酒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。
獨活(去蘆頭)3分,防風(去叉)半兩,白茯苓(去黑皮)半兩,阿膠(炙令燥)3分,石膏(碎研)3分,玳瑁(鎊)1兩,人參1兩半,甘草(炙,銼)半兩,天南星(炮)1兩,細辛(去苗葉)半兩,丹砂(研)2兩,白殭蠶(炒)半兩,丁香1分,琥珀(搗,研)1兩,牛黃(研)1分,麝香(研)1分,天麻半兩,龍腦(研)半兩。
風驚邪及一切風,肢節不利,筋脈拘急,頭目旋痛,恍惚心忪。
上為末,再同研勻,別用安息香2兩半(搗碎),以酒1升,研濾去滓,於銀器內慢火熬成膏,和前藥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每服1丸,甚者加1丸,細嚼,薄荷茶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四。
獨活(去蘆頭)2兩,旋復花(去土)半兩,牽牛子(微炒)半兩,天南星(炮)半兩,蒿本(去苗土)半兩,天麻2兩,芎2兩,細辛(去苗葉)半兩,菊花1兩。
肝臟受風,胸膈痰飲,頭目俱痛,漸生翳障。
上為細末,生薑汁煮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食後荊芥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八。
獨活(去蘆頭,為末)半兩,黃蠟5兩(於銀器中熔成汁),生薑半斤(取自然汁)。
腸風瀉血不止。
上先以生薑汁入蠟中同熬,候生薑汁盡為度,次入獨活末令勻,為丸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40丸,以濃陳米飲送下,空心、臨臥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三。
獨活10分,防風10分,五加皮10分,白菊花10分,丹參10分,木香、檳榔5分,薏苡仁12分,黑參5分,大黃3分(炒),生乾地黃8分,磁石(燒紅,入醋淬5-7次,搗研,飛)5分。
風退後,但手足重,運動不穩者。
上為末,入磁石拌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加至30丸,溫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一六引《治風經驗方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