脾積丸

《嬰童百問》卷八: 脾積丸

配方組成

山楂子(青者多用)、香附子、烏藥、紫金皮、砂仁、甘草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疳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山楂子生用,搗碎成末,米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-50丸,米飲送下,大人小兒皆可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嬰童百問》卷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一: 脾積丸

配方組成

陳倉米1合(醋浸淘過),青橘皮50片(醋浸軟,去白),巴豆50枚(去皮,麻絲系定,3味同炒幹,去巴豆不用,入後藥),石稜1分,雞爪三稜1分,蓬莪術3枚(炮、銼),京三稜1分(炮,銼),檳榔2枚(銼)。

功效主治

脾積痞氣。身黃口乾,胸膈滿悶,肌瘦減食,或時壯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取一半面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粥飲調下;一半作散,每服1錢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一。

《活人心統》卷一: 脾積丸

配方組成

丁香半兩,木香(不見火)半兩,巴豆(去殼)半兩,高良薑(米醋煮)半兩,蓬術3兩,荊三稜2兩,青皮1兩,皂角。

功效主治

食積,心腹膨脹作痛,口吐酸水,嘔吐,小腸氣,婦人血氣刺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入百草霜3匙,同研為末,面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-20丸,脾積氣,陳皮湯送下;口吐痠水,淡薑湯送下;嘔吐,藿香甘草湯送下;小腸氣,炒茴香酒送下;婦人血氣刺痛,淡醋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活人心統》卷一。

《直指》卷十五: 脾積丸

配方組成

蓬莪術3兩,京三稜2兩,良姜半兩(以上用米醋1升,於瓷瓶內煮幹,乘熱切碎、焙),青皮(去白)1兩,南木香半兩,不蛀皂角3大挺(燒存性),百草霜(深村鍋底者佳)3匙。

功效主治

飲食停滯,腹脹痛悶,嘔惡吞酸,大便秘結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用川巴豆半兩,只去殼,研如泥,漸入藥末,研和得所,麵糊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加至10丸,以橘皮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直指》卷十五。

《醫統》卷三十五: 脾積丸

配方組成

青皮3錢,陳皮3錢,三稜3錢,莪術(煨)3錢,香附子(炒)2錢,肉果2錢,山楂2錢,丁香2錢,砂仁2錢,檳榔2錢,薑黃2錢,厚朴(炒)2錢,黃連3錢,木香1錢半,檀香2錢,麥芽2錢,蓽茇1錢,白豆蔻1錢。

功效主治

食積作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溶蠟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溫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統》卷三十五。

《濟生》卷四: 脾積丸

配方組成

陳倉米半升(用巴豆7粒,去殼同米炒令赤色,去巴豆不用)。

功效主治

食積、茶積,飲食減少,面黃腹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好醋和為丸,如豌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食後淡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濟生》卷四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