松脂、大黃、白斂、赤小豆、胡粉各等分。
唇生腫核。
上為末。
以雞子清調敷。
《濟陽綱目》卷一○五。
胡粉2錢,白龍骨(末)2錢,胡黃連(末)2錢。
小兒無辜疳痢,鼻中幹塞,眼內有白暈,黃昏不見物,體熱心煩,口乾,頭上生瘡。
上藥同炒,更研令細。
每服半錢,以雞子清調下,日3-4服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。
胡粉、雄黃各等分。
小兒穀道蟲癢,小兒蟯蟲蝕下部。
著中。
方出《醫心方》卷二十五引《子母秘錄》,名見《聖惠》卷九十二。
胡粉1兩,牛黃1兩。
口疳瘡。
上藥相和,安於銚子中,於暖灰上研令勻。
少少含之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三十六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九九。
胡粉1兩,黃連1兩(去須),水銀1兩(與胡粉同研令星盡),糯米20粒,赤小豆14粒。
熱毒惡癤,及諸瘡腫。
上為末,以麻油和諸藥,並水銀調令勻。
薄薄塗之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一。
胡粉半兩,黃連(去須)半兩,蛇床子半兩,白蘞半兩。
乾癬癢不止。
上為末。
面脂調塗,溼即幹貼之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五。
胡粉3分,乾薑1分(炮裂,銼),生栗子2分(陰乾,去殼)。
金瘡,內漏血。
上為末。
用敷瘡上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八。
胡粉、甑帶灰、乾薑、白石脂棉灰各等分,麝香少許。
上為細末。
每用1錢,於嬰兒斷臍後,敷臍帶間,用軟絹新棉封裹之。
《金鑑》卷五十。
胡粉1分(炒令黃),黃連半兩(末)。
小兒燕口生瘡。
上藥細研令勻。
敷於瘡上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。
胡粉、黃柏、黃連各等分。
惡瘡,似火自爛,陰瘡。
上為末。
粉之。
方出《肘後方》卷五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三○一。
杭粉1兩,輕粉3錢,石膏(煅)3錢,蛤粉3錢。
天泡紅腫發熱,急脹疼痛。
上為極細末。
將泡挑破,揩乾摻之;或用絲瓜葉搗汁調搽亦好;如冬月無此,用染布青缸汁調搽。
《外科正宗》卷四。
胡粉半兩,麝香(研)半錢。
牙宣出血不止。
上為細散。
歸臥淨揩牙,漱口訖,幹貼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一。
胡粉1錢匕,龍骨粉1錢匕。
小兒諸疳,無辜鼻中出清水,眼上有白暈,或患痢體熱,口乾生瘡,腳腫眼澀,腹中有蟲,喜飲冷水。
上藥並炒令黃。
每用半錢匕,空心以雞子清調服,日2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二。
胡粉(研)1分,棗7個(大者,去核,入胡粉在內)。
小兒久痢,無問冷熱疳痢。
上藥煅赤,取出候冷,細研為散。
每服半錢匕,米飲調下,空心、午後各1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三。
胡粉(細研)1錢,乾薑(燒灰,細研)1錢,白石脂(燒存性,細研)1錢。
嬰兒臍瘡腫溼,經久不愈,若至百日即危急。
上同再研。
每用1字或半錢,敷臍中,時時用。
方出《幼幼新書》卷五引張渙方,名見《衛生總微》卷一。
龍骨、胡粉(炒黃色)、白礬(飛過)、黃連(去須)各等分。
小兒下痢,日夜頻並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半錢,乳食前溫米飲調下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九。
胡粉1分,砒半分,硫黃(別研)1分,斑蝥1個,麝香少許,蠍梢7個,雄黃(別研)1分,大草烏1個(生用)。
一切癬。
上為細末。
先用羊蹄根蘸醋擦動,次用藥少許擦患處。
《濟生》卷八。
胡粉(炒微黃)2錢,白礬(煅)2錢,虢丹(煅)2錢,黃連(淨)2錢,輕粉2錢,胭脂1錢,麝香少許。
月蝕瘡。
上為末。
先以溫漿水入鹽洗拭後摻藥;如瘡幹,麻油調敷。
《直指》卷二十四。
胡粉1分,黃連1兩(去須),糯米21粒,赤小豆14粒,吳茱萸半分,水銀1兩(點少水入胡粉研令星盡)。
小兒頭上生惡瘡,及疳瘡,軟癤。
上為末。
即以麻油和諸藥,調勻塗之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。
胡粉。
卒從高墮下,瘀血脹心,面青,短氣欲死。
每服1錢匕,以水服之。
方出《外臺》卷二十九引《肘後方》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五。
大蒜、胡粉。
眾蛇毒。
上搗和,敷之。
方出《千金》卷二十五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三○七。
胡粉2分(熬),黃連3分,甘草2分(炙),閭茹2分。
瘭疽,浸淫多汁。
上為末。
以粉敷瘡上,日3次。
《外臺》卷二十四引《深師方》。
烏麻油、胡粉。
蜘蛛咬人。
上藥合調如泥。
塗於傷處,幹則易之。
方出《千金》卷二十五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三○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