禹餘糧丸

《聖惠》卷三十六: 禹餘糧丸

配方組成

禹餘糧1分(燒,醋淬7遍),烏賊魚骨1分,龍骨1分,釜底墨1分,伏龍肝1分,附子1枚(去皮臍,生用)。

功效主治

耳聾有膿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以綿裹如皂莢子大,納耳中,日再易之。如不愈者,內有蟲也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三: 禹餘糧丸

配方組成

禹餘糧2兩(燒,醋淬7遍),白芍藥1兩,桑鵝1兩半(微炙),黃連1兩(去須),艾葉(微炒)1兩,芎3分,當歸2兩(銼,微炒),川大黃2兩(銼碎,微炒),生乾地黃2兩,白龍骨2兩,阿膠1兩(搗碎,炒令黃燥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帶下五色,臍腹痛,漸加黃瘦,不能飲食,四肢少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以溫酒送下。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三。

《千金》卷四: 禹餘糧丸

配方組成

禹餘糧5兩,白馬蹄10兩,龍骨3兩,鹿茸2兩,烏賊魚骨1兩。

功效主治

崩中赤白不絕,困篤;婦人經血日夜不絕,煩悶困絕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晚服20丸,以酒送下,1日2次。以知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四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二: 禹餘糧丸

配方組成

禹餘糧3兩(燒,醋淬7遍),鹿角膠3分(搗碎,炒令黃燥),紫石英1兩(細研,水飛過),續斷1兩,熟乾地黃1兩,赤石脂1兩,芎1兩,乾薑(炮裂,銼)半兩,黃耆(銼)半兩,艾葉(微炒)半兩,柏葉(微炒)半兩,當歸(銼,微炒)半兩,人參(去蘆頭)半兩,白茯苓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久冷,月水不斷,面色萎黃,四肢瘦弱,心神虛煩,飲食不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前以粥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二。

《千金》卷四: 禹餘糧丸

配方組成

禹餘糧2兩半,烏賊骨2兩半,吳茱萸2兩半,桂心2兩半,蜀椒2兩半,當歸1兩6銖,白朮1兩6銖,細辛1兩6銖,乾地黃1兩6銖,人參1兩6銖,芍藥1兩6銖,芎1兩6銖,前胡1兩6銖,乾薑3兩,礬石6銖,白薇18銖,紫菀18銖,黃芩18銖,(庶蟲)蟲1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產後積冷堅癖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空心酒或飲送下,每日2次,不知,則加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四。

《雞峰》卷十四: 禹餘糧丸

配方組成

禹餘糧、石脂、乾薑、附子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下焦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水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米飲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一: 禹餘糧丸

配方組成

禹餘糧(煅赤,醋淬7遍)1兩,白龍骨(煅)1兩,赤石脂1兩,牡蠣(煅赤)3兩,艾葉(醋煮1時辰,焙)1兩,烏頭(炮裂,去皮臍)1兩,防風(去叉)1兩,芎1兩,熟乾地黃(焙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人參3分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血髒虛損,月水不斷,面色萎黃,四肢少力,臍腹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-30丸,空心、食前溫酒或醋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一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: 禹餘糧丸

配方組成

禹餘糧2兩(燒,醋淬7遍),川烏頭1兩(炮裂,去皮臍),莨菪子2兩(水淘去浮者,水煮令芽出,曝幹,炒令黃黑色)。

功效主治

冷痢不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用糯米飯為丸,如小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食前以粥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三: 禹餘糧丸

配方組成

禹餘糧1兩(燒,醋淬7遍),龍骨1兩,紫石英1兩(細研,水飛過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桂心半兩,川烏頭(炮裂,去皮臍),澤瀉1兩,桑寄生1兩,川椒1兩(去目及閉口者,微炒去汗),石斛1兩(去根,銼),當歸1兩(銼,微炒),杜仲1兩(去皺皮,炙微黃,銼),肉蓯蓉1兩(酒浸1宿,微銼,去皺皮,炙幹),遠志半兩(去心),五味子半兩,牡蠣1兩(燒為粉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勞損,因成崩中,不可禁止,積日不斷,故成漏下,致五臟空虛,肉色黃瘦。婦人病月經乍多乍少,或前或後,時發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丸,晚食前以熱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三: 禹餘糧丸

配方組成

禹餘糧1兩(燒,醋淬7遍),白石脂1兩,鱉甲1兩(塗醋,炙微黃,去裙襴),當歸1兩(銼,微炒),狗脊1兩(去毛),白芍藥1分,白朮1兩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桑寄生1兩,柏葉1兩(微炒),乾薑1兩(炮裂,銼)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帶下久虛,胞絡傷敗,月水不調,漸成崩漏,氣血虛竭,面黃體瘦,臍腹裡急,腰膝疼重,肢體煩痛,心忪頭眩,手足寒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前以熱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三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—一引《指南方》: 禹餘糧丸

配方組成

禹餘糧1兩,赤石脂1兩,乾薑1兩。

功效主治

熱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—一引《指南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三: 禹餘糧丸

配方組成

禹餘糧1兩(燒,醋淬7遍),白石脂1兩,龍骨1兩,芎3分,當歸3分(銼,微炒),桂心1兩,附子3分(炮裂,去皮臍),黃耆1兩(銼),白芷半兩,熟乾地黃1兩。

功效主治

帶下久虛,胞中絕傷,月水不斷,積日成崩,氣血虛竭,肢體黃瘦,臍腹急脹,心忪頭暈,不欲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前以粥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四: 禹餘糧丸

配方組成

禹餘糧(煅,醋淬7遍)2兩,木賊(銼,炒)半兩,乾薑(炮)1兩,龍骨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白芷半兩,當歸(切,焙)半兩,芎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胎動腹痛,下血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前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四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四二引《濟生》: 禹餘糧丸

配方組成

禹餘糧石(煅)、赤石脂(煅)、龍骨、蓽茇、訶子(面裹煨)、乾薑(炮)、肉豆蔻(面裹煨)、附子(炮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腸胃虛寒,滑洩不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0丸,食前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四二引《濟生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二二引《醫學整合》: 禹餘糧丸

配方組成

桑寄生1兩,柏葉(微炒)1兩,當歸(去蘆,微炒)1兩,厚朴(去粗皮,薑汁炒)1兩,乾薑1兩,白朮1兩,鱉甲(醋浸,去裙,炒黃)1兩,附子(炮,去皮臍)1兩,禹餘糧(燒,醋淬7次,細研)5錢,扁豆5錢(炒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帶下久虛,胞絡傷敗,月水不調,漸成崩漏,氣血虛弱,面黃肌瘦,臍腹裡急,腰膝疼重,肢體煩痛,心忪頭眩,手足寒熱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盞半,加生薑3片、紅棗2枚煎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二二引《醫學整合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二一: 禹餘糧丸

配方組成

禹餘糧不拘多少。

功效主治

便血及癢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以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丸,木通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二一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三二: 禹餘糧丸

配方組成

生地黃1兩,禹餘糧半兩,白朮半兩,芍藥半兩,當歸半兩,續斷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月水乍多乍少,或前或後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米飲送下。未知,加至50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三二。

《三因》卷十四: 禹餘糧丸

配方組成

蛇黃3兩(大者。以新鐵銚盛入,炭火中燒蛇黃與銚子一般通赤,用鉗取銚子出,便傾蛇黃入釅醋2升中,候冷,取出研極細則止,即含石),禹餘糧3兩,真針砂5兩(先以水淘淨,控幹,更以銚子炒幹,入禹餘糧一處,用米醋2升,就銚內煮醋幹為度,卻用銚並藥入炭火中,燒通赤,傾藥淨,磚地上候冷,研無聲即止。以3物為主,其次量人虛實,入下項藥),羌活半兩,木香(煨)半兩,茯苓半兩,川芎半兩,牛膝(酒浸)半兩,白豆蔻(炮)半兩,土茴香(炒)半兩,蓬術(炮)半兩,桂心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青皮(去瓤)半兩,京三稜(炮)半兩,白蒺藜半兩,附子(炮)半兩,當歸半兩(酒浸1宿,虛人老人全用半兩,實壯人減之)。

功效主治

水腫脹滿,小便不利,上氣喘促,腹有積塊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拌極勻,以湯浸蒸餅,捩去水和藥,丸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切須忌鹽;孕婦忌服。

使用方法

食前溫酒、白湯送下30-50丸,每日3服。兼以溫和調補氣血藥助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三因》卷十四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