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膏散

《聖惠》卷十七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2兩,麻黃2兩(去根節),黃芩1兩,桂心1兩,赤芍藥1兩,柴胡1兩(去苗)。

功效主治

熱病1日,頭痛壯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大盞,加蔥白5寸,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熱服,衣覆取汗,未汗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七。
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1兩,人參(去蘆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暑病;熱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新水、蜜水調下;生薑湯亦可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。

《仙拈集》卷四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(煅)1兩,豬毛(燒存性)1兩。

功效主治

湯火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香油調搽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仙拈集》卷四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三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1兩,赤芍藥3分,川大黃2兩(銼,微炒),川升麻3分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柴胡1兩(去苗),木通1兩(銼),黃芩3分,川樸消2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5-6日,壯熱頭痛,大便不通,小便赤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以得利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九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1兩,黃芩半兩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川大黃半兩(銼碎,微炒),葛根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5日,頭痛,口舌乾燥,煩渴欲飲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2大盞半,加竹葉3-7片,煎至1盞2分,去滓,分3次服,不拘時候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。

《聖惠》卷五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1兩,麥門冬1兩半(去心),柴胡1兩(去苗),犀角屑1兩,栝樓根1兩,地骨皮1兩,葛根10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脾實熱,頭痛脅滿,煩悶或渴,唇口乾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中盞,加竹葉2-7片,煎至6分,去滓,入蜜半合,生地黃汁2合,攪令勻,食後分2次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。

《聖惠》卷十二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3分,牡蠣3分(燒為粉),地骨皮半兩,白朮半兩,五味子半兩,黃耆半兩(銼),麻黃根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,頭痛惡寒,虛汗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十二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1兩,子芩3分,前胡1兩(去蘆頭),葛根1兩(銼),桑根白皮3分(銼),川升麻半兩,荊芥3分,赤芍藥1兩,柴胡1兩(去苗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,頭痛咳嗽,壯熱,四肢痠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豉50粒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一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1兩,前胡3分(去蘆頭),柴胡3分(去苗),甘菊花3分,赤茯苓3分,赤芍藥3分,防風3分(去蘆頭),蔓荊子3分,黃芩1分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,心胸壅悶,潮熱頭痛,肢節拘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一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半兩,麻黃3分(去根節),桂心半兩,細辛半兩,白朮半兩,赤芍藥3分,桔梗半兩(去蘆頭)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附子3分(炮裂,去皮臍),薄荷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頭痛壯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蔥白7寸,豉50粒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,稍熱頻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一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1兩,知母半兩,柴胡(去苗)半兩,麻黃(去根節)半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半兩,黃芩半兩,赤芍藥半兩,防風(去蘆頭)半兩,赤茯苓半兩,川升麻半兩,甘菊花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陽毒傷寒,壯熱頭痛,肢體煩重,口乾心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蔥白7寸,豆豉100粒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七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禽1兩,知母1兩,柴胡1兩(多苗),秦艽1兩(去苗),梔子仁3分,麥門冬3分(去心),黃連3分(去須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木通1兩(銼)。

功效主治

熱病6日不解,壯熱頭痛,小便赤澀,口內生瘡,粥食不下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用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,加蜜1合,攪令勻,更煎1-2沸,放溫,慢慢含咽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十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2兩,龍齒1兩,犀角屑半兩,前胡半兩(去蘆頭),秦艽1兩(去苗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陽痙,通身熱,仰目頭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豉50粒,蔥白7寸,煎至5分,去滓,再加牛黃末1字,攪令勻,不拘時候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。

《聖惠》卷十五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6兩,葛根(銼)2兩,百合2兩,赤勺藥2兩,貝母(煨令微黃)2兩,桔梗(去蘆頭)2兩,川升麻2兩,栝樓根2兩,梔子仁1兩。

功效主治

時氣壯熱,頭痛咳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蔥白2莖,豉50粒,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九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1兩,薺苨1兩,葛根1兩(銼),黃芩2分,麻黃3分(去根節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3日,雖發汗後,頭痛壯熱未得全解,毒氣猶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2兩,羌活半兩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桑根白皮3分(銼),赤茯苓3分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赤芍藥3分,芎藭3分,黃芩3分,當歸3分(銼,微炒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柴胡1兩(去苗),羚羊角屑半兩,酸棗仁半兩(微炒),甘菊花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風眩頭疼,心神悶亂,肩背四肢煩疼,不欲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10分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九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2兩,桂心1兩,麻黃1兩(去根節),杏仁20枚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黃芩1兩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赤芍藥1兩,白朮1兩,芎藭1兩,香附子1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已經3日,不得汗,頭痛發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。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分2次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。

《聖惠》卷三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2兩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黃芩1兩,麥門冬1兩(去心),前胡1兩(去蘆頭),甘菊花1兩,地骨皮1兩,羚羊角屑1兩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肝臟垂熱,上攻頭目不利,心煩口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注意事項

忌炙煿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。

《衛生主鑑》卷九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川芎、石膏、白芷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陽明風熱頭痛,目痛鼻幹,惡熱;孕婦乳房結核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熱茶清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主鑑》卷九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七十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、細辛、柳根各等分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搽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七十。

《普濟方》卷四十四引《經驗方》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麻黃(去根節)1兩,石膏1兩,何首烏半兩,乾薑7錢半,川芎1兩。

功效主治

頭疼不可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水1盞,加生薑3片,同煎至7分,去滓,稍熱服。極者3服必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四十四引《經驗方》。

《症因脈治》卷一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骨、川芎、白芷、葛根。

功效主治

外感頭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症因脈治》卷一。

《眼科全書》卷三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5錢,麻黃1兩,乾薑7錢5分,何首烏5錢。

功效主治

雷頭風,內障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白水煎,食後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眼科全書》卷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七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2兩(火煅過),芎藭1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目風眼寒,偏頭痛,夾腦風,鼻出清涕,眼目冷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食後生蔥。好茶調下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七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十引《神巧萬全方》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1兩,麻黃(去根節)1兩,防風半兩,羚羊角屑半兩,獨活半兩,五加皮半兩,前胡半兩,肉桂附子(炮)半兩,人參半兩,芎藭半兩,當歸半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,麩炒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卒中風,身如角弓反張,口噤不語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十引《神巧萬全方》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二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(碎)2兩,菊花2兩,牛黃(研)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,獨活(去蘆頭)1兩,柴胡(去苗)1兩,白附子(炮)1兩,大黃(銼,炒)1兩,漏蘆(去蘆頭)1兩,木香半兩,幹蠍(炒)半兩,檳榔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肝臟實熱,目痛如刺,漸生淫膚息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薄荷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六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(研)1兩,芎藭1兩,旋覆花1兩,白附子(炮)1分,細辛(去苗葉)1分,甘草(炙)1分。

功效主治

風壅頭痛,眉骨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匕,臘茶調下。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五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(火煅,研)、天南星(炮)、白殭蠶(炒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腦風,邪氣留連,頭痛不已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加蔥白2寸,臘茶1錢,同煎湯,連蔥點頓服,良久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四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1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麥門冬1兩(去心),細辛半兩,杏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柴胡1兩(去苗),赤芍藥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葵子2分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10月傷寒,頭痛壯熱,咳嗽煩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四。

《博濟》卷一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1兩,麻黃1兩(去根節),何首烏5錢,幹葛3分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,頭痛不可忍者;風熱頭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加生薑1片,水1盞,同煎至8分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博濟》卷一。

《眼科龍木論》卷十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、石決明(煅)、荊芥、白芷、川芎、防風、旋覆花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頭風攻注於目,目中常早晨昏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食後薄荷、生蔥、茶清調下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眼科龍木論》卷十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半兩(細研),大青1分,黃芩1分,梔子1分,知母1分,葳蕤1分,川升麻1分,葛根1分(銼),龍膽1分(去蘆頭),川大黃半兩(銼碎,微炒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熱病,煩熱驚悸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1兩,知母半兩,地骨皮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傷寒,大汗後,及已下利,煩渴不解,其脈洪大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加粳米100粒,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二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1兩,人參半兩,龍骨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夜啼,壯熱驚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用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,溫溫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二。

《永樂大典》卷一一四一二引《黃帝七十二證眼論》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1兩(生),川烏半兩(炮,去皮臍),山茵陳半兩,殭蠶半兩,甘草半兩,防風半兩,川芎半兩,白芷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風毒氣眼,爛弦風,頭風疼,冷淚睛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食後茶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永樂大典》卷一一四一二引《黃帝七十二證眼論》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2兩,黃芩1兩半,桂心1兩半,生乾地黃1兩,牡蠣2兩(煨過),赤芍藥2兩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寒熱頭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。

《證治匯補》卷四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川芎、石膏、黃芩、白芷。

功效主治

痰火頭痛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證治匯補》卷四。

方出《肘後》卷二,名見《醫心方》卷十二引《錄驗方》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甘草2兩,石膏2兩。

功效主治

大病癒後多虛汗;金瘡煩悶;溼溫多汗,妄言煩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注意事項

忌海藻菘菜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方寸匕,以漿送下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肘後》卷二,名見《醫心方》卷十二引《錄驗方》。

方出《外臺》卷十三引《崔氏方》,名見《婦人良方》卷五引《靈苑方》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10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內蒸,外寒內熱,骨肉自消,食飲無味,或皮燥而無光,四肢漸細,足趺腫起;熱勞,附骨蒸熱,四肢微瘦,有汗脈長者。

注意事項

非實,能食,大便實者不可服;若新產矢血,飢困勞倦之病,合禁用之。

使用方法

研如乳粉,法水和服方寸匕,日2次,以體涼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外臺》卷十三引《崔氏方》,名見《婦人良方》卷五引《靈苑方》。

《深師方》引武家黃素方(見《外臺》卷十四)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2兩(研),甘草1兩(炙)。

功效主治

柔風體疼,自汗;若暴中風,自汗出如水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方寸匕,酒送下,可以7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深師方》引武家黃素方。(見《外臺》卷十四)。

方出《千金》卷十,名見《東醫寶鑑·雜病篇》卷六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滑石、石膏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女勞疸,日晡所發熱惡寒,小腹急,身體黃,額黑,大便溏黑,足下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治下篩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方寸匕,以大麥粥汁送下,日3次。小便極利則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千金》卷十,名見《東醫寶鑑·雜病篇》卷六。

方出《千金》卷十二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九○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4兩,厚朴3兩,麻黃2兩,生薑2兩,半夏2兩,五味子2兩,杏仁2兩,小麥1升。

功效主治

心肺有熱,唾血不止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鬥,煮麻黃去沫,澄取7升,納藥,煮取2升半,分2次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千金》卷十二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九○。

《續名家方選》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滑石3銖,丹1銖,光明朱1銖,石膏3銖。

功效主治

眼中多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極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點眼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續名家方選》。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一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1兩,赤芍藥1兩,川芎3錢。

功效主治

偏正頭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生用,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食後、臨臥茶清調下,並吃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一。

《張氏醫通》卷十五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生石膏3兩,藁本1兩半,白朮(生)1兩半,甘草(炙)1兩半,白蒺藜(炒,去刺)1兩。

功效主治

頭風患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-5錢,熱茶清調,空腹、臨臥各1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張氏醫通》卷十五。

《御藥院方》卷十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(水飛)3錢,龍腦1錢(另研)。

功效主治

腦熱鼻塞,頭目昏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少許,鼻內搐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御藥院方》卷十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2兩,當歸(銼,微炒)半兩,羚羊角屑半兩,白芍藥半兩,白朮半兩,子芩半兩,生乾地黃半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半兩,茯神3分,前胡3分(去蘆頭),麥門冬1兩(去心,焙)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體虛,頭痛煩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10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四引張渙方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1兩,白茯苓1兩,葛根1兩,甘草(炙)半兩,黃芩半兩,芍藥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熱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水1盞,加竹葉薄荷少許,煎5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四引張渙方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三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(碎)、甘菊花、羌活(去蘆頭)、白附子(炮)、白殭蠶(炒)、玄參、黃連(去須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上焦壅熱,目赤口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,研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生薑、茶清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三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1兩(細研),蚱蟬2枚(微炙),柴胡1兩半(去苗),川升麻3分,鉤藤3分,子芩1兩,知母1兩,梔子仁半兩,龍齒1分,赤芍藥半兩,麻黃3分(去根節),葛根1兩(銼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1歲至4歲,壯熱,大驚發癇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,加竹瀝1合,更煎1-2沸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普濟方》卷四十七引《衛生家寶》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1兩(研),天麻半兩,防風(去蘆)半兩,大青半兩,白附子半兩,殭蠶(去絲嘴,炒令赤)半兩,羌活半兩,麝香1分(別研),甘草1分(炙)。

功效主治

痰熱蓄於胸中,嘔吐,上熱頭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加香豉1含,湯浸軟,碾細和藥為丸,如彈子大,微火焙乾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細嚼,濃煎薄荷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四十七引《衛生家寶》。

《宣明論》卷九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1兩,甘草半兩(炙)。

功效主治

熱嗽喘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新汲水下,又生薑汁、蜜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宣明論》卷九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七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1兩,麻黃1兩(去根節),葛根1兩(銼),黃耆2分,甘菊花半兩,梔子仁3分,赤勺藥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熱病壯熱頭痛,百骨痠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豉少半合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七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4兩,麻黃2兩(去根節),五味子2兩,杏仁3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雞蘇莖葉2兩,半夏2兩(湯浸7遍去滑)。

功效主治

唾血不止,胸膈氣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小麥50粒,煎至5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七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2兩,麥門冬1兩(去心,焙),知母半兩,人參半兩(玄蘆頭),黃芩3分,柴胡半兩(去苗),犀角屑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熱病得汗後,餘熱不退,頭痛心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蔥白2莖,豉50粒,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七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4兩,麥門冬2分(去心),黃芩3分,梔子仁3分,地骨皮3分,柴胡3兩(去苗),栝樓根3分,葳蕤3分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熱病,毒氣在心,煩渴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。加竹葉2-7片,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2兩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薺苨半兩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甘菊花半兩,獨活半兩,芎藭半兩,黃芩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風頭痛,心煩體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注意事項

忌炙煿,熱面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不拘時候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三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1兩(研)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蒼朮1兩(銼,炒微黃),麻黃根1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虛汗出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不拘時候,以溫漿水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七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1兩半,知母1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葳蕤1兩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熱病已得汗,餘熱未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十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1兩,葛根半兩(銼),赤芍藥半兩,柴胡1兩(去苗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黃芩半兩,梔子仁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未解,熱毒氣上衝,頭痛,目赤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蔥白2莖,豉50粒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七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4兩,麻黃(去根節)1兩,五味子1兩,半夏(湯浸7遍去滑)1兩,黃耆(銼)1兩,麥門冬(去心)1兩,杏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生乾地黃2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吐血,喘促,頭痛,吃食全少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小麥100粒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五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2兩,秦艽1兩(去苗),犀角屑1兩,梔子仁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腦黃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七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2兩,麥門冬1兩(去心)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,白茯苓1兩。

功效主治

霍亂,煩渴頭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豉100粒,竹葉2-7片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1兩,犀角屑半兩,玄參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桑根白皮1兩(銼),川升麻3分,紫雪1兩,射干半兩,檳榔1兩。

功效主治

服乳石氣壅,致腳氣發盛,心躁煩悶,頭痛咽乾,不能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八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1兩,白鮮皮3分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玄參3分,薺苨1分,黃芩3分,前胡1兩(去蘆頭),葳蕤2分,甘草半兩(生用)。

功效主治

乳石發動,頭痛鼻塞,寒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蔥白7寸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七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2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麥門冬2兩(去心),黃芩1兩,川升麻1兩,生乾地黃1兩,青竹茹1兩,瓜蔞根1兩,葛根1兩。

功效主治

心胸煩熱,吐血不止,口舌乾燥,頭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二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2兩,犀角屑1兩,川升麻1兩,柴胡(去苗)1兩,葛根(銼)1兩,黃芩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麥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。

功效主治

肝臟壅熱,毒攻眼赤,頭痛煩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淡竹葉2-7片,煎至6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六: 石膏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2兩,梔子仁1兩,黃耆1兩(銼),防風1兩(去蘆頭),犀角屑1兩,桂心3分,茯神1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麥門冬1兩半(去心),桑根白皮1兩(銼),杏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脈極傷風,損於心氣,多汗,無潤澤,虛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六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