乏鏵鐵8兩,黑鉛4兩,訶黎勒皮1兩,零陵香1兩,蓮子草1兩,防風1兩(去蘆頭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花消3兩。
熱毒風攻腦,發落,頭目昏悶,白屑甚者。
上銼細,綿裹,用清麻油2斤,於通油瓷瓶中浸,密封。
7日後,取摩頂上及塗頭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一。
生油2升,黃牛酥3兩,蓮子草汁1升,淡竹葉1握,大青1兩半,葳蕤1兩半,曾青1兩(細研),石長生1兩半,吳藍1兩,槐子1兩半,川樸消1兩半,青鹽2兩,梔子仁1兩半。
腎虛眼暗,內障,花翳,赤眼,流淚,睛痛,脫髮,偏正頭風。
上銼細,綿裹於鐺中,先下油、酥及蓮子草汁,然後下諸藥,以文火煎半日,即以武火煎之,候蓮子草汁盡其膏即成,去滓,更細澄濾過,油瓷瓶盛。
每以鐵匙取少許,夜間臨臥時塗頂上,細細以匙摩,摩令消散入發孔中,頓覺清涼,輕者不過5-6次,重者用膏半劑即愈。摩膏之法:每隔三夜摩1次,並日恐藥驅風毒太急,乍有觸動。摩膏後2-3日便能生髮,風毒自散也。合藥取蓮子草汁,須是8-9月採之,其汁方濃有力,餘時不堪也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二。
子鵝脂1兩,牛酥1兩,木香1兩,鹽花1兩半,硃砂1分,龍腦1分。
花翳白陷外障。眼眶疼或太陽痛及眉骨痛。
上為末,和成膏。
每日兩次摩頂上。
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卷三。
蓮子草1握,藍青1握,油1升。
一切眼疾,翳膜遮障,頭痛。
上銼細,納瓶中,以油浸之,紙封頭49日。
每夜臥時,令人以鐵匙點藥,摩頂腦上49-120遍佳。此藥須5月5日平旦時合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一。
空青(研)半兩,青鹽(研)半兩,槐子1兩,木香1兩,附子1兩,牛酥2兩,鵝脂4兩,龍腦半錢,丹砂(研)1分,旱蓮草(自然汁)1升。
肝腎虛風上攻,眼生黑花,或如水浪。
上將草藥為末,先以蓮草汁、牛酥、鵝脂銀器中熬3-5沸,下諸藥末煎減一半即止,盛瓷器中。
忌鐵器。
臨臥用舊鏵鐵1片,重2-3兩,蘸藥於頂上)摩20-30遍,令入發竅中,次服決明丸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九。
羊髓3兩,當歸3分(銼,微炒),細辛3分,白芷3分,木通3分,野豬脂3兩。
小兒鼻塞腦悶,吃奶不得。
上銼,先下脂、髓於鍋中,入諸藥以慢火煎,候白芷色焦黃藥成,以綿濾去滓,以瓷合盛令凝。
每用少許,塗頂門上摩之,兼以少許入鼻內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二。
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木香1兩,硃砂1分,龍腦半錢,青鹽1兩半,牛酥2兩,鵝酥4兩。
眼前見花,黃黑紅白不定。
附子、木香為末,入硃砂以下5味,同研令勻,以慢火熬成膏。
每用少許,頂上摩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二。
青鹽3兩,蓮子草3兩,牛酥3兩,吳藍2兩,葳蕤2兩,梔子仁2兩,槐子2兩,犀角屑2兩,絡石2兩,玄參2兩,川樸消(別研)2兩,大青2兩,空青(細研)2兩,竹葉2握,石長生1兩。
腦熱,眼睛頭旋,發落,心中煩熱。
上藥以油3升,先微火煎熟,次下諸藥,添火煎煉三十餘沸,布絞去滓,拭鐺,更微火煉之,入酥及鹽、樸消、空青等味,煉如稀餳。又以綿絞,納瓷器中盛。
欲臥時用摩頂上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