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乾地黃散

《聖惠》卷六十八: 生乾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1兩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白芷1兩,當歸1兩(銼,微炒),桃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羚羊角屑1兩,續斷1兩,黃芩1兩,赤芍藥1兩,芎藭2分,桂心3分。

功效主治

金瘡煩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溫酒調下,每日4-5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二: 生乾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2兩,烏雞骨1兩(塗酥,炙令黃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臟腑壅熱,氣血不榮,致囟陷不平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以粥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一: 生乾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1兩,黃柏3分(銼),黃芩1兩,吳藍1兩,黃連3分(去須),伏龍肝1兩,麥門冬1兩(去心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心熱及餘毒不退,吐血1-2升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中盞,加竹茹1分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五: 生乾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1兩,茜根1兩(銼),黃芩1兩,當歸1兩(銼,微炒),地榆1兩(銼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赤帶下不止,體瘦心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竹茹1分,煎至6分,去滓,每於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三: 生乾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1兩,蒲黃3分,犀角屑3分,黃連3分(去須),黃芩1兩,玄參1兩,川升麻1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肝心積熱,血灌瞳人,腫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注意事項

忌炙煿熱面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每於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六: 生乾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2兩,川升麻1兩,柴胡3兩(去苗),射干1兩,子芩1兩,茵陳1兩,犀角屑1兩,麥門冬1兩(去心),桔梗1兩(去蘆頭),梔子仁1兩,葳蕤1兩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脾勞壅熱,身體、眼目、唇口悉黃,舌幹,咽喉痛,不能嚥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入蜜1匙,更煎1沸,放溫,食後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六: 生乾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1兩,白茯苓1兩,當歸1兩,麥門冬1兩(去心),人參1兩(去蘆頭),車前子3分,黃耆1兩(銼)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白芍藥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酸棗仁1兩(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骨極。頭熱,肢節疼痛,不得睡臥,兼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十五: 生乾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1兩,川升麻1兩,玄參1兩,赤芍藥1兩,紫菀(去苗土)1兩,柴胡(去苗)1兩,天門冬(去心)1兩,麥門冬(去心)1兩,貝母1兩半(煨令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時氣肺熱,咳嗽,喉中生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,入蜜半匙,更煎1-2沸,不拘時候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十四: 生乾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2兩,地骨皮半兩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,伏龍肝1兩,川樸消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陰陽易,壯熱心躁,鼻衄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四。

方出《千金》卷四,名見《聖惠》卷七十三: 生乾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半兩,黃芩1兩,黃連半兩(去須,微炒),桂心半兩,川大黃半兩(銼碎,微炒),(庶蟲)蟲1分(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漏下黃色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空心酒服方寸匕,每日3次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千金》卷四,名見《聖惠》卷七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六: 生乾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麥門冬半兩(去心),赤茯苓1兩,半夏3分(湯洗7遍去滑),麻黃3分(去根節),紫菀3分(洗去苗土),五味子2分,柴胡1兩(去苗),射干半兩,黃芩3分,桑根白皮3分(銼)。

功效主治

肺痿咳嗽,吐膿血,胸脅脹滿,短氣羸瘦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個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。

《聖惠》卷十: 生乾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2兩,玄參1兩半,赤茯苓1兩,麥門冬1兩(去心),川升麻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,心膈熱毒,煩悶,譫語失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一: 生乾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1兩,赤茯苓1兩,紫蘇子(微炒)半兩,桔梗(去蘆頭)半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半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瓤,焙)半兩,人參(去蘆頭)半兩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,心煩喘急,咳逆,多涎唾有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二: 生乾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2兩,柏葉1兩(微炙),黃芩半兩,阿膠1兩(搗碎,炒令黃燥)。

功效主治

血熱小便出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,每於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二: 生乾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2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人參1兩(去蘆頭),黃芩1兩,當歸半兩,遠志1兩(去心),麥門冬1兩半(去心),川升麻半兩,赤芍藥1兩半,黃耆1兩(銼),赤茯苓1兩,羚羊角屑1兩。

功效主治

緩疽,風熱侵腫不住,肉慾成膿,四肢煩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九十二: 生乾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半兩,苦楝根1分(銼),鶴(??)半兩,檳榔半兩,酸石榴根半兩(銼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蛔蟲咬心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3-4歲兒,空心以熱茶調下半錢,午後再服。取蟲下為度。量兒大小,以意加減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三: 生乾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1兩,芎藭1兩,羚羊角屑1兩,川大黃(銼碎,微炒)1兩,赤芍藥3分,枳殼(麩炒微黃,去瓤)3分,木香3分。

功效主治

眼忽被撞打著,腫澀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二: 生乾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2兩,黃耆1兩(銼),甘草半兩(生,銼),麥門冬1兩(去心),赤芍藥1兩,黃芩1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石膏1兩,當歸3分,半夏半兩(湯浸7遍去滑)。

功效主治

發背壅熱,煩渴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淡竹葉2-7片,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: 生乾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1兩,酸棗仁3分(微炒),羚羊角屑3分,白芍藥3分,柴胡1兩(去苗),羌活半兩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桂心半兩,牛膝2分(去苗),黃耆2分(銼),白茯苓3分,當歸3分(銼碎,微炒),白朮3分,木香半兩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風血氣,或時寒熱,體痛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每於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七: 生乾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2兩,芎藭2兩,黃芩2兩,赤芍藥1兩,茅根1兩,車前1兩,人參(去蘆頭)1兩,甘草(生用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心臟積邪,毒流於小腸,小便出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中盞,加青竹茹1雞子大,煎至5分,去滓,溫溫空腹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七: 生乾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3兩,黃芩2兩,阿膠2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甘草2兩(銼,生用),柏葉1兩,犀角屑1兩,刺薊1兩。

功效主治

心肺暴熱,毒入胃,卒吐血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青竹茹1雞子大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五: 生乾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1兩半,雞蘇苗1兩,赤茯苓1兩,麥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,玄參1兩,甘草半兩(生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咽喉內生瘡唾血,不下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竹茹1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五: 生乾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1兩半,雞蘇苗3分,赤茯苓3分,射干3分,犀角屑3分,麥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,玄參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脾肺壅毒,咽喉不利,腫痛煩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竹葉2-7片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十: 生乾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4兩,赤芍藥1兩,牡丹3兩,犀角屑1兩,黃芩1兩,茜根1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發汗而不快,致內有蓄熱,及鼻衄血不盡,內有餘血者,面色黃,大便赤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中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以愈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: 生乾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半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半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半兩,五味子半兩,川大黃(銼,微炒)半兩,滑石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寒熱,咳逆上氣,逆滿,膈中有痰,食乳即吐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水1中盞,入蜜半匙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九: 生乾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1兩,赤茯苓1兩,麥門冬3分(去心),葛根半兩(銼),石膏1兩(細研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煩渴壯熱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: 生乾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1兩半,麥門冬1兩(去心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薺苨3分,白茅根1兩,蘭葉1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心熱壅悶,吐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豆豉100粒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。

《聖惠》卷十八: 生乾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1兩,赤芍藥1兩,牡丹3分,犀角屑半兩,刺薊1兩,柏葉3分。

功效主治

熱病發汗而汗不發,致內有積瘀,吐血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一: 生乾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1兩,桑根白皮1兩(銼),訶黎勒1兩(用皮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柴胡1兩(去苗),麥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大麻仁1兩。

功效主治

骨蒸寒熱,肺痿喘促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七: 生乾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1兩,柴胡1兩(去苗),知母1兩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赤芍藥1兩,麥門冬2兩(去心,焙)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,人參1兩(去蘆頭)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。四肢煩疼,口舌乾燥,面色萎黃,食物無味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二: 生乾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(焙)1兩,陳橘皮(去白,炒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白芷1兩,酸石榴皮1兩,牛角(角思)灰1兩,續斷1兩,人參1兩,地榆(銼,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血傷不止,腰腳痠重,倦怠無力,心煩渴燥,面目虛浮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食前米飲調下,日2次。以止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二。

《聖惠》卷十二: 生乾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半兩,車前子半兩,桑根白皮(銼)半兩,紫菀(去苗土)半兩,鹿角膠半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赤茯苓3分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,咳嗽唾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: 生乾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1兩,杏仁3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麥門冬1兩(去心焙),款冬花2分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時氣,壯熱咳嗽,心胸脹悶,乳食不下;身熱口乾,咳嗽心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水1中盞,加竹茹半分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