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子1錢,連翹7分,黃連7分,玄參7分,甘草5分,荊芥5分,防風5分,紫草5分,川芎6分,當歸6分,赤芍6分,生地黃6分,犀角(銼末)3分。
痘出毒熱不解。
用水1鍾,煎7分服。
《醫便》卷四。
牛蒡子(炒)。
小兒冬有非時之暖,及春月天氣喧暖,或肥甘厚味太過,重衣厚帛太多,傷面板,蒸血脈,瘡瘍發黃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,水煎服。
《醫統》卷九十一。
牛蒡子3兩(微炒),羚羊角屑1兩、檳榔1兩,郁李仁2兩(湯浸,去皮尖,微炒),青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。
熱毒風攻頭面,煩熱,大腸不利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以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,以利為度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一。
牛蒡子3兩(隔紙炒),新豆豉(炒)1兩,羌活1兩(去蘆),幹生地黃2兩半,黃耆1兩半(蜜炙)。
風熱成歷節,攻手指,作赤腫麻木,甚則攻肩背兩膝,遇暑熱或大便秘即作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空心、食前湯調下,日3次。
《本事》卷三。
牛蒡子1兩(微炒),白礬1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芎藭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大腸風毒所攻,肛門赤痛,令人煩熱,坐臥不安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每於食前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。
牛蒡子半兩,梔子仁半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半兩,川消半兩,鬱金半兩,枳殼1分(麩炒微黃,去瓤)。
小兒心脾壅熱,多涎。
上為細散,入龍腦半錢,同研令勻。
每服半錢,用薄荷溫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九。
牛蒡子1兩(微炒),甘草1分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六。
牛蒡子1兩(微炒),木香1兩,當歸1兩,京三稜1兩(炮裂,銼),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微炒),檳榔半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鱉甲2兩(塗醋炙令黃,去裙襴)。
息賁氣,令人喘咳,心腹脹滿,脅下疼痛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以溫酒調下,食前服;生薑、橘皮湯下亦可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