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膏(煅)5錢,梔子仁(生)1兩,甘草(生)3兩,防風(酒拌,微炒香)2兩,豨籤草(酒蒸,曬乾)4兩。
皮翻證。眼皮外翻,狀如舌舐唇,因胃經血壅氣滯,胞腫睫緊所致者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壯人2錢,弱人1錢,小兒6-7分,白滾水送下。
《金鑑》卷六十五。
黃連5錢,黃芩5錢,梔子5錢,黃柏5錢,茵陳5錢,茯苓3錢,澤瀉3錢。
脾熱口苦,身體蒸熱,面板如橘之黃,睏倦喜睡。小兒心脾有熱,舌不轉運,不能吮乳。
水煎服。
《醫統》卷八十八。
藿香葉7錢,石膏(煅)半兩,縮砂仁半兩,山梔子仁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防風(去蘆)4兩。
脾胃壅實,口內生瘡,煩悶多渴,頰痛心煩,唇口乾燥,壅滯不食。
上銼,用蜜、酒炒香,焙為末。
每服3錢,水1大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濟生》卷五。
白芷錢半,防風錢半,升麻錢半,枳殼錢半,黃芩錢半,石斛1錢2分,半夏1錢,甘草7分。
脾胃伏火,口燥唇乾,口瘡口臭,煩渴易飢,熱在肌肉,或唇口皴瞤燥裂。
《醫方集解》引錢乙方。
藿香葉7錢,山梔子仁1錢,石膏5錢,甘草3兩,防風4兩(去蘆,切,焙)。
脾胃伏火,口瘡口臭,煩渴易飢,口燥唇乾,舌紅脈數,以及脾熱弄舌等。
上銼,同蜜酒微炒香,為細末。
每服1-2錢,水1盞,煎至5分,清汁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卷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