澤瀉湯

《普濟方》卷一九三: 澤瀉湯

配方組成

澤雞3兩(炒),知母2兩,海藻2兩,丹參3兩,秦艽2兩,木防己2兩,豬苓2兩(去皮),大黃3兩,通草2兩,青木香2兩。

功效主治

寒熱當風,飲多暴腫,身如裂,脈浮數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酢物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9升,煮取3升,分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九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七: 澤瀉湯

配方組成

澤瀉1兩,細辛(去苗葉)1兩,續斷1兩,秦艽(去苗土)1兩,山芋1兩,黃耆(銼)1兩,防風(去叉)1兩半,五味子1兩半,生薑(切,焙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氣虛,手足厥逆,三焦不順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大棗1枚(去核),同煎至7分,去滓,空心、臨臥各1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五: 澤瀉湯

配方組成

澤瀉半兩,桂(去粗皮)3分,白朮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牛膝(酒浸,切,焙)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杜仲(去粗皮,銼,炒)3分。

功效主治

五種腰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,空心日午、夜臥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二: 澤瀉湯

配方組成

澤瀉1兩,升麻1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,雙仁,研)1兩,決明子(微炒)1兩,大黃(銼,炒)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甘草(炙)1兩,枳實(去瓤,麩炒)1兩,芍藥1兩,梔子仁半兩,人參半兩,赤茯苓(去黑皮)半兩,黃柏(去粗皮)半兩,細辛(去苗葉)半兩,白朮半兩,柴胡(去苗)4兩,桑根白皮(銼,炙)2兩,青葙子1兩。

功效主治

肝臟熱衝目赤,瞻視漠漠,積年青盲不見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半分(拍破),同煎至1盞,去滓,入芒消半錢匕,放溫,食後、臨臥服,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二。

《產科發矇》卷二引周新定方: 澤瀉湯

配方組成

澤瀉、木通、茯苓、枳殼、桑白皮、檳榔、葵子、瞿麥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妊娠小便不利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3兩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產科發矇》卷二引周新定方。

《醫家心法》: 澤瀉湯

配方組成

白芍2錢,當歸1錢,黃芩1錢,澤瀉1錢,甘草1錢,楂肉1錢,丹皮1錢,木香4分,滑石2錢,青皮8分,厚朴8分。

功效主治

痢疾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家心法》。

《雞峰》卷十九: 澤瀉湯

配方組成

澤瀉、天雄,白蒺藜半兩,防風1兩,枳實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寒之氣客於腎經,上乘肺而氣不下流,風與氣搏,面目卒然浮腫,身無痛,形不瘦,不能食,切其脈大緊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水2盞,加生薑3片,煎至1盞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九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六一: 澤瀉湯

配方組成

澤瀉2兩,知母2兩,石膏(碎)2兩,當歸2兩,甘草(炙)2兩,人參2兩,桂心2兩,黃耆2兩,茯苓2兩,竹葉(切)3升,麥門冬3兩(去心)。

功效主治

虛汗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1鬥2升,煮竹葉,取1鬥,去滓,下諸藥,煮取4升,分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六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一: 澤瀉湯

配方組成

澤瀉(銼)1兩,葵根(銼)1兩,木通(銼)1兩,車前子1兩,井泉石(碎)1兩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。

功效主治

腎臟實熱,傳入膀胱,小便黃赤,結澀不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以小便利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九: 澤瀉湯

配方組成

澤瀉1兩,瞿麥(去根,銼碎)2兩半,榆白皮(刮淨,銼碎)2兩,甘草(炙令赤)1兩半,桂(去粗皮),木通(銼碎),牛膝(酒浸半日,切,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難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匕,以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同煎至1盞,去滓溫服;一服未產,更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七: 澤瀉湯

配方組成

澤瀉1兩,前胡(去蘆頭)1兩,白朮1兩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甘草(炙)1兩,人參1兩,半夏(湯洗7度,切作片,以生薑汁浸,焙乾,炒)1兩,檳榔(銼)3分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3分,枳殼(去瓤,麩炒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痰壅滯,胸膈不利,頭目昏眩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以水1盞,加生薑半分(拍碎)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五: 澤瀉湯

配方組成

澤瀉1兩半,熟乾地黃(焙)2兩,五味子1兩半,丹參1兩半,玄參1兩半,防風(去叉)1兩半,桂(去粗皮)1兩半,人參1兩半,當歸(切,焙)1兩半,白茯苓(去黑皮)2兩,石斛(去根)2兩,地骨皮2兩,磁石(煅、醋淬7遍)3兩,牛膝(去苗,酒浸,切,焙)1兩半,甘草(炙)1兩半,黃耆(銼)1兩半,菖蒲(米泔浸1宿,銼,焙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腎間有水,耳聾經年不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先以水3盞,煮羊腎1只,取汁至1盞,去羊腎下藥,加生薑一棗大(拍碎),大棗3枚(去核),同煎7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五。

《慈幼新書》卷九: 澤瀉湯

配方組成

陳皮、厚朴、黃芩、黃連、檳榔、白芍、甘草、茯苓、滑石、大黃、澤瀉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痢疾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慈幼新書》卷九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三引《嬰孺方》: 澤瀉湯

配方組成

澤瀉8分,升麻8分,知母8分,柴胡8分,梔子仁8分,芍藥8分,決明子5分,枳殼(炙)4分,竹葉(切)1升,杏仁(去皮尖)6分,寒水石(碎)6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眼赤痛,有膿,壯熱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5升,煮取1升半,5-6歲為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三引《嬰孺方》。

《外臺》卷六引《刪繁方》: 澤瀉湯

配方組成

澤瀉2兩,生地骨皮5兩,甘草1兩(炙),半夏2兩(洗),石膏8兩,柴胡3兩,茯苓3兩,生薑3兩,竹葉(切)5合,人參2兩,桂心1兩,蓴心1升。

功效主治

上焦實熱而致漏氣,飲食下胃,其氣未定,汗出面背,身中皆熱。上焦熱結,飲食不下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海藻、菘菜、羊肉、餳、醋、生薑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1升,煮取3升,分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六引《刪繁方》。

《金匱》卷中: 澤瀉湯

配方組成

澤瀉5兩,白朮2兩。

功效主治

飲停心下,頭目眩暈,胸中痞滿,心下有支飲,其人苦冒眩。堅大如盤,下則小便不利。飲水太過,腸胃不能傳送。咳逆難睡,其形如腫。

使用方法

上2味,以水2升,煮取1升,分溫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金匱》卷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二: 澤瀉湯

配方組成

澤瀉1兩,黃耆(銼)3分,乾薑(炮)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牡蠣(煅令赤)半兩,芍藥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損大勞,驚恐失精,莖中痛,小便白濁,或赤,或如豆汁,或遺瀝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1盞,去滓,空心分溫2服;如小便淋,即以熱酒調3錢匕,去滓澄清服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二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二○引《指南方》: 澤瀉湯

配方組成

澤瀉半兩,石膏1兩,赤茯苓1兩,白朮2兩,防風2兩。

功效主治

太陽經受風邪,腎氣上從風與熱而為風厥,身熱汗出煩滿,不得汗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水1盞,煎至1盞,去滓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二○引《指南方》。

《外臺》卷二十三引《延年秘錄》: 澤瀉湯

配方組成

澤瀉2兩,茯苓2兩,牡蠣(熬)1兩,白朮1兩,生薑半升。

功效主治

大虛煩躁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8升,煮取2升,分服1升,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二十三引《延年秘錄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(人衛本)卷六十一: 澤瀉湯

配方組成

澤瀉(銼)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白鮮皮1兩,茵陳蒿1兩,阿膠(炒燥)1兩,甘草(炙,銼)3分。

功效主治

酒黃,病人五臟積熱、面赤,言語帶邪,昏沉錯亂,目中黃色,大便下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半匕,空心米飲調下,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(人衛本)卷六十一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