熟地8兩,山藥(炒)4兩,棗皮(醋蒸)4兩,澤瀉1兩2錢(鹽水浸),茯苓3兩,補骨脂(酒炒)3兩,菟絲子(淘去泥沙,酒蒸)4兩,五味子(微炒)2兩,肉桂4兩,附子4-5兩。
命門火衰,五更及天明發洩,多年不愈者。
先將地黃、棗皮搗成膏,後將各藥研末,加入山藥打糊為丸。
《會約》卷十。
川烏(炮)、乾薑、官桂、三稜(炮)、青皮、硫黃各等分。
五臟寒痛,小便多,便洩瀉。
上為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以酒送下;洩瀉,用乾薑湯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○八。
鹿茸(去毛,酥炙微黃)、附子(炮,去皮臍)、鹽花(即好鹽)各等分。
心瘻。胸前痛有孔,久不能愈。胃癰、井疽、心肝癰之類。
上為末,用棗肉去皮核為丸。
每服30丸,空心以酒送下。
方出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三,名見《衛生鴻寶》卷二。
巴戟2兩,當歸1兩,菟絲子1兩,鹿茸1兩,益知仁1兩,杜仲1兩,生地1兩,茯神1兩,山藥1兩,遠志1兩,蛇床子1兩,續斷1兩,山茱萸3兩,熟地3兩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-50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
《醫學入門》卷七。
枸杞子、南星、半夏、昆布、香白芷、黃柏、蒼朮(鹽炒)、山楂子、神曲、滑石(炒)、吳茱萸各等分。
木腎。頑痺硬脹大,作痛者。
上為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70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
《杏苑》卷六。
熟地1錢半,牛膝8分,肉蓯蓉8分,巴戟8分,五味子8分,麥冬8分,炙草8分,茯神5分,炒杜仲5分,乾薑5分。
腎寒多唾。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