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參、白朮、炮姜、炙甘草、丁香。
積寒洩瀉,腹中綿綿作痛,小便不赤,口唇不幹,瀉下清白鴨溏之色,腸胃虛冷甚者。
《症因脈治》卷四。
人參、乾薑、甘草(炙)、白朮,橘紅1兩,茯苓1兩。
洩瀉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4錢,水1盞半,煎至6分,食前熱服。
《易簡》。
人參(少者,重用沙參)4錢,當歸1錢半,蜜耆1錢半,白朮1錢半,炙草8分,陳皮8分,五味15粒。
脾肺虛,而腎氣不歸元,以致氣喘者。
姜、棗為引。
《會約》卷十四。
乾薑(炮)1兩,阿膠(銼,蛤粉炒)1兩,芎1兩,五味子1兩,白朮1兩半,黃耆(去蘆,蜜水炙)1兩半,當歸(去蘆,酒浸)1兩半,赤芍藥1兩半,人參半兩,木香(不見火)半兩,杜仲(去皮,銼,炒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婦人半產未滿月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水1盞半煎,通口服,不拘時候。
《得效》卷十四。
白朮(薑汁炒)3錢,茯苓1錢,人參1錢,山藥1錢2分,廣皮1錢,當歸(酒炒)1錢5分,白芍(酒炒)1錢2分,熟地(薑汁炒)3錢,川芎1錢2分,炙草5分,葛根(酒炒)1錢,香附(醋炒)3錢,生薑3片,大棗5枚。
婦人脾胃衰弱,飲食減少,不能生血,經水後期而至者。
《陳素庵婦科補解》卷一。
厚朴2兩(姜制),陳皮2兩(去瓤),白朮2兩,半夏1兩(浸洗7次,切片,焙),藿香葉半兩,肉豆蔻2枚(去殼),桂半兩(颳去皮),甘草(炙焦黃)半兩。
傷寒後脾胃氣不和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大棗2枚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,日3次,不拘時候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四六引《保生回車輪》。
升麻2分,柴胡2分,當歸2分,神曲3分(炒),澤瀉4分,大麥糵面5分,蒼朮5分,黃耆2錢5分,炙甘草8分,紅花少許,五味子20個。
面黃汗多目赤,四肢沉重,減食,腹中時時痛,咳嗽,兩手寸脈短,右手脈弦細兼澀,關脈虛。
上(口父)咀,分作2服。水2盞,煎至1盞,去滓,空腹服。
《蘭室秘藏》卷下。